蔣景平
摘要:近年來,國學經典越來越受到追捧。但真正讓經典濡養(yǎng)國人,并很好的傳承下去,還是要回到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新課改提出,真正的課堂是開放的,能充分挖掘與衍生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老文新讀,舊篇新意,如何盤活課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擺在很多老師面前挑戰(zhàn)。筆者將以“五步探引”為綱領,探尋課堂生成開發(fā)的新模式。
關鍵詞:詩歌教學;五步探引模式;虛詞的妙用
教學案例分析:蘇軾《定風波》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虛詞的概念;梳理蘇東坡的人生經歷;對蘇東坡人生價值觀影響的思想;
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虛詞,鑒賞東坡的形像;2、通過梳理東坡的人生經歷,探討東坡人生態(tài)度形成的原因;3、通過遷移舊知,挖掘東坡人生態(tài)度的實質。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從容面對人生風雨的氣度;2、感悟古典詩詞的魅力,培養(yǎng)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蘇東坡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探討“歸”與“無”的內涵,體會詩人曠達的胸襟
(三)教學流程
第一步:探入與展示(3分鐘)該部分是一個關鍵,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與老師導入有關。導入要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入點,調動全體學習的興趣。而興趣的激起又必須與教學目標相關,不能為了興趣,拋開目標。否則,這樣的導入無疑是無效導入。
導入新課:師:站在這兒,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話:人生就是一堂課的工夫。類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場雨的工夫。在這場雨中,有的躲在屋檐下,有的在雨中狂奔。屋檐下的人請求雨中的渡己,雨中人笑,屋檐之下何需我度?這是觀音菩薩與普羅大眾的故事?,F(xiàn)在,蘇軾也站在了雨中,誰來渡他呢?本節(jié)課重點將通過虛詞來解讀詩人形像。接下來,請大家看白板,在這道題中填入合適的虛詞。
PPT展示 神奇的虛詞
他()犧牲生命,()出賣組織。
答案:60后說應填“寧可…也不…”70后說應填“害怕…所以…”
80后說應填“與其…不如…”90后說應填“寧可…也要…”
(設計理由:通過趣味填空,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習興趣,也能非常直觀的讓學生感知到虛詞的作用——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像,而且還巧妙得拋出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
第二步:探讀與思考(10分鐘)
該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感知文中的重點虛詞,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析虛詞在文本中的作用。在本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哪些詞是虛詞?
2、定風波中哪些虛詞能夠展現(xiàn)人物形象?
3、你通過這些虛詞能品讀出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設計理由】改變以往教學無目的的朗讀,這既是回歸教學本質,也是提高朗讀的有效性,在朗讀中完成了對人物的初步感知。接著通過生生討論,將學習深入,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在討論中,提高整理歸納信息的能力。)
第三步:探疑與點撥(20分鐘)此環(huán)節(jié)是雙邊性的活動,教師在該環(huán)節(jié)中適時點播,解開學生的思維定勢,由舊知到新知,由現(xiàn)實到理論,逐步將文本讀厚,完成思維的開拓,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課的難點。為了達成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莫聽,何妨,誰怕,任”的地意思是什么?
明確:莫聽——不聽;何妨——不如;誰怕——不怕;任——不管。
2、你是第一次在文人身上看見這個“不”嗎?
明確: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不為五斗米折腰……
3、“任”字你是如何理解的?之前有接觸嗎?
明確:千磨萬仞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
4、“卻”與“也”情感上有何變化?
在該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簡潔而恰當?shù)奶釂?,使蘇東坡的形象明朗,也拓展了整個文本的廣度,由“特殊(東坡)”的學習引向“普遍(文人的風骨)”的學習,學習的結果如下:
5【設計理由】本環(huán)節(jié)以虛詞為主線,通過與舊知的對比研讀,為學生提供成功的體驗,打消畏難心理,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順利地完成舊知到新知的遷移,轉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將課堂的這一主要陣地交還給學生。
【設計理由】通過這三個問題,聯(lián)系屈原、杜甫、陶淵明、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化難為簡,回歸詩歌的本質——誦讀,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深刻地理解東坡人生選擇,在“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關照下,東坡實現(xiàn)了突圍。該環(huán)節(jié)中,巧妙地將詩歌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在一起。
四、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運用“五步探引”的模式進行的教學實踐。文本《定風波》是詩歌題材,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基礎較差,在以往的教學中多是由老師解讀代替學生的品讀,成效不大。本次教學,以“五步探引”來分解課堂,加上切入的角度新穎,課程資源的重新組合,學生順利完成了遷移。
參考文獻:
[1]金如湘,《“五·五有效教學模式:從理念到行為的銳變》
[2]林四清,《從“幸?!背霭l(fā),向“至善”靠攏——深圳市沙井中學“五步探引教學模式”》的生成之路[N]·羊城晚報,2011年11月22日,A23版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沙井中學 518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