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平
摘要:科學的提問形式可以激發(f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優(yōu)化學習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既是一門科學,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激發(fā)自己的思維,使用得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作為教師,要根據(jù)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需求設計出多元化的問題,采取科學的教學模式,在適當?shù)臅r候提出問題,實現(xiàn)語文教學活動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新課改理念;初中語文; 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教育改革教學反思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主題是學生發(fā)展,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面對這種新局面,教師不僅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應提高自身素質,豐富自身文化修養(yǎng),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來適應新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平等是人與人交流的基礎,沒有平等就沒有發(fā)自肺腑的真誠。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學生只是一個容器——知識的容器。
在課堂上他們幾乎不能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必須以老師惟命是從,稍有不慎就會被“一棍子打死”,這種教育方式常常令學生感到壓抑,教師也深感教學活動力不從心。而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則更關注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發(fā)展,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充分彰顯他們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盡可能的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看做是課堂的主人,自己只是學生學習的助手、引路人,從而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友好、互教、互學的新型師生關系。
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二、營造學習氛圍、點燃自主學習的激情
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里,教師可以提高教學的水平和教學的質量,同時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立的想問題,想問題的答案,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可以有一個舒適愉悅的環(huán)境,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提高。這樣學生的自主性高了,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會做得更好。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對老師的提問也不會一問三不知,至少能夠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也不會引起尷尬的局面。老師提出問題,讓盡可能多得同學回答,讓同學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的積極性自然而然的被調(diào)動起來了。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即使自主性較差,也會跟著大多數(shù)同學一起,完成課前預習。
三、改變教學模式,培養(yǎng)綜合素質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改變教學模式,變教師教為學生學,然后教師對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通過課前提問、課前小測等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學生的思想活動以及對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了解本次課堂教學的切入點,有了這個切入點,教師就能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guī)律來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變單一的知識傳授為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教師的教應該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變對課文的簡單分析為教師的精講與學生的多練,使學生透徹理解,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教師的教,不是把教材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而是能夠比較合理的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運用啟發(fā)式、討論式等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習題的處理,不能是簡單的尋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去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總結規(guī)律,真正的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例如:
我在講授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蟬》、《貝殼》等課文時,關于在文章中找出主旨句這一問題,我引導學生總結出一條規(guī)律,那就是在文章的結尾處找富含哲理的句子。并且以此來指導學生的寫作,要在結尾處點明主旨,升華主題。
學生們很樂于接受,并且成功地用于寫作之中。
四、提倡“開放式”課堂教學,實現(xiàn)大語文教學
在聽、說、讀、寫語文四項基本功訓練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xiàn)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教師要當一個好導演,而不是好演員。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當今的教師,應該是 “授之與漁”,更應該是“授之于漁場”。新課程期待著老師們從“神壇”上走下來,把自己從“經(jīng)驗”中請出來,敢自以為非。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規(guī),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課堂上少一些“話語霸權”,多一些百家爭鳴。同時這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還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良好的自身素質,廣博的興趣愛好。現(xiàn)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要敢于承認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放下架子,拜學生為師。
在科技信息的新環(huán)境中,初中語文教師只有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模式的反思、改革和創(chuàng)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兩者合二為一,才能夠適應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和改革,為我國的語文教學做出真正意義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榮麗華;問題引領下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3)
[2]張國;試論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與設計規(guī)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02)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梅港初中 3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