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紅??
摘要: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學越來越不符合新時代需要,新課改目標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如何改變慣性思維,走出高分難求的困境是每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緊緊抓住教師、學生這兩個教學的核心主體,運用課程改革新思路,思索了這個困境的一些出路,以供品簽。
關鍵詞:新時代;困境;人文主義;課程改革
我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十幾年了,越教越找不著方向。這幾年歷史高考平均分普遍偏低(2013年為0.39,2014年為0.38),一些題目左右權衡、難以把握。高考歷史,夫欲何求?如何讓學生在高考時得心應手,得到滿意的成績,值得深思。新課改是新時代迎合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是由死到活的劇變。這樣的改革面臨一些困難,需要一些磨礪,要經(jīng)歷一些風雨。但改革的呼聲不容動搖,前景值得肯定。只要我們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以下問題,高分不難求。
一、 首先要解決教師素養(yǎng)問題
高考命題者是由高校和科研等部門的學科專家組成。他們熱衷于把高校研究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高考題。這樣的命題,對學生來說太難。命題上的靈活、多變、前沿,讓學生無所適從。試卷上考點和課本知識貌合神離。中學歷史老師不僅要把課程目標有針對性引導給學生,還要把握學術前沿,把專家學者思想觀點有針對性領悟,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難度。針對這些現(xiàn)實問題,解決教師素養(yǎng)問題是首要。學校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塑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營造積極樂觀的成熟空間。教師要有大量的知識儲備,通過廣泛閱讀、學術交流、深入鉆研等方式,讓自己成為前沿化的學術教師。燈紅酒綠的世界,教師要避開紛擾,要尋求一片凈土,潛心研讀、通古博今才能領悟歷史學家的思想精髓。而且歷史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可能一成不變,人類對自己的了解在不斷地變化和發(fā)展,賦予歷史以旺盛的生命力。我們決不能以為自己對歷史已有透徹的了解或掌握,我們的歷史知識可以不斷充實,但永遠是滄海一粟。在此基礎上,新增加的知識改變著人們對歷史的看法和解釋,史學結論也就隨時都在變化和修正。再有,站在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史料,采用不同的方式,都會造成對同一觀察對象的不同理解。所以大量歷史試題幾乎沒有“長得一樣”的。
二、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
多方面能力包括記憶和理解能力、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獨立處理問題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新課改后,高考對一些基本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只對歷史問題的理解,而是先出一段材料來考查學生理解能力。特別是對一段古文材料的理解就更難把握。學生是否能學好歷史,還得看語言的翻譯能力。為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做為歷史教師的我還找來大量的古文讓學生先過翻譯關,當然還會找些學者的深奧晦澀的話讓學生多揣摩。在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方面,如今高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非選擇題材料很多,問題卻很少,給出參考的答案也十分言簡意賅。這對學生來說是個考驗。如何捕獲材料信息,如何組織語言,如何在高考時用最短時間寫出相似的參考答案,這是需要時間來磨煉的。前面所說的能力都還是基本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適應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需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人才成長規(guī)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yǎng)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不斷涌現(xiàn)的局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環(huán)境?!蔽易鳛橐幻處煟矣X得在課堂上多鼓勵、多引導學生思考,多給學生思考時間和展示平臺是必需的。
三、 再次要解決好課堂問題
課堂的形式是多樣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好的課堂是師生培養(yǎng)感情的平臺,是高談闊論的場所,是興趣、志趣、情趣養(yǎng)成的好去處。從形式上講,教師采用多媒體、討論、辯論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以引導學生互動、思考、探究從而達到對歷史知識感性和理性的認知。課堂是學生風采展現(xiàn)的舞臺,不管是口才的展現(xiàn),還是獨立思考的展現(xiàn),都應該讓他們盡顯雄風。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講課不宜過細,給學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讓學生養(yǎng)成依賴心理。獨立思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必備條件。要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采用討論法進行教學;采取個案教學;聯(lián)系實際問題進行教學;老師要設計出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案,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提出問題,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啟發(fā)學生討論思考,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聽人講話要想一想,你認為他講得對還是不對。對,為什么是對的?怎樣才是對的?好還是不好,好在哪里?你同意他的說法嗎?為什么同意?經(jīng)過一番思考得出的結論就是你的見解,經(jīng)過你獨立思考產生的獨立見解。
四、 最后解決好各種練習問題
傳統(tǒng)教學中,高中生在高考前經(jīng)歷了題海戰(zhàn)術的洗禮,有基礎和鞏固練習,有提高和擴充練習,有單元總結提升練習,更有總復習練習和高考前的文綜綜合練習。這些練習對鞏固基礎、提升理解和概括能力有重大作用。但各種練習堆積如山,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選擇有質量的練習、如何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難易適中的練習也是有講究的。歷史學習中,有些同學選擇題命中率不高,就應該選擇記憶和理解類的題來訓練;有些同學文字概括和表達能力欠缺,就應該選擇材料題來專攻。或者,有同學是必修一的政治史得分率低的話,那么要專找必修一的綜合題來突破。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是十分必要的,千萬不能盲目應對?,F(xiàn)在新課改提倡,學生成為出題者,從而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把被動的應付者轉換成主動的求知者。針對一些知識點,學生能多方搜集史料、多角度出題能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做為一名歷史老師,我個人認為,這思路是好的,需要大力提倡,但在應試教育旗幟下,這種角色的轉變任重而道遠。
響應新課改的時代需要是歷史教學的出路,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哪些方式能符合高考需時間的檢驗。我們也許要借鑒某些傳統(tǒng)做法,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不會改變的。以人為本是時代需要,更是歷史教學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