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摘要:1902年教育法是英國教育史上一個充滿爭議的法案,它的頒布不僅影響了英國教育的發(fā)展進程,還涉及許多政治和宗教因素,牽涉多方人員、組織機構的利益。新成立的地方教育當局在實施1902年教育法案條款時如何處理利益矛盾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利物浦市為個案研究,通過分析該市議會的教育委員會人員選拔組成情況,探討英國政府面對爭議與沖突的態(tài)度和舉措。
關鍵詞:1902年教育法;爭議與沖突;地方教育當局;利物浦市議會
一、前言
1902年教育法在歷史上是一個具有爭議的教育法案,它的頒布不僅影響英國教育的發(fā)展進程,還涉及許多政治和宗教因素,影響多方人員、組織機構的利益。該法案規(guī)定:取消2545個地方教育委員會、14000個民辦學校理事會以及學校入學委員會和技術教育委員會,代之以318個地方教育當局(地方教育當局由每個郡議會和郡級市議會下屬的教育委員會執(zhí)行該職能),并以地方稅收資助教會學校的日常教學開支。在牽扯到如此多的地方利益團體時,政府如何安排地方教育委員會的組成至關重要。如果地方教育委員會的組成不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各方利益,那么不僅會影響法案的有效實施,也會影響教育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本文旨在通過考證利物浦市議會的教育委員會人員的選拔組成情況,研究英國政府面對爭議和沖突的態(tài)度和舉措。
二、法案的頒布
1870年教育法頒布后,英國基本確立了公立初等教育制度。隨著強迫教育的實施和初等教育的普及,小學畢業(yè)人數迅速增加。除了少部分中上層階級的子女可以進入私立的公學或文法中學繼續(xù)中等教育學習外,許多工人階級的子女只能被迫進入社會工作謀生,然而這些童工已經無法滿足機器大工業(yè)化發(fā)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在當時,英國的中等教育主要由私人辦學,各個宗教團體出于通過教育民眾宣傳宗教教義以達到擴大教徒比例和增強教會影響力的目的,控制了大部分的私立中學。隨著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矛盾的激化,被中上層階級壟斷和被宗教團體控制的公學和文法學校獨占鰲頭的局面難以為繼。這急需政府部門出臺相應措施使中等教育公立化,一方面,為了向工人階級普及中等教育,解決勞動力素質問題;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國家對中等教育的管理控制權,以解決教育世俗化問題。這樣也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來自中上層階級和宗教團體的阻力。所以英國政府只好通過漸進、和緩的方式逐步介入中等教育的管理。
1881年,英國政府成立以薩繆爾森(Bernhard Samuelson)為委員長的調查外國技術教育委員會。通過調查英國和歐洲各國的技術教育、農業(yè)教育,以及美國的技術教育和加拿大的初等教育,形成了一份報告書,其中指出:為了發(fā)展英國的科學技術教育,應盡快設立良好的中等學校,并且在地方中等學校大量開設科學、技術教育等課程。
1889年,英國議會通過技術教育法案,規(guī)定郡議會有權向居民征收用于技術教育需要的特別稅。1894年,英國政府成立了以布萊斯(James Bryce)為委員長的中等教育委員會,主要負責研究制定中等教育制度。該委員會指出,目前教育最大的缺陷是與教育有關的行政機構之間缺乏連貫性和協調性。同時發(fā)布的《中等教育》調查報告,建議所有的中等學校應由統(tǒng)一的行政機構領導,并且建立能夠統(tǒng)轄各地方教育局、科學工藝局和慈善委員會等有關中等教育發(fā)展的中央行政機構。而該建議由于反對派的阻撓,未能得到立即實施,但產生的影響很大。英格蘭和威爾士于1899年成立了教育署(Board of Education),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置于其統(tǒng)轄范圍內,從宏觀上加強了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1902年,巴爾福上臺出任英國政府首相。由于他應付會議的靈活手段和力排重難的堅持精神,使得1902年教育法得以通過。該法案規(guī)定成立地方教育當局統(tǒng)籌負責初等、專科和中等教育的管理事宜,這個地方教育當局應是郡、郡級市或城區(qū)(有2萬人以上的居民)的參議會中的一個委員會。原先專門選出的特別學務委員會一律撤銷,由新的地方教育當局管理國立和私立學校(受到稅收財政補助的)中一切非宗教性質的教育事宜。所有學校應設董事。在地方教育部門主辦的學校中,所有董事均由教育部門委派;在私立學校中,少數董事由教育部門委派,負責各校非宗教事宜。其中,私立學校的財政補助僅限于教學工作開支,各教派負責維護教學建筑等基礎設施。
1902年的法案不適用于情況特別的倫敦,但1903年為倫敦通過了依據同樣方針的一項議案,即倫敦郡議會通過一個委員會對倫敦全市區(qū)內的教育負最高責任。
三、爭議與沖突
1902年教育法的頒布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僅下議院就為此激烈辯論了59天。問題的焦點仍是19世紀遺留下來的“宗教困難”。上述這兩項議案也是為公平、全面地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特別是調和宗派主義者及不信從國教者分歧的一個嘗試。但反對者卻對這個嘗試依然深為不滿,反抗游行活動此起彼伏。
對于世俗人士以及非國教派人士來說,法案規(guī)定的對民辦學校給予地方稅收補助是他們所不能容忍的。因為大部分民辦學校都是由國教控制的,要求他們資助宗教學校的教育繳納稅款是不公平的。另外,這些民辦學校在接受地方稅收補助的同時,依然保留了宗派教義的特色教育內容。這也是讓世俗人士和非國教派人士憤怒的地方。他們一直希望教會學校因資金短缺而銷聲匿跡,可這些學校卻依靠地方財政繼續(xù)生存下去,并不知收斂地繼續(xù)宣傳他們的宗派教義。因此,他們舉行各種游行示威活動,拒不繳納稅款。
黨派之間就法案的爭議也異常熱烈。在下議院,喬治領導的自由黨對議案的幾乎每一項條款都提出了反駁意見,特別是用地方稅收支持教會學校。而在全國許多地區(qū),浸禮會牧師克利福德博士(Dr.Clifford)率領非國教派人士舉行游行示威,警告巴爾福政府不要觸犯眾怒。威爾士一些地方當局甚至完全拒絕為本地區(qū)的圣公會和羅馬天主教初等學校提供資助。
另外,國教派對教師培訓機構的壟斷也引起了許多非國教徒的神職人員和教育家的不滿。因為國教控制著教師培訓中心,使得來自非國教派的教師很難被培訓機構所接納。而政府沒能廢除有關宗派訓練和選拔教師的法規(guī),這明顯有助于英國國教為自身建立更多的教育設施,擴大宗派教義的宣講廣度,從而擴大國教派的影響力。endprint
四、政府的態(tài)度與舉措
面對巨大的爭議和反對聲,1902年教育法還是在巴爾福的堅持下在全國實施。該法案規(guī)定:每個郡議會和郡級市議會成為地方教育當局,其有權根據當地教育需要采取相應措施,用稅收給初等教育外的教育機構提供資助。
基于倫敦市區(qū)情況的特殊性和史料的具體情況,本文選取利物浦市作為個案研究,通過考證利物浦市議會如何分配組成教育委員會各利益組織的代表名額,探討巴爾福政府如何權衡各方利益。
1903年英國教育署批準了利物浦市議會提交的關于組成市議會下屬的教育委員會的計劃。該計劃的具體內容如下:
根據1902年教育法條款,利物浦市議會要設立一個由52位成員組成的議會下屬的教育委員會,承擔地方教育當局的職能,其中34位成員須由市議會從議會組織成員中選拔任命,剩余的18位成員由議會從表1所示的組織機構中選拔。這18人中,其中至少3位是女性。該教育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選拔條件應包括:在技術教育和初等教育領域有經驗者,熟知本市各種類型學校需求的人才;本市從事商業(yè)、貿易、工業(yè)等專業(yè)領域的一線人員和代表。
該條款還規(guī)定,推薦名單須在審議期內提交市議會,市議會有權否決任何一位被推薦者,并要求在后續(xù)的審議期內遞交一份新的推薦者名單。如果發(fā)生下列任意一種情況,市議會可以自行填補委員會空缺的名額:在審議期內推薦名單沒有及時上交;在市議會否決一份推薦者名單后,在后續(xù)審議期內新上交的符合要求的名單不是由合法有效的組織遞交推薦的。但前提條件是,市議會填補的空缺委員會名額無論如何都要代表相應組織的利益。另外,由本市內代表不同類型學校的組織和不同類型的公立中等學校的管理層推薦的教育委員會候選人,應當根據市議會制定的相關規(guī)定選舉產生。這些組織的成員必須具有成為教育委員會候選人的資格。若有推選資格的組織機構不復存在,市議會應當從其他代表該組織利益或觀點的組織中選擇替補人員。如果作為教育委員會一員的市議會成員不再擔任議員,那么他也不再是教育委員會的一員。
五、結語
通過分析利物浦市教育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情況,筆者發(fā)現英國政府總體上照顧到了各個領域的專家人才、不同宗派教會團體、教師團體、學校委員會組織和女性參與教育管理決策的權益。同時,在處理相應組織機構推選的人員名額空缺時,能夠考慮該組織的利益,重新選拔代表組織利益的人員。但是,在人數分配上,議會外的機構名額占比還是很小,專家意見和各方利益團體無法在教育委員會中很好地發(fā)揮決策影響力。在教會學校的名額分配上,國教組織在名額上比其他教會組織多一名,這也缺乏一定的公平,這說明政府在政策上還是傾向于維護國教派的利益。這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非國教派人士和世俗人士的反對與抗議。可見,在20世紀的英國,宗教勢力在教育行政決策上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參考文獻:
[1]滕大春,姜文閔.外國教育通史(第四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2](英)約·阿·蘭·馬里歐特.現代英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3]徐輝,鄭繼偉.英國教育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