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龍(軍旅作家)
《拆彈部隊》如何舉重若輕
文/王 龍(軍旅作家)
2008年上映的美國戰(zhàn)爭片《拆彈部隊》一舉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等6項大獎,成為當年世界影壇的一大新聞。好萊塢不愧是萬花筒式的“造夢工廠”,在運用電影語言傳達美國觀念、進行文化滲透上可以說達到了“閑花落地聽無聲”的高妙境界,這部作品就是美國主流影片的一個“樣板戲”。
《拆彈部隊》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以一種極為精確的方法還原了美國軍人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真實經(jīng)歷,由編劇兼制片人馬克·鮑爾的回憶錄改編而成,鮑爾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彈區(qū)的通訊員。該片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zhí)行任務(wù)的故事。在那里每個當?shù)厝硕枷袷菨撛诘臄橙?,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在第82屆奧斯卡獎爭奪中,該片力克當年獲得9項提名的大熱門《阿凡達》,最終問鼎奧斯卡6項大獎,而這部影片1500萬美元的拍攝成本也創(chuàng)下了奧斯卡獎有史以來最“便宜”的最佳影片紀錄。
《拆彈部隊》是一部自始至終讓你緊繃著神經(jīng)的動作片,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己鉆進角色的腦袋里的感覺,認真聆聽片中美軍的每一句話,甚至能夠感受到拆彈現(xiàn)場他們額頭上一顆顆滴落的汗珠——凡是看過該片的人,無不為美軍在伊拉克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的個人英雄主義所感動,他們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善良和正義的化身,片中傳達的美國主流價值觀讓人在無形之中就悄然接受。其實,我們國家也有很多支精銳的“拆彈部隊”,而且我們拆彈的設(shè)備和水平與美國的“拆彈部隊”不相上下。但是我們?yōu)槭裁磪s沒有能夠拍出這樣的影片,而只讓這些故事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呢?
我們許多軍事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思路和美國同類作品的區(qū)別在于,我們先把英雄捧上神壇,然后不得已再讓其回歸人間;而美國是塑造活生生的“人”,再無形中把他們捧上神的位置,讓觀眾心服口服。這些人有凡人的七情六欲,甚至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欲望和自私,但卻總能讓人感同身受,真實可信。戰(zhàn)爭片承載著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在任何國家都難以避免。但必須看到隨著時代觀念的進步,日益豐富多元的價值觀念嬗變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即使再正面的價值傳播,也同樣會遭遇消費文化時代中受眾們“自我防御”心理機制的抵制和消解。全媒體時代如何建構(gòu)藝術(shù)傳播的滲透力和公信力,向藝術(shù)家們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而《拆彈部隊》在這方面如何做到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值得我們認真學(xué)習(xí)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