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反應的影響。方法:運用健康心理問卷評定240例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情緒狀況,并給予心理治療和護理,比較治療前后的效果。結果: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焦慮、抑郁發(fā)生率較高。治療后焦慮、抑郁得到明顯改善,且抑郁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P < 0.01)。活動期患者的抑郁和低、中度活動期患者的焦慮治療后得到明顯改善(P < 0.01)。Ⅰ~Ⅳ級患者抑郁狀況和整體功能分級為Ⅰ、Ⅳ級患者焦慮均比治療前有好轉(zhuǎn)。年齡 < 16歲、> 45歲患者的抑郁和16~45歲患者的焦慮治療后明顯改善。心理治療對男性患者的焦慮和男女患者的抑郁均有改善作用(P < 0.01)。不同病程患者的抑郁和病程1年以下患者的焦慮治療后得到明顯改善。結論: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反應,經(jīng)過心理治療和護理后均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 關節(jié)炎,類風濕;焦慮;抑郁;心理護理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對稱性、慢性、進行性多關節(jié)炎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RA為風濕病代表病種,若不及時正確治療,常因致殘而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僅表現(xiàn)在軀體方面,還表現(xiàn)在心理方面。焦慮和抑郁是RA患者臨床上最常見的心理問題。焦慮是指一種內(nèi)心緊張,預感到似乎即將發(fā)生不幸時的心境。抑郁是指情緒由低落變得沮喪,由失望變得異常悲觀,對現(xiàn)實和未來產(chǎn)生失望感,對事業(yè)失去信心,對生活缺乏樂趣,甚至產(chǎn)生厭世之念。因此,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和護理,對患者的預后和康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起到重要作用?,F(xiàn)將本院對240例RA住院患者的心理治療和護理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就診的住院RA患者240例,男64例,女176例;年齡14~70歲,平均(46.01±11.03)歲;病程最短6周,最長36年,平均(7.35±1.35)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96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144例。
1.2 診斷標準 按照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修訂的RA診斷標準[1]。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具有閱讀或理解漢語的能力;③既往無心理疾病史、精神病史;④不伴隨其他慢性疾病。
2 方 法
2.1 分級分期 ①整體功能分級運用ACR標準:Ⅰ級,完全能夠進行日常生活;Ⅱ級,能夠進行生活自理活動、職業(yè)活動,但業(yè)余愛好活動受限;Ⅲ級,能夠進行生活自理活動,但職業(yè)活動、業(yè)余愛好活動均受限;Ⅳ級,生活自理活動、職業(yè)活動、業(yè)余愛好活動均受限。②臨床分期:采用DAS28評分進行分期。DAS28 ≥ 5.1,高度活動期;3.2 ≤DAS28 < 5.1,中度活動期;2.6 ≤ DAS28 < 3.2,低度活動期;DAS28 < 2.6,病情緩解期。
2.2 測評方法 采用健康心理問卷評定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態(tài):入院時每個患者在責任護士指導下填寫健康心理問卷調(diào)查表,4周后或出院時進行復評,然后將出入院評定結果進行比較。
2.3 心理護理措施 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情況和需求。通過溝通并結合健康心理問卷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制訂心理護理措施,以改善焦慮和抑郁的心理反應。具體措施:①第1周認知療法。對患者進行風濕病知識的教育,正確認識RA,了解本病的難治性和治療的長期性;但只要正確堅持治療,可以控制病情發(fā)展,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認識到不必要的心理負擔(焦慮和抑郁)只會加重病情,消除自身的焦慮和抑郁對疾病的恢復具有重要作用。②第2周集體心理治療。組織患者開展座談會,鼓勵患者相互交流和分享心得,讓療效較好、心理負擔較小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分享自己的治療心得和體會,讓心理負擔(焦慮和抑郁)較大的患者參考運用,以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應對、心理防御等,從而緩解焦慮、抑郁。③第3周行為療法。針對不同患者,查找導致心理障礙的原因,分別針對性地運用松弛療法、娛樂療法等多種心理療法消除焦慮和抑郁。④第4周針對個別心理問題較嚴重的患者進行單獨交談,查找分析原因,制訂高度個體化的方案,以調(diào)整患者心理狀態(tài),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2]。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治療后,焦慮、抑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抑郁改善效果更加明顯(P < 0.01)。見表1。
3.2 不同臨床分期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治療后,低中度活動期患者的焦慮和整個活動期患者的抑郁均有明顯改善(P < 0.01)。見表2。
3.3 不同整體功能分級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Ⅰ、Ⅳ級患者焦慮和Ⅰ~Ⅳ級患者抑郁均比治療前有好轉(zhuǎn)(P < 0.05或P < 0.01)。見表3。
3.4 各年齡段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治療后,16~45歲患者的焦慮和< 16歲、> 45歲患者的抑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 < 0.05或P < 0.01)。見表4。
3.5 男性和女性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治療后,男性患者的焦慮和男女患者的抑郁較治療前均有改善(P < 0.01)。見表5。
3.6 不同病程治療前后焦慮、抑郁比較 治療后,病程< 1年的患者的焦慮和不同病程的患者的抑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P < 0.05或P < 0.01)。見表6。
4 討 論
RA作為最常見的慢性難治性風濕病之一,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因此,大多數(shù)患者都有明顯的心理問題,其中尤以焦慮和抑郁較為突出[3]。而焦慮和抑郁的心理反應又會導致RA病情加重和反復。中醫(yī)學認為,心情不暢容易導致氣滯血瘀,進而加重病情[4]。近年對RA患者的心理護理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采用健康心理問卷對RA患者進行心理評定,有針對性地制訂心理護理措施,應用于臨床,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定結果顯示,RA患者的焦慮發(fā)生率49.37%,抑郁發(fā)生率55.23%,高于既往報道[5];而且抑郁發(fā)生率高于焦慮,與既往報道一致[6]。經(jīng)過心理治療和護理后,RA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反應得到明顯改善(38.91%、25.10%),且抑郁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P < 0.01)。整個活動期的RA患者的抑郁心理反應和低中度活動期的RA患者的焦慮心理反應通過心理治療后得到明顯改善(P < 0.01),且病情較輕者對治療反應更好。整體功能Ⅰ~Ⅳ級者抑郁反應狀況與Ⅰ、Ⅳ級的RA患者焦慮反應狀況均比心理治療前有好轉(zhuǎn)。年齡 < 16歲、> 45歲患者的抑郁和16~45歲患者的焦慮治療后明顯改善。說明兒童和老年患者心理治療后改善明顯。心理治療對男女患者的抑郁和男性患者的焦慮均有改善作用(P < 0.01)。病程< 1年RA患者的焦慮和各病程患者的抑郁在治療后明顯改善。說明病程較短的患者心理治療效果較明顯。與既往報道一致[7]。重視RA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療法的指導,全面掌握RA患者心身狀態(tài),通過心理護理,改善焦慮和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并可提高免疫功能[8],充分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積極性,主動配合治療,積極參與健康維護,而使RA這一疑難風濕病的療效和生活質(zhì)量得到提高。
5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風濕病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10.
[2] 劉紅艷,李滿意.心理護理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結的影響[C]//第十二屆全國中醫(yī)風濕病學術研討會專輯.2008:152-154.
[3] 劉啟華,王玉玲,張鶴,等.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焦慮抑郁心理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10):729-731.
[4] 劉紅艷,李滿意,婁玉鈐.婁多峰教授風濕病虛邪瘀調(diào)護思想淺識[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6,5(2):52-54.
[5] 戴冽,湯美安,張亞哲,等.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個性特征[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7,6(4):272-274.
[6] 劉健,楊梅云,范海霞.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焦慮和抑郁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分析[J].中國康復,2007,22(1):11-13.
[7] 李懷梅,張秀娟,王麗.心理護理對重癥類風濕關節(jié)炎治療的作用[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2,11(1):66-67.
[8] 王祺.綜合護理干預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療效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6,5(6):63-64,68.
收稿日期:2017-07-05;修回日期:2017-0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