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8)
《覺醒》中新女性的覺醒與反叛
李晶瑤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西安710128)
在十九世紀的社會傳統(tǒng)觀念里,真女性的標準是虔誠、貞潔、服從、溫順,而凱特·肖邦在《覺醒》中揭示了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被動地位,塑造了一位不同于“真女性”的新女性的形象-艾德娜。她打破傳統(tǒng)社會的枷鎖,擺脫家庭的束縛,在男權社會中尋找自身的價值,追求獨立的生活。本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艾德娜這一新女性的形象,揭示本文的社會價值。
《覺醒》;艾德娜;新女性
19世紀美國社會提出“真女性”的標準-虔誠、貞潔、服從、溫順。與“真女性”相反,新女性開始在男權社會中尋求自身的價值。她們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并為之而抗爭。從19世紀80年代起,新女性就有了清晰的形象,她們主張通過工作而不是婚姻生活,而實現(xiàn)經(jīng)濟上的獨立及精神上的自由。(李春寧,61)她們具有良好的修養(yǎng),投身于政治及社會事業(yè)上。她們勇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社會風俗,為自己的婚姻及孩子的生養(yǎng)做主。新女性不僅表現(xiàn)為對經(jīng)濟獨立及精神自由的追求,還有對性自由的渴望。
凱特·肖邦的小說《覺醒》于1899年出版?!队X醒》講述的是一位已婚家庭婦女艾德娜不滿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拒絕做世俗眼中的“家庭天使”,覺醒去追求自己的獨立生活的故事。肖邦塑造了艾德娜這樣一位新女性的形象,在男權社會制度下,她敢于抗爭,為爭取女性的平等權利而反叛。而在現(xiàn)在社會,婦女地位雖然已經(jīng)大幅度提升,但是女性的真正獨立仍然沒有實現(xiàn)。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重新以新女性的角度研究這部小說是很有必要的。
2.1 拒絕履行傳統(tǒng)女性的責任
在蓬特里埃眼里,艾德娜不是一位賢妻良母,“那年夏天在格蘭德島上到處都能看到好媽媽。好媽媽們一眼就能認出來,她們只要感覺自己的幼雛受到傷害,無論是真的還是她們想象的,她們就會立刻張開翅膀去保護他們。她們是這樣的女人:寵愛孩子,尊敬丈夫,認為抹殺自我,長出翅膀成為救苦救難的天使是一種神圣的權利。”(Chopin 2005:5)而他的妻子更像是張開翅膀去尋求自己的自由。與此同時“蓬特里埃家的孩子如果摔倒后,不是馬上哭著奔向媽媽的臂彎里尋求安慰,而是爬起來,抹去眼里的淚水和嘴里的沙子,繼續(xù)玩耍?!?Chopin 2005:5) 艾德娜對自己孩子的愛也表現(xiàn)得不是很明顯,“她以一種不穩(wěn)定、沖動的方式愛著她的孩子們。有時她會充滿激情地把他們擁在懷里,有時候又會忘掉他們?!?Chopin 2005:17)而在艾德娜的在周圍,并不缺少這樣的好母親。這些“好媽媽”時常對艾德娜這種對孩子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而不滿。艾德娜曾經(jīng)說過她不會為孩子或者其他任何人而犧牲自己。
與此同時,艾德娜也拒絕履行作為妻子的責任。招待宴請日是作為一個妻子的慣例,目的完全是為了滿足丈夫的事業(yè)心。然而艾德娜并不能從這樣的社交活動中體會到樂趣。她打破這一家庭傳統(tǒng)意味著她拒絕做“籠中鳥”。于是她開始覺醒,她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開始越來越少地在家務事上花費精力,不再每周接待丈夫生意圈上的朋友,大膽追求自己當家作主的生活方式,并從舒適的住宅里搬出來,去打理自己的“小家”。蓬特里埃指責妻子對家事的完全忽視,但艾德娜對此卻毫不在意,并決心絕不退讓一步。
2.2 追求生活和經(jīng)濟獨立
當孩子送到奶奶家,丈夫去工作之后,艾德娜從舒適神圣的大房子搬到了“鴿籠”,一個她可以獨立居住的地方。她向萊斯解釋到“我已經(jīng)厭倦了管理那套大房子了,它看起來不像我的-我的家…那所房子和在它上面的花銷都不是我支付的?!?Chopin 2005:57)她用母親的遺產(chǎn)和賣畫掙的錢來買“鴿籠”,來養(yǎng)活自己。而在當時社會,婦女是不允許有自己的財產(chǎn)和工作的,她們能做的就是從丈夫那得到生活費。艾德娜所想的就是逃離那所大房子,逃離繁雜的家務事,逃離令人窒息的習俗,掙脫丈夫?qū)ψ约旱目刂?,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追求生活上的獨立?/p>
“鴿籠”是艾德娜精神解放的象征。從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來說,婦女不可能獲得自由除非她們能夠在情感和經(jīng)濟上獨立,以及掙脫孩子和家務事的煩擾。在“鴿籠”里,艾德娜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去重獲生活的力量。
新女性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生活,通過工作而不是婚姻來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在婚姻家庭之外,她們會為自我實現(xiàn)而感到自信和滿足。萊斯的音樂激發(fā)了艾德娜想成為藝術家的愿望,這使得她最終成為了艾德娜,而不是蓬特里埃夫人。她最終放棄了男權社會對于女性規(guī)定的種種角色,這也許意味著犧牲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不被社會所接受,但艾德娜意識到自己作為人的價值,所以她以畫畫謀生來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與此相反的是小說中典型的所謂的“賢妻良母”阿戴爾的音樂,完全服務于男權社會,她曾親自告訴艾德娜,她的音樂就是為了取悅于丈夫,讓孩子們高興,從而增加了家庭的歡樂氣氛,她的這種家庭式的音樂,反倒讓愛德娜回想起了自己過去是如何陷在了婚姻的泥潭中,淹沒了自己。阿黛爾的做法更堅定了艾德娜尋找作為女人的價值和地位,一個新女性的成長與塑造。
2.3 追求愛情
在描寫新女性的文學作品中,性自由的實現(xiàn)一直是話題中心,包括婚姻內(nèi)外選擇性伴侶的權利。在十九世紀,由于傳統(tǒng)的社會社會習俗的制約,女性作家一般不選擇性作為小說的主題,然而肖邦敢于挑戰(zhàn)舊習俗,選擇性作為主題來闡釋女性的自由。在父權社會中,理想中的女性應該是、虔誠和順從。女性的身體不屬于她自己,而屬于男人,女性一直被視為男性發(fā)泄性欲的工具。婚姻中自然把這一主動權交由到男性手中。
艾德娜是一個敢于無視傳統(tǒng)道德的人,她不壓制也不隱藏自己的意愿。當蓬特里埃從鎮(zhèn)上晚歸,如往常一樣,他要求艾德娜與他發(fā)生性關系,甚至帶著一絲請求,他希望艾德娜能順從他。但是艾德娜并不想立刻進房間,這時蓬特里埃命令她進去,這讓她感覺“她的意愿燃燒起來了,頑固并堅持?!?Chopin 2005:22)她拒絕遵從丈夫的要求并用沉默對抗丈夫的憤怒。艾德娜拒絕了丈夫的性要求,實現(xiàn)了性自由,這也是艾德娜作為新女性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她離開丈夫搬去“鴿籠”,也象征著她在選擇性伴侶上的自由。
艾德娜捍衛(wèi)自己自由選擇愛人的權利。在格蘭德艾爾的時候,羅伯特愛上了艾德娜。但迫于世俗的壓力,他逃避自己的感情,離開艾德娜去墨西哥工作?;氐叫聤W爾良之后,或許是因為孤獨,或者是內(nèi)心不可抗拒的自然性欲的驅(qū)使下,艾德娜開始與阿羅賓交往。壓抑在內(nèi)心的性沖動像火山爆發(fā)一樣噴涌出來,艾德娜不顧父權社會道德的約束,與阿羅賓發(fā)生關系,這僅僅是為了追求刺激,而不是因為她愛他。她僅僅認為性愛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而阿羅賓對艾德娜來說則什么也不是,就像是她生活里的興奮劑。
在性的力量的驅(qū)使下,她釋放了自己的欲望,體會到生活原始的美和真諦。她沒有感到后悔和恥辱,因為她覺得她是一個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除了她自己,沒有人可以控制她的欲望。
作為一個19世紀末的新女性作家,凱特·肖邦塑造了艾德娜這樣一個新女性的角色。艾德娜意識到自己作為母親和妻子的不公正的存在,試圖打破社會的枷鎖,拒絕做為孩子和丈夫付出一切的賢妻良母。雖然最終艾德娜的反叛沒有成功,但值得一提的的是她做到了新女性對自我權利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她拒絕履行傳統(tǒng)女性的責任,在追求經(jīng)濟獨立和愛情獨立及性自由的同時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覺醒。
[1] 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 and Other Short Stories[M].The United States: ICON classics,2005:5-68.
[2] 金莉、秦亞青.美國新女性的覺醒與反叛:凱特·肖邦及其小說《覺醒》[J].外國文學,1995(3):61.
[3] 李春寧.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女性小說主題探究[J].名作欣賞,2010(06):61.
李晶瑤(1992-),女,漢,山西運城人,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英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