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愛群
佛,講的是覺悟,求的是解脫。
禪,尤其是南宗禪的頓悟,是一條中國化的覺悟途徑。拈花微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講究“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即心即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乃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頗有點速成班的味道。因為簡易,方便推廣所以遍地開花,甚至遠傳日本。
佛學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煙海,我輩俗人,窮一生之力,未必能略窺門徑。但無論如何,它認為人生多煩惱、痛苦,應當求覺悟、解脫,總還是對的,而且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也用得上。
如今北京開了不少素菜館,頗受小資們的擁躉,常常吃到的是用葷菜手法烹制的所謂“素齋”——素腰花、素雞丁、素蝦仁,里面還有大把的蔥、姜、蒜、辣椒、花椒之類。如此“意淫”,還不如直接去吃真的腰花、雞丁、蝦仁。想起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到處打抱不平,慷慨豪邁,最后得成正果的花和尚魯智深,越覺出小資的可笑。
當然,在普遍營養(yǎng)過剩的時代,吃點素食,于身心健康還是有益處的,關鍵在于知味。在知味的前提下,葷素都無不可。一條鮮魚,用一點姜,少許鹽、酒,清蒸、汆湯,都好。偏要橫割豎切,扔進一盆裝滿辣椒、花椒、味精反復使用的油里,何苦?
按佛家的說法,這些多余的調料、手法都是“障”,障住的是真味,也是真性。
茶是最有禪味的飲品。
泡茶,從選茶、水、壺、杯,到候湯、沖水、出湯、品飲,直到最后的洗滌茶具,都使人處于一種安詳?shù)臓顟B(tài);尤其是一盞好茶在手,茶湯入喉的瞬間,真正的茶人會完全沉浸在茶的意境中,認真體會茶中蘊含的天、地、人,被茶帶到脫俗、忘憂的境界,而且“妙處難與君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頗合禪宗的道理。
今春,請幾位日本美食記者品嘗極品獅峰龍井,聞其香,嘗其味,無不眉花眼笑,以為至味。我趁機發(fā)表“怪論”:“日本的茶道,從洗手漱口,到掛軸插花、懷食料理、點茶,固然禪意十足,但太過繁復,而且追求程式過于追求茶味;中國的茶道,都在這一盞茶里了?!彼麄兗娂婞c頭稱是,歡喜贊嘆而去。
北方人炸藕合,湖北人煨蓮藕排骨湯,都是嫌藕味淡薄,配以大葷,固然好吃,可惜藕味幾失。
江南的糯米藕米香、藕香互相生發(fā),粉糯與黏糯交織,以甜味襯出,可稱知味;猶不如生食果藕,取其清爽甜脆,才稱得上吃藕。
蕈的口感大多嬌弱,氣味卻大都霸道,從中國的香菇、雞樅、松茸,到法國、意大利的松露,概莫能外。所以無論葷食、素菜,用蕈最好獨沽一味,不然蘑菇打起內戰(zhàn),味道保證一塌糊涂——大雜燴除了佛跳墻、普羅旺斯魚湯之外,討好的不多,真不知道發(fā)明雜菌湯的人是何居心。
筍是蔬中君子,有不奪味的美德,與家鄉(xiāng)肉、鮮肉搭伙做竹筍腌鮮,好;清蒸魚,擺上火腿片、冬菇片、筍片,好;油燜筍,重油重糖,好;手剝筍,帶殼用鹽水煮,還是好。最難得的是無論如何料理,筍本身的滋味、口感都從容淡定地存在,但又不干擾其他食材的滋味、口感,萬一有影響,也是正面的如清口解膩之類,不詐唬,不張揚。
茶性至清至潔,與一切食材、調料沖突——不然我們到現(xiàn)在還應該喝用鹽、姜之類熬成的茶湯才是。
偶有例外,是做甜品,紅茶可以加洋粉做茶凍,日本的抹茶粉可以做冰淇淋。
我的一位老師家用茉莉花茶做茶葉蛋,雞蛋染上茉莉花香,倒也不壞——好在花茶在茶道范圍之外。
好茶還應該屬于山泉水、紫砂壺。入饌,是一種罪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