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摘 要】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U盤被學生“拿走”后,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引導孩子自愿歸還。并從這件事中,分析學生偷竊行為背后占有心理、捉弄心理、補償心理等心理因素,提出應對策略:①爭取家長支持;②堅持正面教育;③用心引導改正。
【關鍵詞】失而復得;學生偷竊行為;心理因素;應對策略
20周年校慶即將到來,身為學校行政,并擔任主科教學的我,工作十分繁忙。這天,剛上完兩節(jié)語文課,就急匆匆地趕著外出辦事,把U盤落在了教室里。U盤里有我最近兩年來許多工作的資料以及備課稿、課件等,有部分內容甚至還未來得及備份,因此這個U盤對我來說十分重要。等到下午想起了U盤,馬上跑去教室時,發(fā)現(xiàn)U盤已經不翼而飛了!
我馬上問同學們:是誰拿了老師的U盤?沒有人回答我。我再問:有沒有哪位同學看到是誰拿了老師的U盤的,可以下課后悄悄來告訴老師。兩節(jié)課過去了,我的U盤仍渺無音訊。這時已經放學了,萬般無奈之下,我在微信和家長Q群里向家長們發(fā)布了我的U盤丟了的信息,并讓家長們問問孩子有沒有看到是誰拿走的??墒?,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我的U盤仍渺無音訊。但我有一種直覺,U盤一定是班上其中一個學生拿的,到底是誰呢,我卻沒有一點頭緒。我再次來到教室里,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同學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念之差,大人有時都會做錯事,小朋友會做錯事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如果有哪個同學拿走了老師的U盤,又不好意思當面拿出來的話,你可以悄悄地把它放到老師的辦公桌上,老師不會再追究是誰拿的,因為做錯了事,知錯了,并且改正了,這需要勇氣,更需要正視自己的錯誤,所以會得到原諒的??墒怯诌^了兩天,還是沒有U盤的消息。
因為U盤丟失,備課時準備好的PPT課件并沒有備份,所以自那以后,每天的語文課,我都僅是拿著語文書與同學們共同學習。我已漸漸對那U盤不抱希望了。那天,正好上《七律·長征》因為沒有課件的幫助,同學們比較難理解詩句中那種磅礴的氣勢,只是講讀比較枯燥,同學們學起來興趣索然。這時,我抓住這個契機對孩子們說:“真對不起,長征的年代離我們的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太遠了,同學們理解起來有困難,本來,老師在U盤里備好了課件,可以讓同學們通過課件對詩歌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墒乾F(xiàn)在U盤不見了,我也沒有時間再去找這些資料。一個小小的U盤,價值不高,頂多一、兩百元就能買到。但是U盤里的資料是老師兩年來辛辛苦苦工作的成果,那對于老師來說它的價值就不再那么小,而是里面包含著老師的心血。這個U盤,對你來說,只是不算值錢的東西,但對老師來說卻是珍貴的。U盤丟了,我很心痛,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不見了東西,二是因為班上有不誠實的孩子,第二個原因更使老師心痛!”話說完了,教室里靜悄悄的,沒有一個孩子說話,大家都神情嚴肅??墒且庀氩坏降氖掳l(fā)生了!第二天一早,我竟然發(fā)現(xiàn)U盤又靜靜地躺在了我的辦公桌上!這一刻,我欣喜若狂,不僅因為失而復得,更因為一個孩子的心靈受到震撼而改正了錯誤。
那天的語文課上,我就誠懇地向全班的同學表示感謝,感謝他們中的一位把U盤還給了教師,更感謝這位孩子能知錯就改,并且向全班同學表示,我不再追究是誰拿走的。我一邊說,一邊在觀察每個孩子的神色,同學們都跟我一樣十分欣喜,但小胡的神色間卻有一點不自然。我對自己說:是他了!不急,慢慢來,教育需要慢慢引導。
事后,過了一段時間,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單獨跟小胡在一起時,講起了U盤的事,我給他講一些關于不誠實帶來不良后果的故事,以及我自己小時候做過的一些錯事。然后,又再表揚說,我的U盤能失而復得,可以看出我們班的孩子都是誠實善良的好孩子。這時,小胡紅著臉對我說:“老師,對不起,U盤是我拿的。”我笑了。但我覺得利用這個契機教育他,我決定說個小謊,就對他說,孩子我早猜到了。他疑惑地看著我,我說:“老師說了不再追究,就不再追究。我之所以一直不問你,是想讓你自己拿出來,這樣才能讓你自我反省,比我當眾讓你拿出來,更能保護你在同學們心目中的形象,對你的教育意義會更大,不是嗎?”小胡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接著問:“你能告訴老師為什么要拿走U盤,又為什么過了那么久才拿回來嗎?”小胡靦腆地說:“我看到許多同學都有U盤,自己卻沒有,很想要一個,可是家里經濟條件不太好,又不好意思直接要爸爸買。所以那天看見四周沒人,就把U盤拿走了??墒悄米遀盤后,因為老師發(fā)過信息給家長,在家里不敢用,在學校更不敢拿出來。聽到老師同學講這件事,就渾身不自在。拿出來,又怕老師批評,所以那段時間很不自在。后來那天課上聽了您的話,就決定把它悄悄還給您!對不起!”……
這件事雖然順利解決了,但卻值得我們深思:教學活動中,學生偷竊行為問題總是很棘手。有時處理不當,就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在同學面前顏面掃地,甚至因忌恨而產生逆反心理,引發(fā)更多的不良行為。那么,對小學生的偷竊行為,我們如何處理,才能既不傷害學生,又能使他們從思想上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呢?我認為,必須深入孩子的心靈,分析他們“偷竊”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才能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從自覺自愿地去改正錯誤。
大多數(shù)孩子的小偷小摸行為,跟社會上的偷盜行為性質并不相同,孩子的這種行為,主要的心理成因有:
(1)占有心理。小學生是未成年人,自我控制意識尚不完善,只要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據(jù)為己有。如果在初犯時沒有被發(fā)現(xiàn)并及時糾正,就會存在僥幸心理,繼續(xù)下去;或者是發(fā)現(xiàn)了,而沒有加以重視,也會不以為然地逐步演變成盜竊行為。
(2)捉弄心理。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還無法體驗到自己的一些不正確的做法給別人造成的痛苦和損失,只貪圖一時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別人的心態(tài),會做出一些偷盜的行為。
(3)補償心理。有些學生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他想要的玩具,學習用品等,經常得不到滿足,于是當同學擁有漂亮玩具或高檔學習用品時,他的攀比心理作祟,容易抵抗不住誘惑,發(fā)生盜竊行為,將同學的東西據(jù)為己有,補償自己得不到這些東西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