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理念
1、“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它充分說明,中國人把吃飯看作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人與人相見的第一句寒暄語便是“你吃了嗎?”絕不問“你穿了嗎?”這挺有意思的,為什么這樣問,因?yàn)槌粤诉€是沒吃,看不見,便表示一下關(guān)心,但穿沒穿,看得清清楚楚,不用問。中國的漢字也很有意思,比如“人”“大”“天”“夫”這四個(gè)字,“人”字上面加一橫是個(gè)“大”,但再大也大不過“天”,而“夫”卻要戳破天,表示大丈夫頂天立地。
生命的序曲是幾聲哭泣,而生命的終結(jié)卻是一生嘆息;哭泣的目的是要吃,嘆息的緣由是不能再吃。可見,吃是人生最原始的本能,最基本的要求,最大的事情。什么是大事?“人生無大事,‘吃’就是大事??!”
2、“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3、“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保ㄔ聝簭潖澱站胖?,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浪在街頭。)
4、“千里做官,為了吃穿。”
5、“人為財(cái)死,鳥為食亡?!?/p>
6、“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通》)飲食指吃喝,男女指性事,是人最基本的欲望,最基本的訴求。
7、“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飲食與性愛是人的本性。
8、人活在世上,“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
9、“人生惟有讀書好,世間莫如吃飯難。”
10、“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鼻罢呤菍篱T望族奢糜生活的諷喻,后者是對窮苦百姓饑寒交迫情景的哀憫,說的也是吃啊!
11、“出門三件寶,饃饃,棍棍,襖?!别x饃是果腹的,棍棍是打狗的,衣服是御寒的。
12、“人在世上走,為了身和口?!?/p>
13、“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保榱搜喉?,把穿放在前面。)
14、“好吃不如餃子,好看不如嫂子?!保ㄒ粋€(gè)是“食”,一個(gè)是“色”。)
15、“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16、“兵馬未動,糧草先行?!?/p>
17、“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龔自珍《詠史》)
當(dāng)然,西方經(jīng)濟(jì)學(xué)家也對飲食的重要性做過相應(yīng)的論述。如,馬克思說,人首先得吃喝住行,然后才能從事上層建筑領(lǐng)域的工作。
美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將人的需要?jiǎng)澐譃槲鍌€(gè)層次:一、生理需要。二、安全需要。三、歸屬和愛的需要。四、尊重需要。五、自我實(shí)現(xiàn)需要。什么是“生理需要”呢?就是吃喝住行,這是最低層次的需要,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沒有這個(gè)最基本的需要,其它四個(gè)需要就無從談起。
從以上這些俗語,諺語,俚語,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把吃飯看作人生的頭等大事,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吃穿,吃穿,先吃后穿,不穿衣可以,不吃飯不行。食以果腹,衣以蔽體,無論何時(shí),無論何地,吃飽了再說?!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蔽鮼砣镣?,為了糊口而奔忙。若問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以為,吃飽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