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朋
【摘要】生物,是一門集自然科學及生活于一身的基礎學科,能夠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而生物課程作為高中科學學習領域重要的課程,其核心任務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與探究能力,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高中生物必修內容主要包括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生命必需的基本概念,以生物學理念為前提有效整合基本概念,從總體角度出發(fā)科學合理的對教學、試驗以及各種探究活動進行規(guī)劃,注重活動過程中能力的提升。此外,提升學生對生物科學本質的全面理解,將科學精神與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精神相融合,便于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為視角,探討高中生物必修內容的變革。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高中生物 必修內容 變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165-02
引言
現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國際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一切競爭的實質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為提升自身在全球競爭中的競爭實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發(fā)展目光轉向高新人才的培養(yǎng)上來。在我國,學校教育是大量高新知識型人才的主要輸出機構,一般分為普通義務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高中教育作為普通九年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使學生在原有發(fā)展基礎上實現有個性的發(fā)展,而高中生物課程作為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其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與此同時,新時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場巨大變革,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也就成為教育界認識常常談論的話題。我國在深化高中課程改革中,生物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也將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標,且由于高中生物課程里只有必修課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因此,加強對高中生物必修內容變革的探討,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中生物學的實質以及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價值
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高中教育,是全體學生在學習生涯中自身應當具備的最為重要以及最為關鍵的基礎性素養(yǎng),同時也是一個學生認知范圍、新鮮事物吸收能力以及學習態(tài)度的綜合表現。從另一角度上來看,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除了知識、能力與態(tài)度,更加注重學生在品德、知識、才能等諸方面先天的條件和后天的學習與鍛煉的綜合結果。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大量教育學界的專家與學者普遍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首先,能夠幫助學生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以及掌握基礎的研究方法,從而便于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自然界一些未知事物;其次,能夠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利用自身所學理論知識以及研究方法,對自然界中的現象進行系統性描述,提出相關研究問題,并以科學知識以及分析事物的邏輯性得出結論,并將此結論其他人進行分享探討。另外,能夠將尊重事實、理性質疑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武裝,使其更加清楚的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以及社會兩者之間的關系。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科學的嚴謹性,生物學之所以被稱為生物學,實質主要是基于其所研究對象大多為自然界中的“生命”,在其研究的過程中,能夠將其自身研究特色以及生物學科的獨特思想與實際科學理論相結合,構建一個相對獨立、開放的知識體系。生物學的本質決定高中生物課程的性質,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中生物課程在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價值。
二、知識內容的選擇
(一)生物學涵蓋理解生命必需的基本概念
為進一步探討生物學之中所包含的基礎知識,通常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方面,通過查閱大量國內外慣用的生物學教學用材,結果顯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了生命的物質基礎,細胞,動物與植物的構成體系以及生長發(fā)展過程,生物多樣性、生態(tài)學以及遺傳變異等等。另一方面,以生物學哲學為主要參考對象,提煉出生物學中相關的基礎知識。因此,不難看出對于生命的全面理解是整個生物學基本知識的重要指向。而如何進一步理解生命,則需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其進行全面了解:第一,了解生命的涵義。眾所周知,生物學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可充分利用其多樣性以及對生物的分類,從而深入了解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結構系統以及生態(tài)系統等。第二,掌握生命活動的進行特征。運用基因的本質以及從基因到蛋白質的過程,了解細胞分裂、分化以及變異的變化過程、第三,理解生命為什么會這樣。生命之所以能夠以此種狀態(tài)呈現在生物學科中,主要是由于基因與環(huán)境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同時也有可能是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
(二)以生物學思想整合概念,并形成一個系統的網絡
在高中生物課程中的生物學思想可分為三種思想概念,其中主要包括:進化思想、系統論以及生態(tài)學思想。這幾種思想概念需生物學核心概念之間存在彌補可分的關系,進化思想、系統理念以及生態(tài)學思想是溝通生物學核心概念的主要橋梁,同時也賦予整個生物學一定的靈魂,但在整個生物學中,最為核心的思想當屬“進化”。在實際的生物教學過程中,若要將進化論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求不僅要對進化的理論進行全面詳細的介紹,同時還應當注重將進化思想自始至終貫穿于不同概念之間,充分發(fā)揮“進化”在解釋生命現象“終極原因”時的解釋力。而但從生態(tài)思想與系統論思想的概念理解等方面來看,極其容易讓人產生混淆,大多數人難以將兩者進行正確的區(qū)分。首先系統論強調,系統是一切物質存在的普遍形式,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動態(tài)性以及層次性。但生態(tài)學思想主要是對不同層次以及不同等級的生命系統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是站在整體性的角度看待問題,并以整體性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此完成其對生態(tài)學的綜合性思考。將生態(tài)學思想與系統論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于實際的高中生物課程中,讓學生認識生命系統的整體性以及層次性,激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辨別系統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以及生命與環(huán)境的關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科學本質教育的滲透endprint
所謂的科學,是一個建立在能夠通過一定的檢驗的解釋以及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主要有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科學精神三個方面構成,并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通過科學的知識、方法以及精神幫助學生對科學的實質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并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并且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嚴謹、更加全面的態(tài)度正視科學精神,因此,大力發(fā)展科學精神成為高中生物課程的主要任務。
國際上眾多專家以及學者對科學本質的研究已經逐步達到成熟階段,廣大學者從科學的世界觀、科學探究以及科學事業(yè)等三個角度出發(fā),對科學的本質進行更加全面詳細的描述,并科學的本質總結歸納為:第一,科學知識不僅具有異性的可信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具有一定的試探性;第二,科學知識非常(不完全)依賴觀察、實驗證據、理性的辯論和質疑;第三,科學方法不具備唯一性;科學理論試圖對自然現象的進行一系列的推論與解釋;第四,科學觀察與理論之間的關系,通常是將觀察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第五;科學與技術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歷史發(fā)展的沉淀。科學與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第六,科學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其觀點和思想不可避免的受當時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因此,科學又具有暫時性,在某一時間段內是正確的,但未必永遠正確。近些年來。我國廣大教育學界針對科學的本質問題進行一系列激烈的討論,探討結果是將科學的基本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類:以實證為判別尺度,以邏輯作論辯的武器,以懷疑作審視的出發(fā)點。讓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科學的這些本質特點。
通過一系列研究對科學的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及了解,為科學態(tài)度的樹立以及科學精神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基礎。科學精神是本體論承諾,科學態(tài)度是認識論承若,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科學精神至少包含以下六大要素: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
高中生物課程在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方面,重在引導學生建立尊重實證、尋求論證邏輯的嚴謹以及發(fā)展理性的懷疑精神,形成多元思考、平等討論的意識和寬容的品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之下,若要進一步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課程,需要將在元素的整合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高中生物作為基礎教育中一門必修科學課程其必修內容的變革,同樣離不開全方面的整合。一方面,需要對其中所涵蓋的知識內容以及課程設計進行有效整合,將學生所學知識內容、理論實踐能力以及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進行整合;另一方方面,生物課程中必修內容的變革,不能僅僅局限于小范圍之內,需要立足于整個高中教育范疇之內,將提高學生認知能力、處理事物能力以及善于改變自己等作為其教育的主要目的。高中生物課程必修內容的變革,不僅能夠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加豐富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表面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能夠從真正意義上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同時,高中生物課程內容的變革,能夠將生態(tài)學思想滲入生活中的平等合作、和諧共處,且將系統論思想以及進化思想滲透于整個教育領域的發(fā)展及改變,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柳夕浪,張翼,沈麗雯.從“素質”到“核心素養(yǎng)”——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15(3):115-117.
[2]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理事會.二十一世紀新生物學[M].王菊芳,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08(16):114-115.
[3]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M].侯玉波,姜佟琳,等,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09(15):48-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