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燁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明星出軌問題的探討
顧燁燁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
近年來,明星出軌事件一旦曝出,必將引發(fā)受眾圍觀,各大媒體為博取眼球對此類事件大肆宣揚。新媒體時期,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受眾應如何理性看待明星及娛樂新聞泛濫的問題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新媒體;明星出軌;娛樂新聞泛濫
2016年8月,某著名影星發(fā)布離婚聲明,迅速占據熱搜頭條,引發(fā)大量網友圍觀,每篇相關新聞點擊量高達10萬。本文對近年來明星出軌事件引發(fā)圍觀的原因進行了探究,并探討了應如何理性看待明星及娛樂新聞泛濫的問題。
1.1 事件本身具有新聞要素
第一,趣味性。與有板有眼的社會新聞或政治新聞相比,娛樂事件更具趣味性,加之事件本身頗具轉折性,更加激發(fā)受眾的圍觀心理。
第二,沖突性。當事人雙方各執(zhí)一詞,針鋒相對,加上娛樂圈各位明星似有似無的各站陣營,雙方逐漸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事情的下一步發(fā)展會如何,事情的結果又會是什么樣的,都不得而知,而這種沖突性使得事件具有了可觀賞性與戲劇性。
1.2 受眾的本能及窺私欲
一個新聞事件引發(fā)如此巨大的關注,必然與受眾有關,而受眾對于事件的關注,又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人的本能,即好奇心。這些事件本質上具有一種娛樂性,而人是具有好奇心的社會生物,天生便會關注具有沖突性和戲劇性的事件。
其次,人的窺私欲。明星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大眾本就對他的私生活充滿興趣。離婚作為明星的私事,被曝光本身就是對他私生活的一種披露。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窺私欲,想要探究別人的秘密。離婚案件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契機,打著看熱鬧的旗號,實質上滿足的是對明星私生活的窺私欲。
1.3 媒體報道的脫序
作為娛樂事件,明星出軌事件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社會意義。這種情況下,媒體對明星出軌事件大肆報道,甚至遮蔽了同期的一些重要事件,這是一種脫序行為。媒體報道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它首先應該滿足社會需要,其次才是滿足個體的低級需要。
而這種脫序背后的深層原因,則是媒體為博大眾眼球,過分追逐經濟效益。媒體間競爭日益激烈,為追求經濟利益,媒體更傾向于報道能奪人眼球的娛樂新聞,以滿足受眾的窺私欲,甚至捏造虛假新聞混淆視聽,促進事件進一步發(fā)酵,以吸引更多目光。
2.1 正視人的復雜性,拒絕“職業(yè)神化”
人是一個復雜且多元的生物,具有社會性,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樣甚至易變的。我們不應該因為某一個職業(yè)本身的神圣化而把置身于其中的人也神圣化。
同樣,我們也不應該將其獲得的成就看作評判他的所有標準。就像看待林丹,他所取得的體育成就萬眾矚目,但這并不是衡量他的所有標準,職業(yè)只是他人生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也不一定能夠像在職業(yè)中的那樣盡如人意。
因此,看待明星時,不要把一個職業(yè)“神化”,更不能把明星本身“神化”,每個人都是相異但平等的個體,無論作出何種選擇,這也只是他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應該以衡量其職業(yè)的標準來衡量他所有方面。
2.2 理性看待,避免“道德一元化”
對一個明星的認同,并不需要事無巨細,你可以認同他某一方面的成就,但在其他方面大可不必。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某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而要求其在道德上也做到相應地步。對待明星時尤其如此,我們因為某些作品或者成就而膜拜他,但這種膜拜絕不是道德上的。如果這個明星是一個演員,那我們有權要求他改進演技而為我們呈現(xiàn)更好的作品,但我們無權要求他在道德上做出何種表現(xiàn)。因此,看待明星時,我們應該理性思考,避免道德一元化。
3.1 媒體充分發(fā)展的體現(xiàn)
娛樂新聞的泛濫,表面上看它是當今社會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但另一個方面,它也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發(fā)展相對充分的一種體現(xiàn)。把一件大眾所感興趣的事事無巨細地表述出來,使得受眾對事件的知曉權得到充分滿足,并且能夠在第一時間將事件的進展和發(fā)展變化公之于眾,這種行為本身就能證明新媒體環(huán)境下,媒體已經得到了充分發(fā)展。
3.2 增強媒體競爭力
對媒體人而言,利用已有的工具快速并及時地獲取信息并傳達給受眾,這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對媒體亦如此,一個媒體要想在競爭中脫引而出,充分和及時的報道必不可少。
3.3 對受眾自主選擇的推動
媒體發(fā)展的越充分,越能推動受眾的個人選擇。尤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樣,速度更加迅捷,選擇空間更加廣泛,相應的,受眾的自主選擇性和個人辨識能力也會提高。
因此,我們不妨將娛樂新聞的泛濫看作媒體充分發(fā)展的體現(xiàn),與其急不可耐地批判它,不如為其喝彩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對新聞信息的自主選擇性和辨識度,這樣,才能在信息泛濫的新媒體時代迅速便捷地獲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1] 付玉. 淺析自媒體語境下人際傳播的潛變[A]. 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
[2] 胡一峰. “虛擬現(xiàn)實”之人際傳播:浪漫ICQ[A]. 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 2002
[3] 張彬. 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 今傳媒. 2008(08)
[4] 潘英.比較視角下的網絡新聞評論[J].《當代傳播》.2004(3)
顧燁燁(1993-),女,漢族,江蘇泰州人,學生,傳播學碩士,南京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傳播學。
G211
A
1672-5832(2017)11-02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