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茜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及其對于學前兒童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運用
裴 茜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對學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強化是塑造和培養(yǎng)學前兒童行為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方法。因此,在兒童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過程中,可運用強化理論來培養(yǎng)和塑造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糾正和消退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
斯金納;強化理論;行為習慣培養(yǎng)
1.1 強化理論的概念。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是基于操作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他將條件反射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答性條件反射,也就是巴普洛夫研究的條件反射;另一類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其中最經典的實驗就是斯金納的斯金納箱,小白鼠在箱中偶然觸發(fā)杠桿獲取食物,若干次重復后就形成了一種強化反射。所以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模式是有機體的某種反應得到強化這一循環(huán)的過程。而強化就是指增加或減少某種刺激以使某種反應概率增加或維持某種反應水平的過程。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出的結果后,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為,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兒童的行為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或改造。
1.2 強化的分類。強化根據作用來分首先可以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也可以稱為積極強化,是通過呈現某一想要的或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概率,負強化又稱為消極強化,是通過減少或取消某一厭惡性或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傊还苁钦龔娀€是負強化作用都是為了增進強化反應的效果。
而根據強化時間我們可以分為間歇強化和連續(xù)強化。間歇強化就是通過控制強化的時距來強化有機體的行為,而這個時距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變的。連續(xù)強化就是連續(xù)強化有機體的某個行為,從而鞏固其初始行為。
2.1 強化理論是塑造兒童行為習慣的前提。兒童的行為習慣不論好與不好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過各種復雜因素的參與而慢慢形成的。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一般是因為無意識的,不自覺的重復動作行為而形成的;或是通過后天的有意識的重復的練習中養(yǎng)成的?;趶娀碚摰那疤?,如果成人需要培養(yǎng)兒童某一方面的能力,就可以針對性對兒童的行為進行訓練,就可以運用強化理論對兒童行為練習進行指導,從而對兒童行為培養(yǎng)達到更好的效果。
2.2 強化理論在兒童行為習慣培養(yǎng)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反復的訓練,而如何更好的在行為培養(yǎng)過程中進行訓練也需要良好的運用強化理論。斯金納通過實驗發(fā)現間隙強化的行為相比于及時強化的行為來說很難消退,所以正因為如此兒童不良行為難以改正,如果只要兒童不良行為一出現,成人立即做出反應長此以往這種行為就會被抑制,如果只是偶然想起來就進行強化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如果想要鞏固兒童的某一良好行為,就必須在兒童做出該行為后給予強化,否則這一行為就可能會消退。
3.1 把握強化時機,強化兒童良好行為習慣。把握好一個準確的強化時機對于兒童行為的養(yǎng)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強化時機第一是要注意及時強化,也就是當兒童做出某種行為后,成人立即對其行為作出反應進行強化。若成人的強化行為出現延遲,兒童可能很難將成人的這種強化與先前自己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并且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兒童出現了不好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強化這種不良行為,所以成人在兒童出現良好行為時需要立即對其行為進行強化從而達到更好的強化效果。第二是要主意隨機強化,也就是當兒童偶然做出某種良好的行為時,成人需要善于發(fā)現他的行為并立即給予積極強化并當他再做出同樣行為時也立即給予肯定,從而強化其行為出現頻率來鞏固他的良好行為,形成習慣;反之,當兒童偶然出現不良的行為習慣時,成人要及時的給予批評,從而減少該行為出現的頻率直到該行為再也不出現。
3.2 用消退代替懲罰,消退兒童不良行為習慣。斯金納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他認為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控制行為,斯金納反對用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兒童,負強化是增強行為的發(fā)生頻率,是痛苦的去除,而懲罰是為了減少行為的發(fā)生頻率,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并且懲罰不是每時每刻都會有效的,懲罰通常是發(fā)生在不良行為之后,只能讓兒童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應該發(fā)生的,卻沒有讓兒童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它只是暫時壓制了兒童的不良行為但不能很好的消退該行為。同時懲罰可能會產生事與愿違的結果,它可能會導致兒童的消極情緒,甚至逆反心理。
當兒童的行為不符合期待和要求時,成人應該對該行為采取消極強化或不強化,例如,在和父母逛街時,兒童希望擁有某玩具而父母認為不應該買,而表現出大哭大鬧,不愿離開。這時,家長的不予理睬會使他們明白哭鬧這種方式是無用功的,那么兒童的這種行為也就會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自行停止和消退。如果家長在此時買下玩具,就會使兒童產生自己哭鬧可以換來玩具的強化刺激,這種就是對兒童行為強化的誤用。并且在消退過程中要注意不要中斷消退程序,這樣會加劇不良行為的嚴重程度。例如,父母堅持不給兒童買玩具,這時兒童的行為即將被消退,但突然爺爺奶奶出現指責父母的行為并給兒童買玩具,這樣會使消退程序中斷,從而可能使兒童以后會把哭鬧當作達到自己不合理要求的手段而經常使用。同時,成人在使用消退時要注意,消退兒童的不良行為并不是忽視該行為。例如,兒童喜歡咬手指,但是成人希望消退這種行為時,采用消退的手法不是視而不見該行為,而是應該采用其他方法減少這種行為的產生直至停止。
3.3 注重個體差異,靈活運用強化。之所以對于兒童的行為進行強化,是因為我們最終需要的是塑造兒童的行為習慣。而每一個兒童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個性及氣質,所以不一樣的孩子塑造同一行為時,可能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方法手段去強化其行為,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需要從兒童自身作為切入點,注重個體的差異性,靈活的運用強化手段,根據其年齡和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進行不同方式的強化,真正以兒童為主,使強化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體現。
[1] 史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韋彥,龐麗娟.論強化在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中的作用與運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0,(2):53-55.
[3] 王穎.兒童習慣養(yǎng)成原則略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4):86.
[4] 劉洪霞.淺談嬰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J].中國教育探討與實踐,2010,(5):45.
G612
A
1672-5832(2017)11-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