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晚晴
【摘 要】紀錄片的表象雖然是對現實的“復制”,但其同劇情片一樣存在敘事。本文通過對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的敘事視角及結構的分析,探究紀錄片敘事如何引人入勝。
【關鍵詞】紀錄片;敘事;視角;結構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1-0118-01
敘事學家熱奈特將敘事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最通常意義上的敘事,即敘事話語”;第二層是“它詳述的事件”;第三層是“產生它的或真實或虛構的行為”,即講述、故事和敘事。敘事的本質就是如何講故事,事件的敘述者通過某種敘述行為或者技巧,運用話語敘述故事或者事件,給受眾一種動態(tài)的雙向交流過程。
一、視角
敘事的生成自然離不了敘事這一行為的發(fā)生者,即敘述者。如果說紀錄片在紀錄生活流程時較難具有主動掌控性,那么敘述視角的選擇則完全依賴于編導的創(chuàng)作意圖。熱奈特用“聚焦”去代替“視野”“視點”等術語,我們通常稱作的全知視角即是未聚焦的或零聚焦的敘事,敘述者比片中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在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話說長江》等主題先行的歷史文獻類紀錄片大都是這種貫通古今的全知視角,通篇“格里爾遜”式的畫面配解說詞。內聚焦敘事指的是以片中人物為主視點進行敘事,如果片中不斷轉換敘事人物視點則是多重的內聚焦。
《我們的留學生活》采取了畫外音解說及人物口述相結合的方式,將零聚焦敘事和內聚焦敘事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努力保證紀錄片真實完整的同時,利用畫外音解說補充情節(jié),渲染情緒。
隨著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興起,全知敘述人逐漸消隱,限制性視角紀錄片的興起,體現的正是中國電視紀錄片對客觀與真實還原的努力?!段覀兊牧魧W生活》也體現了限制性視角的運用,作為一部電視紀錄片,在較短的篇幅內畫外音解說可以有效補充畫面,控制進程。
用人物直接口述事件及描述心情來推進之外,張麗玲的畫外音解說在片中占據了大量篇幅,本片的解說詞有兩個作用:一是補充敘事,場景一中對主角身份的交代和對事件的敘述,補充了小留學生張素來日的前因及發(fā)展狀態(tài)。這種手法基本上用于《我們的留學生活》中每一個人物的介紹,姓名、地區(qū)、年齡、居住狀態(tài)、打工狀態(tài)等細節(jié)是片中最常出現的,這類解說詞往往是配合著同步的具象畫面出現。二是在敘事中調動觀眾情緒,制造情緒高潮,或激昂,或悲傷,或不舍,這類解說詞往往配合著較為抽象的空鏡頭及情緒化的音樂。
限制性視角的敘事特征、適合敘述者營造戲劇性場景、懸念構思,使觀眾體驗事件發(fā)生進程情節(jié)化的愉悅。《我們的留學生活》是編導直接充當敘述人的一種旁知視角的限制性敘事。這種方式最大優(yōu)勢是,能夠將主觀性的編導意圖隱藏在客觀的敘述中,主觀意圖能夠有效選擇和介入?!段覀兊牧魧W生活》大量的主觀介入雖然達到了良好的敘事效果,但使得本片在今天看來顯得頗為煽情、做作。
二、結構
傳統(tǒng)的劇情片往往具有一條較為明晰的因果鏈條,“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尾”永遠是金科玉律,即便是打亂了時間順序的后現代敘事,也能在碎片化敘事中拼湊出主體事件的發(fā)展脈絡。百年影像史中,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發(fā)展時分時合,兩種互相借鑒,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時至今日,更是呈現出紀錄片故事化、故事片紀實化的潮流。但兩者素材的不同,決定了其敘事形式上的不同。同樣是表現藏羚羊保護區(qū)可可西里,電影《可可西里》和紀錄片《平衡》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區(qū)別,雖然可可西里力求拍攝手法的紀實,但兩者一比較仍舊能看出其人為痕跡。
紀錄片的敘事往往采用“并列”的方式, 即使用非因果性羅列的方式來展開。所謂 “并列”, 在一組畫面中,畫面與畫面之間并無明確因果邏輯關系, 這些素材相對自由地圍繞著某一個“核心”陳列?!段覀兊牧魧W生活》中《初來乍到》《彼岸的青春》體現了這一手法。
《初來乍到》中韓松與王爾敏的生活并無矛盾與交集,兩者在年齡、性別、家庭情況上也毫無可比性,唯一聯系他們的就是一個“初”字,王爾敏和韓松剛來日本時表現的那種陌生與新鮮感才是編導主要呈現的東西。王爾敏有備而來,且有親戚照顧,打工、考大學都相對順利,而韓松則是毫無準備盲目來日,打工、考大學都遭遇了許多挫折。在這種情況下將兩個人物的命運并置呈現,利用對比可營造強烈的喜劇效果。
《彼岸的青春》人物多達五個,生活中彼此不相識的他們就因為一個共同的主題——青春,在影片中同時存在于同一時空,幾條線索的交替剪輯使得松散的個人也爆發(fā)出了團體的震撼力。
組與組之間, 或組與因果的敘事鏡頭之間, 則使用簡略的交代,如旁白、字幕、音樂這些人為附加的素材強行 “粘合”,所以編導的大量畫外解說詞成為填補敘事空隙的必要手段。《我們的留學生活》中有的甚至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留學生,但每集的開端都有這樣一段相同的話:“日本始稱東瀛,唐代盛期,曾有大批的東瀛使者赴長安求學。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了13名留學生赴日本,從此揭開了中國人赴日本留學的歷史。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們踏著先人足跡,來到了這塊陌生的土地?!@是一部由留學生親手制作的紀錄片。是我們在日本生活的記錄?!焙蠼幼帜弧拔覀兊牧魧W生活”。這個開頭有如紐帶,將五湖四海的來日華人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故事的素材雖然是分散并置的,但毫無疑問,主題上的統(tǒng)一已經足以讓觀眾和片中人物一起同呼吸,共命運,一起感受在日本的留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