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升+高洋
《創(chuàng)世記》記載了古希伯來民族成長過程中的四代族長的生平故事。始祖亞伯拉罕為上帝獻子以撒、以撒迎娶利百加、以掃為換取雙胞胎弟弟雅各的一碗紅豆湯讓出長子權(quán)、雅各更名以色列,生子十二個,由此衍生出以色列十二支派……其中雅各第十一子約瑟跌宕起伏、動人心弦的成長、成功故事,占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記》后半部,“約瑟的故事”甚至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成長故事”。其中最具色誘與抗拒情節(jié)的“約瑟與波提乏之妻”成為約瑟抗拒誘惑的標志,也成為西方藝術(shù)家著力表現(xiàn)的圣經(jīng)故事場面之一。
約瑟的成長
以色列十二支派始祖雅各的第十一子約瑟,聰明出眾、精于解夢,又受寵于父親,而遭到眾兄長妒忌。一日,約瑟被父親派去看望在外地牧羊的哥哥們,哥哥們施計將其推入坑中。所幸一個路過商隊將其救下,帶至埃及,賣給法老的侍衛(wèi)長波提乏。約瑟沒有怨天尤人,為主人勤勉勞作,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波提乏的信任,被擢升為管家。約瑟英俊、健壯,盡心盡職。一次,寂寞難耐的波提乏的妻子見四下無人,引誘約瑟,扯住他的外衣,想誘之依從。但約瑟堅守內(nèi)心,不肯辜負主人信任,斷然拒絕了波提乏的妻子。她惱羞成怒,等丈夫回來后惡人先告狀,說約瑟想非禮自己。波提乏一怒之下將約瑟關(guān)押監(jiān)牢。在監(jiān)牢里約瑟因為為法老解夢有功而獲釋,后被法老委以重任,被擢升為埃及宰相,治理埃及的農(nóng)業(yè)。至此,約瑟經(jīng)歷了父親寵兒、被推入坑中、喜劇般獲救、被販賣為奴、得波提乏賞識、被色情誘惑、被冤枉入獄、因解夢立功被法老重用的命運跌宕,也已從一名不知天高地厚的懵懂少年成長為胸懷大志、治理一國的宰相。
奧拉齊奧筆下的紳士形象
對巴洛克畫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之后,出現(xiàn)了具有強烈宗教傾向的代表性畫家——意大利的奧拉齊奧(OrazioLomiGentileschi,1563-1639),他的人物造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樣式主義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形象描繪細膩,不露筆痕,富有質(zhì)感和量感,即使描繪普通人物形象,也有著高貴氣質(zhì)。除此之外,奧拉齊奧受卡拉瓦喬的繪畫風格影響,在畫中使用強烈的明暗對比。他的這幅《約瑟與波提乏之妻》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特征。
畫中的波提乏妻子依偎在床上,整個右臂懸在半空,手中還攥著約瑟落下的外袍,除了身體中間部位還留有一些衣物作為遮蓋,其他部位全都裸露出來。她被約瑟拒絕后,表情變得憤怒起來,眼神中也透出一絲惡意。而畫中的約瑟則是年輕俊朗,像一名紳士。他在遭受波提乏妻子的勾引后,絲毫沒有流露出慌忙之態(tài),反而從容鎮(zhèn)定,舍棄外袍,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離開房間。在掀起簾子的同時,還回頭一望,其眼神充滿了鄙夷與不屑,突出約瑟信仰堅定,絲毫不為女色所誘惑。
從畫中可以看出,奧拉齊奧為地面加上了黃色方塊狀圖案的裝飾,對木床一角也進行了逼真的細節(jié)加工,又用厚床墊突出床的柔軟度、舒適度,甚至在約瑟的鞋子和他落下的外袍上也加了條紋修飾。這樣的描繪細致入微,使畫面顯得更為真實。波提乏妻子的身體上使用了亮色,她后面的背景部分使用了暗色,這一強烈對比,讓波提乏妻子的身體顯得更加突出。而約瑟正處于離開的狀態(tài),位于畫面的邊緣,身上的光色也稍微有些暗淡。這兩個人物身上的明暗對比、位置對比可以引導人們先把視線投放到波提乏妻子身上,再轉(zhuǎn)移至約瑟一側(cè),為畫面增加了一種欣賞的先后順序感。畫面中的簾子以紅色上色,也與背景黑色形成強烈對比,使簾子有一種突起感,這一目的在于暗示觀者圣經(jīng)啟示錄中紅色是淫欲的象征,體現(xiàn)畫面中的情欲氛圍。畫面中的結(jié)構(gòu)布局精巧,波提乏妻子和約瑟各站一邊,中間空出了合適的距離,一個身體前傾,一個轉(zhuǎn)身離開,兩者呈現(xiàn)出分離趨勢,但最后兩人的眼神又匯聚到一條直線,傳達各自的思想感情。這樣的結(jié)構(gòu)讓畫面具有了一種張力,也為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
喬凡尼筆下的道義形象
這幅作品出自意大利畫家喬凡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之手,融合了多種繪畫風格,不僅有威尼斯風格中厚實立體的人物造型,粗獷有力的人物動態(tài)和明快艷麗的色彩,還有卡拉瓦喬式的聚光與強烈對比,類似拉斐爾的流暢筆畫、細膩造型和古典主義那精致嚴謹?shù)娜宋镆轮藜y刻畫。
喬凡尼采用一束從左側(cè)射入的光線照亮波提乏妻子的裸體,突出波提乏妻子的美貌。而這個方向的光線恰好將背景顏色變成黑色,與波提乏妻子身上的高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她更具有立體感。而柔美圓潤的線條,豐滿的身材,又讓波提乏妻子具有一種厚實感。整幅畫的細節(jié)加工精致嚴謹,波提乏妻子拉扯約瑟外袍的部分顯示出了折痕與拉力,使其動作極其逼真。畫作的色調(diào)明亮輕快,約瑟的藍色外袍更是為整幅圖增加了一絲活力和生氣。
畫中波提乏妻子頭發(fā)金黃,梳著發(fā)髻,她的上身全部裸露,身材豐滿優(yōu)美,皮膚白皙動人,半躺在床上,用右肘撐起身體,一手拉緊約瑟的外袍,一手摸向約瑟的臉龐,其意圖不良,但面帶笑意,動作輕柔,像是在欣賞美好的事物。而畫中的約瑟急忙閃躲,一邊攔下波提乏妻子的胳膊,一邊擺手拒絕,并把臉扭向一旁。在這幅畫中,波提乏妻子的美貌是極大的誘惑,可即便是這樣,約瑟仍然不為所動,一副道義凜然的形象。
倫勃朗筆下的自信形象
荷蘭畫家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以善于處理復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而著名,他的人物畫結(jié)合了瞬間的情節(jié),刻畫細膩,生動逼真,戲劇性強烈。他的這幅畫作品描繪的并非約瑟堅拒波提乏妻子的情景,而是波提乏妻子向丈夫控告約瑟的畫面。
這幅作品采用黑褐色和淺橄欖棕色為背景,弱化次要因素,再射入一束集中的光線,強調(diào)主要部分。畫中的約瑟和波提乏被半隱藏在黑暗之中,波提乏妻子被暴露在光亮之下。一明一暗將這幅畫面拉伸成一個具有立體感的空間,動態(tài)的波提乏妻子占據(jù)空間前端,靜態(tài)的波提乏站于妻子身后,靜態(tài)的約瑟立于空間的相對遠處。這樣的明暗對比、遠近對比、動靜對比突出了舞臺效果的戲劇感。這幅畫的整體色調(diào)為暗色,凸顯出壓抑的氛圍,給人一種沉悶壓抑之感,突出了黑白顛倒的主題,突出了約瑟生命低谷的沉重。聯(lián)系圣經(jīng)后文的情節(jié),可以突出約瑟生命的戲劇化主題。
畫中的波提乏妻子一手捂胸,一手托掌,像是在訴說自己的無辜與清白,她將大拇指指向約瑟,將食指指向約瑟丟下的外袍,像是證據(jù)鑿鑿,使約瑟無法抵賴。一旁的波提乏一手叉腰,一手倚床,彎腰站在妻子身后,他并沒有像圣經(jīng)中描述的那樣,雷霆大發(fā),而是面向前方,目不轉(zhuǎn)睛,像是在認真聆聽,又像是在辨別是非。而遠處的約瑟只是側(cè)首而立,雙手交疊置于腹前,一副自信的神情,平靜地聽著波提乏妻子誣告自己,絲毫沒有任何辯解的意圖和求饒的舉動。被誣告的約瑟此時正處于人生的低谷,但他堅信清者自清,無需作無謂的辯解,真正的正義和公平遲早屬于自己。這幅作品將波提乏妻子置于中心位置,旨在揭露波提乏妻子誣陷約瑟的罪惡。除此之外,還諷刺了波提乏是非不分,突出了約瑟抵制誘惑的堅定信念和堅信公平正義的高尚情懷。
凡米爾瑞希筆下的圣人形象
荷蘭細密畫畫家威廉·凡米爾瑞希(Willem van Mieris,1662—1747)擅長客觀、細節(jié)的描繪。這則故事出于圣經(jīng),具有宗教色彩,但發(fā)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又具有一定的風俗性。威廉在繪畫過程中兼顧了這兩種性質(zhì)。他在作品中繪畫了大量的生活細節(jié)來加強畫面的風俗效果,如精美的桌布,桌上的擺飾和水果以及正在吠叫的小狗,又用經(jīng)過暗色處理的浮雕來增加了畫面的宗教色彩。
威廉使用聚光效果突出兩人糾纏在一起的畫面。畫中的波提乏妻子脫去了上半身的衣服,兩手纏住約瑟,頭幾乎埋在約瑟腰間,由于約瑟的后退,使得波提乏妻子險些摔倒在地,此時的波提乏妻子兩腿分立,穩(wěn)住重心,她面帶緋紅,似乎意識到自己的窘態(tài),但依然沒有松手之意。而約瑟躲閃不及,被波提乏妻子一把抱住,他想用手阻止,但面對其赤裸的上身卻不知該往何處下手,只好將手停留在半空中,全身用力向后掙脫。他臉上盡是無奈,但眼神中還流露出一絲憐憫,似乎不忍心看到波提乏妻子犯下罪惡,并想拯救波提乏妻子的靈魂。該畫中的波提乏妻子投懷送抱,但約瑟不僅不被誘惑,反而想要拯救這只“迷途的羔羊”。這便突出了約瑟的圣人形象。
從畫面布局來看,桌子在左,臺柱在右,小狗在前,凳子在后,這四處生活細節(jié)的描繪撐滿畫面,避免了過多的閑置空間,這樣前后左右的安排使細節(jié)描繪多而不亂,使整個畫面更加飽滿。在畫作的右上角還畫上簾子,簾子里邊的臺柱朝內(nèi)一面著光,朝外一面背光,顯示出簾子外部的空間處于黑暗之下,給觀者營造出一種鏡頭從室外向室內(nèi)的聚焦效果。
比起圣經(jīng)“名婦”拔示巴(Bathsheba)這位被大衛(wèi)王引誘并占之為妻的烏利亞之妻,“波提乏的妻子”是圣經(jīng)文本寥寥數(shù)筆帶過的無名女性?;蛟S正是由于波提乏的妻子的無名,這個女性形象才更具有普遍的意義。以上四幅作品描繪了約瑟在面對“波提乏的妻子”的誘惑時所做出的選擇,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約瑟的優(yōu)良品質(zhì)。約瑟為世人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但人類的情欲莫可名狀卻無所不在,人類渴求成長卻難免遇見試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約瑟一樣,要經(jīng)歷自己的成長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情欲是難以回避的欲望。圣經(jīng)中約瑟拒絕色誘的故事情節(jié),給后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