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彩霞
古今中外,民生問題和民生工作一直是領導集體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在《辭?!泛汀冬F代漢語詞典》中,都對“民生”一詞的含義作出了一定的界定,所謂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計,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來源問題。
吳忠民教授認為,現代社會中的民生,有著廣義和狹義的區(qū)別。從廣義上講,凡是同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有關系的,都可以納入民生的范疇,這就意味著直接相關以及間接相關的事情都屬于民生范圍內的事情。這個層面充分強調和高度重視了民生問題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這一根本特性,但于此同時,也有其明顯的缺陷,概念的外延過大,就會導致出現包羅萬象的情況,民生問題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樣反而會稀釋人民對民生最真切的體會和理解。狹義上講,民生概念注重于從社會這一層面上著眼。從這個角度來講,所謂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群眾基本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人民群眾所獲得的基本的發(fā)展機會、發(fā)展能力和基本的權益得到保護的狀況等等。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民生,顧名思義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問題和生計問題,它包含人民群眾的穿衣、飲食、住房、交通、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的內容。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根植于人民,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不動搖,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充分闡釋了其民生觀的根本政治立場。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與新一屆黨中央領導參觀《復興之路》的展覽時,審時度勢地提出“中國夢”的偉大戰(zhàn)略構想,“中國夢”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一脈相承,有著共同的“根”。
“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更是“民生夢”,這兩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因此,“中國夢”歸根到底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利益,并且最大限度地團結起來,進而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實現“民生夢”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階段和根本基礎。致力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說到底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和夙愿,是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前提和基礎,以人民幸福為最終的歸宿,只有國家富強了,政治民主了,經濟健康發(fā)展了,文化發(fā)揚光大了,人民和諧相處了,社會實現持久的和諧穩(wěn)定,人民的生活登上一個新的臺階,才能在各方面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實現“民生夢”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涵?!爸袊鴫簟币詫崿F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為本質和主要內容,而國家、民族與人民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不可分離的,一方面,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為人民的幸福提供根基和可能,另一方面,人民的幸福也會客觀上促進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實現。生活安穩(wěn),社會安定是人民亙古不變的夙愿,而“中國夢”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愿,注重將每一個人的小小愿望凝聚起來,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夢想,實現了國家、民族、個人的有機結合與統(tǒng)一,因此,不斷地致力于改善民生,讓人民過上富裕、美滿、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中國夢”的題中之意。實現“民生夢”是實現“中國夢”的最終價值導向。“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努力解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民生困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共同富裕,讓全體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因此,重視發(fā)展經濟,切實改善人民生活狀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是實現“中國夢”的最終目標。
“中國夢”不僅為我們描繪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還彰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作為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主體的尊重和重視,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信念和信心。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基。“中國夢”是造福于人民的偉大夢想和宏偉目標,因此,必須充分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這個主力軍的作用才能得以順利實現,為此,要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劇中人,也是劇作者,是真正的英雄,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是人民群眾的勞動成果。同時,科學、文化、藝術等大量的精神財富都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此外,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突出表現為,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正是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才使得我們取得標志性的勝利。因此,應相信群眾,最大限度地激發(fā)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尊重群眾的創(chuàng)新精神,調動他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積極性,共同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依靠人民的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人民群眾勞作在最前線,他們改進勞動工具,改變生產方式,積極積累各方面的生產經驗,因此更能深刻地了解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為此,要認真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組織人民、團結人民,不斷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克服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出現的種種困難和障礙,最終取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成果。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的各個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政治民主得以改善、經濟得以發(fā)展、文化得以繁榮、社會得以穩(wěn)定、生態(tài)建設取得了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發(fā)展也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民生方面也存在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而改革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和唯一途徑。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如果同人民群眾聯系不緊密或者斷了聯系,得不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支持和擁護,我們的政黨就會失去生命力,其先進性就更無從談起。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的問題,要細心研究當前形勢下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準確把握人民的民意,有針對性地去為人民解決實際困難,讓人民得到實惠,獲得幸福感。同時,要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胺铡弊罨镜暮x就是履行職責,為大家辦事,因此,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人民辦事;就是要克己奉公、樂于奉獻;就是要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是否高興作為一切工作的衡量坐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遇到關系較為復雜和難以權衡利弊的利益問題時,要認真考慮群眾的實際情況,考慮他們的愿望,考慮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讓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失,或者盡量少受損失,考慮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和支持。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人民生活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增加人民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協(xié)調、醫(yī)療設施不健全、養(yǎng)老機制不成熟等現實狀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完善養(yǎng)老保險,合理實施分配制度,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同時,重視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增強技術性人才的培養(yǎng),一方面大力發(fā)展經濟促進就業(yè),一方面鼓勵大學生自主創(chuàng)業(yè),并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幫助,不斷地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群,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等一系列新舉措和新方法,切實幫助人們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人民辦好事、化民憂、解難處,為人民創(chuàng)造和諧、公平、合理的社會環(huán)境,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著眼于增進人民福祉和惠及全體人民,更加著眼于推動“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黨中央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著重強調,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并且將人民性貫穿在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
人民是執(zhí)政黨的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決定力量,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黨都要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思群眾所思、盼群眾所盼、憂群眾所憂、急群眾所急,要同人民群眾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任何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要不得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盡管我們黨增進人民福祉的方式方法發(fā)生了變化,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未改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從未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四風’問題蔓延開來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群眾隔開,就會像一把無情的刀割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那后果就嚴重了?!睘榇?,黨中央以加強作風建設為切入點,將風清氣正、清正廉潔的價值追求貫穿于全黨的行動中,堅持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堅決進行反腐敗斗爭,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在其中的監(jiān)督作用,著力體現人民群眾的主力軍地位。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為了提高為人民服務能力。而“為了誰”的問題,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的最根本問題,也是檢驗一個政黨先進性的試金石,因此,黨員干部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擺在第一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和立場上考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把自己擺在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下去感受,就能更好了解老百姓的意愿。而老百姓滿心歡喜支持和擁護的,我們要大力提倡,并且多做,相反的,老百姓強烈反對的,我們就不能做。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所作所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堅持群眾路線,樹立群眾觀點,就是要從思想上真正明白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虛心聽取人民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真誠地向老百姓請教,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克服和杜絕所有脫離群眾、違背群眾意愿、損害群眾利益的錯誤思想何觀點。執(zhí)政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群眾,也服務于人民群眾,因此,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權利,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的權益等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
發(fā)展是民生得以改善的物質前提,是解決和解決好一切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的增長是社會發(fā)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只有經濟高質量、高效益的增長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人民的生活狀況才能得以改善,才能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民生建設水平。
經濟民生建設是指將改善民生、大力發(fā)展經濟作為社會建設工作的主要抓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需求。毛澤東指出,解放社會生產力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讓人民群眾過上富足美滿的生活。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指出,讓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富裕起來的根本途徑就是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現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huán),這就意味著經濟發(fā)展與民生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相協(xié)調的。但是,當前我國民生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中存在著不協(xié)調的問題,并且給經濟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壓力。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圍繞著民生問題來開展一系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工作。因此,必須通過大力發(fā)展經濟,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得有限的資源在合理的配置利用中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不斷地為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豐富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夯實物質基礎,把物質資料這塊“蛋糕”不斷做大,進而為持續(xù)改善民生提供可靠的物質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實現經濟民生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想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必須讓農民先富裕起來,讓農民得到好處,因為“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而農村的改革與發(fā)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關節(jié)點”。在我國,農民問題無疑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而農民的收入問題又是農民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當前我國農民的收入與城鎮(zhèn)居民的收入仍然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習總書記時刻都在關心我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問題和農民致富問題。發(fā)展更加注重內容的豐富性,發(fā)展更加注重共享人群的覆蓋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在總體和總量上實現小康,而且更加注重貧困地區(qū),更加注重革命老區(qū),更加注重邊疆民族地區(qū),更加注重縮小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都有更多的獲得感。
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和必由之路,脫離法治建設,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空中樓閣”,民生就更無從談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憲法和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關,只有切實尊重憲法,確保憲法的有效實施,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得以保障。要堅決防止出現不公正的司法案件,爭取讓人民群眾在審判中體會到公平正義,努力提升法律效力和司法公信力;加大法律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公民學法、懂法、守法,提高全體人民的法律意識,讓廣大人民群眾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要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要以法律的形式將民生的相關內容和公民享有的權利作以明確的規(guī)定,把保護人民的利益和保障人民的權益有機的結合起來。最廣泛地動員、引導和組織人民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權力,依法保障公民享有各項權利,并充分保證使其不受侵犯,真正落實全體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享有的廣泛權利。暢通行政訴訟、復議等法律救濟渠道,完善行政訴訟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確保司法體制運行的獨立性,與此同時,也要注重民生訴求表達方式的規(guī)范化和合法化,防止出現“醫(yī)鬧事件”等濫用民生權利的現象。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黨中央全面踐行群眾路線,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群眾觀的理論內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增添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提升到了一個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吳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國社會[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311-312.
[2]鄭功成.解決民生問題始終是政府的核心任務[N].南方周末,2007-03-01.
[3]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問題的政治學詮釋[J].天府新論,2008(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1.
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48.
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4,,36.
③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J].農民文摘,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