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玲
一
說起長城,人們便會想起秦時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那是怎么一位美麗癡情的女子呀!丈夫范喜良被迫去修筑長城,卻因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孟姜女懷揣著深切的思念與擔憂,身背寒衣,歷盡千辛萬苦,輾轉(zhuǎn)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深沉的悲切淹沒了她,她痛哭于長城腳下,三日三夜不止,長城竟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乃于絕望之中投海而死。
這是怎樣一種愛戀呀!孟姜女的聲聲哭訴竟能使堅固的長城倒塌?于是,她的愛情在遙遠的歷史時空里熠熠閃光,令人感動令人迷醉。
那么,如此動人的傳說,是否確有其事呢?
有人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gòu),因為山海關(guān)長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時代修筑的長城,距山海關(guān)北去數(shù)百里。既然當時當?shù)夭o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子虛烏有。
也有人說。孟姜女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莊公四年,齊伐衛(wèi)、晉,回師攻莒時齊大夫杞梁戰(zhàn)死。杞梁妻迎喪于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墻為之崩塌。后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還有人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隨著歷代時勢和風俗不斷變化而變異的。戰(zhàn)國時,齊都盛行哭調(diào),杞梁(后演化為喜良)戰(zhàn)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素材。西漢時,盛行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之說,杞梁妻的悲苦便成了城崩山裂的感應。至六朝、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內(nèi)容。如此看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
也許,以上種種說法都有道理吧。從春秋至明代,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征了無數(shù)的民夫,導致無數(shù)的家庭離散,隨時隨地都可能產(chǎn)生像孟姜女那樣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人們在承受了無休無止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xiàn)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lián):“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二
在今天看來,長城,作為一頂偉大的工程,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chǎn),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奇跡。據(jù)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100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且常常修筑在崇山峻嶺之上或峭壁深壑之間。無法想象,沒有大量的人力投入艱苦卓絕的勞動,怎能完成如此浩大艱難的工程?
且不說為了守衛(wèi)邊關(guān),歷朝歷代犧牲了多少將士,即使用來防御,“因地形用險制塞”就成為修筑長城的重要經(jīng)驗,在秦始皇的時代就已將之肯定下來。之后,每個朝代都遵照這一原則進行,凡是修筑關(guān)城隘口都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zhuǎn)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jīng)之地,力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修筑城堡或烽火臺,也往往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于修筑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居庸關(guān)、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筑。不過,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cè)看去非常險峻,內(nèi)側(cè)則甚是平緩,起到了“易守難攻”之效。
縱觀我國的長城修筑史,規(guī)模最大、工程質(zhì)量最好的還數(shù)明代修筑的萬里長城?!睹魇贰飞嫌涊d其“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guān)”,全長一萬兩千七百多里。但許多年來,人們只找到了山海關(guān)以西的長城遺跡,因而一直有明長城“東起山海關(guān),西至嘉峪關(guān)”之誤說。我也一直這么認為,也一直向往能登上山海關(guān)高高的烽火臺。
20世紀90年代初,在鴨綠江畔的虎山和璦琿河北岸,我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代墩臺遺址,當?shù)厝朔Q這些古代遺址為“老邊墻”。據(jù)考證,這些就是明代長城的遺址。到后來,又發(fā)現(xiàn)遼寧境內(nèi)的明長城竟長達1000公里,從山海關(guān)一直綿延到鴨綠江畔的虎山,乃明代為防備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擾而修筑?;⑸介L城由此躍入人們視野,其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成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向西綿延至山海關(guān)長城。
虎山長城就在丹東市外不遠,突起于鴨綠江畔,與朝鮮的于赤島和新義州隔江相望?;⑸接纸旭R耳山,因并排兩座高聳的山峰,像兩只豎立的馬耳朵,故得此山名。虎山看上去有些單薄,主峰也并不高,但其地勢非常險要,平地孤聳,視野開闊,乃成為有著十分重要軍事意義的關(guān)隘重地。歷史上丹東數(shù)次被外敵入侵,虎山都首當其沖地,成為重要的要塞遭到攻擊,更是兩軍廝殺抵御外侵的重要防御設(shè)施。
三
攀登虎山長城時,太陽正好,山山嶺嶺一片深沉的秋景,已有亮亮的紅葉在閃爍。長城靜默,青磚靜默,一副深沉的模樣,隱藏著歷史的激越。我向上攀登,氣喘吁吁,腿有些微微顫抖。站在最高處的烽火臺,迎著獵獵北風,更深刻地意識到,虎山真是平地孤聳,視野開闊,鴨綠江曲折的身姿,還有朝鮮的田地、房屋一覽無余。
想不到天色卻猛地暗了下來,蒙蒙的天空之上,有一團耀眼的光團,太陽就藏于其間。就在驚愕間,太陽出來了,處處又是陽光燦爛,回望長城之內(nèi)的平疇河流、田野人家,閃爍著平和而又靜美的光環(huán)。此刻我滿心感動,我真愿是飛鳥,在如此美好的大地之上振翅飛翔。
但我卻無法想象當年邊防士兵的心態(tài),是否懷有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乃至甘愿浴血奮戰(zhàn)?畢竟保家衛(wèi)國,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令人熱血沸騰呀。但常年鎮(zhèn)守長城之上,每每遙望家鄉(xiāng)親人時,念及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或者無從生還,應是悲從中來,情不能自抑吧。那么,雄偉的長城,到底是民族的驕傲,抑或只是昔日悲劇的象征?一時間,我不知道,我的思緒該飄向何方?
曾經(jīng)的美麗傳說,竟無處尋覓;
曾經(jīng)認定的歷史,竟有被徹底推翻的一天;
曾經(jīng)期盼的幸福,其實就在庸常平凡的日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