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湯美娜
無論哪種造型藝術,都具有同其內容和表象相通的精神內核,而這就是它所呈現(xiàn)的造型藝術之美。差別僅在于——“因其各自獨特的審美追求而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采?!盵1]電影美術亦是如此。電影是一種動態(tài)的影像與聲音合二為一的藝術,實現(xiàn)了“聲畫與時空的復合”。在銀幕影像世界之中,無論是畫、聲,還是時、空,都與人類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各種造型藝術存在著不可割裂的聯(lián)接。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而,對于電影的主創(chuàng)之一——電影美術還需以造型為基礎。
一、 色之顏態(tài)
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而言,色彩并非單純地移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自然色,而是在電影美術大師、導演對于生活色彩的重新提煉與二次創(chuàng)造。在銀幕的影像世界中,色彩就像是鐫刻山河、雕鏤人心的那把無形刻刀,雖小卻使人性的大義通達至五湖四海,成為肩負電影美術大任的法寶。為了使電影鏡像達到至真、至善和至美的高度,要求電影美術造型師不僅要準確把握色彩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還要對整部作品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人物造型具有整體的聯(lián)想,對單元場景、空間造型等元素具有精準的理解與篩選,以實現(xiàn)各種各情愫空間中多種造型元素的豐富而統(tǒng)一。
電影美術造型元素,大致可歸納為色、形、光、音、人、時、動、字、圖、境。實質而言,此類造型元素也是電影銀幕境像的基本構成元素。就色彩而言,是在光的作用下形成的物質色素或物象的本色、影像的光色等?!吧奔础邦仛狻保邦仭?,指的是人之臉面,“氣”為人面部各色所呈現(xiàn)的不同情態(tài),“顏氣”指的是人面部色彩,也就是俗稱的“顏色”,簡稱“色”。如果說“形”用于表示形體、形象、形態(tài)、動作、力度,則“色”長于展現(xiàn)神色、情緒、情感和氣氛,“態(tài)”更擅于展現(xiàn)形的發(fā)展態(tài)勢,其不僅包含了形之意象,更似一種動態(tài)化的“形”。因此,采用“顏態(tài)”,能夠更生動地形容影片美術中的色彩變化。有人認為,色彩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形態(tài),于人類生活中產(chǎn)生作用,而在造型藝術中,色彩能夠超越“形態(tài)”,而彰顯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成為不朽之作。在有色電影中,如庫布里克執(zhí)導的《幽光》、里恩執(zhí)導的《日瓦格醫(yī)生》、斯皮爾伯格執(zhí)導的《辛德勒的名單》、斯科塞斯執(zhí)導的《恐懼角》、紹拉執(zhí)導的《哥雅》以及張藝謀執(zhí)導的《菊豆》等影片,都以“色”作為經(jīng)典的銀幕影像創(chuàng)作元素,成為與人物所平齊的關鍵要素加以應用,使“色”成為作品美術動態(tài)造型的重要內容。
在銀幕世界中,色彩已經(jīng)成為影品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與人物的個性相融合,同電影的主旨、風格相交織。如影片《恐懼角》中,黑、白負像同彩色正像之間的變幻與交錯;《辛德勒的名單》中,黑白(戰(zhàn)爭)與彩色(和平)分段對比,鮮明而形象;《紅高粱》中,不同色調的紅色——嫁衣、爐火、鮮血與軍車火光相交織,象征著生命與民族之魂,撼動人心;《哥雅》中,不同質色、光色相互交匯、合并、畸變,共同彰顯出了藝術之“流”……
二、 色之形態(tài)
在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色彩表現(xiàn)出一定的“形態(tài)”,這是在導演、美術師、燈光師、攝影師等結合影片主題、人物需求,對電影色彩的整體結構、分鏡頭色彩結構加以創(chuàng)造、修改,使其呈現(xiàn)出的不同體態(tài)、觀念,這也是各種色彩元素在影片美術組合中所具有的內涵。在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色之“形態(tài)”,不僅包括了物質的形色,還包括了無物質的光色、情景色等多樣化形態(tài),各種色彩元素之間的互動組合與變幻,形成了影片不同的形態(tài)與面貌。物質的形色,指的是有實際外形、可觸摸到的物體的色彩,如服裝、道具、建筑物等的色彩。此類色彩多作為背景色,結合影片劇情所需,人為加以設置。而無物質光色,指的是在光的作用之下,物體在銀幕上所呈現(xiàn)的色彩,此類色彩不僅僅包括了單鏡頭下的光色,還有特殊環(huán)境所營造的光色、影片整體所呈現(xiàn)的光色等。情景色,指的是無物質載體在不同元素的相互作用之下,所營造的情景色彩。結合電影制作的各種需求,采用不同形態(tài)的色彩,與此過程中,要求美術師、導演、攝影師等認真探討電影的主旨、精神、內涵、意義,同時,對電影的藝術構想加以審視,準確而科學地把握好電影的時代、人物內心、地域等不同背景色。
在當代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色彩具有其主觀性特色,極大地促進了影片風格的形成。當代電影美術造型設計往往從哲學視角出發(fā),對色彩造型與設計加以審視、思考,如此不僅賦予了色彩多元化的象征意義,還賦予其一定的抽象性,甚至成為隱藏在影片背后的情緒張力與復雜情感。在當代電影中,色彩之形態(tài),使得藝術作品于整體方面展現(xiàn)出個性化的外貌、穩(wěn)定的時代與地域特征、深刻地內在表現(xiàn),這是開啟所謂的“風格”的鑰匙,是美術師、導演等藝術大師思想、精神、理念等內容的外延。所形成的風格,不僅關系著其審美理念,更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同民族、地域、文化等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取得的結果。對于各導演、美術師而言,他們所能接受的文化背景、色彩造型觀念的差異性,形成鏡頭下一個個獨特、個性的風格。如張藝謀的“紅色”情結,深刻地烙印在他的影片中,無論是《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是《英雄》《活著》,無一不是一部部紅色史歌,成為張藝謀電影的一種風格、一個標簽。
三、 色之意態(tài)
“意態(tài)”,是指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色彩所蘊含的深層次意蘊,如其象征性、心理暗示、形象識別等內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觀眾對于色彩的認識和理解也有很大差異,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也不盡相同。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喜悅、歡樂、希望、激情,但在西方,它卻是血腥、兇殺的代表。在中國,白色往往同祭奠、死亡、不祥相聯(lián)系,而在西方,白色卻是純潔、神圣、美好的象征。在中國,黃色是皇室專用色,代表著權力、富貴,而在西方,黃色卻被視為憤怒、暴力的代表色。無論何種色彩,其所具有的象征意義不盡相同,因此,借助于色彩賦予影片獨特的象征意義,成為電影美術造型設計中經(jīng)常用到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在電影《呼喊與細語》中,色彩這一“象征性”被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影片整體由紅、黑、白三色構成,其中,紅色為主色調,在影片之中,紅色房間就像人的心臟一樣,象征著處女安妮,傳達著性的壓抑。而黑色代表著牧師、基督教,采用獨特的動態(tài)化視覺對立,展現(xiàn)了靈魂之天性,更隱含了社會及傳統(tǒng)文化對于人性的束縛和壓迫。在經(jīng)典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惟妙惟肖的道具與多彩的繪畫布景做了對比,營造了一幕真實而無瑕的場景,更帶給大家身臨其境之感,在色彩的強烈對比之下,其深刻的象征意義也為觀眾所稱道。再如,電影《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紅色與黃色也賦予了其獨特的象征意義,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視覺沖擊力與震撼力,還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效果,借助于逼真的畫面,吸引著廣大觀眾的眼球,發(fā)揮了迅速而持久的傳播之效。endprint
色彩還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這既可以借助于其強大的象征性加以傳達,還可以觀眾在生活實踐中對客觀事物同色彩之間的認知、認同、理解關系加以傳達。就客觀事物而言,其色彩用以代表這一事物,是觀眾理解色彩的基礎,也是色彩發(fā)揮其心理暗示作用的關鍵。例如,血液的紅色使人觸目驚心,正是因為如此,暗紅色能給人以危險的心理暗示,金子黃燦燦地晃眼,因而采用黃色暗示著財富、權勢。棺木是黑色的,因此借以黑色暗示著死亡、嚴肅、不幸,由此形成了觀眾心中穩(wěn)定的某一客觀事物同其對應色彩之間的認同關系。
色彩賦予了影片事物、人物的生動形象,維持了造型的穩(wěn)定性。就某種意義而言,影片中所有事物映襯在人腦中,均為一種獨特的視覺符號和語言,借助于對事物的概括、提煉,形成多種多樣極具象征意義的視覺符號,成為聯(lián)接著人們同事物之間的紐帶,而附著于符號上的色彩也具備了形象識別的功效。將色彩多種功能融入影片形象、劇情、鏡頭下,不僅營造了極具風格的色彩基調,還有助于影片層次的提升與主題的升華,使其深入人心。
四、 色之情態(tài)
當代電影美術造型中,不少美術師和導演還關注到了色彩的“情態(tài)”,借助于色彩的主觀性,烘托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他們或采用抽象、顛覆性色彩去展現(xiàn)人物個性的叛逆、異化,或展現(xiàn)當代人普遍的焦慮、痛苦、迷茫,呈現(xiàn)大眾在當代社會狀態(tài)下所面臨的精神困境。對于物欲橫流的社會下,受到各種利欲壓迫的人們的無奈與抗爭。在色彩造型方面,更關注先鋒、實驗性,將色彩視為源自于直覺的心理感應色,一種主觀特色的抽象色[2],此時的色彩之于電影就像伴奏之于歌詞,有時甚至是歌詞、是形象,而非僅僅是伴奏。色彩由之前的附屬地位,一躍而成為主體。在當代電影美術中,色彩成為了電影美術造型中廣泛追求的語言,甚至成為了一種精神。在北野武的電影《壞孩子的天空》中,色彩是劇中人物所追憶的青春,是溫馨、美好和浪漫。在馬吉德·瑪吉地的電影《小鞋子》中,色彩代表著人性的質樸與美好。在阿巴斯的電影《過客》中,黃褐色的泥土、灰黃的沙漠、女人黑色的頭巾,如此種種色彩,卻傳達出了底層民眾的淳樸、善良,成功挖掘出了感動全球觀眾的人性光芒。
就時空角度來看,電影美術是一種運動著的立體化造型藝術形式[3],并非瞬間所攝取的靜態(tài)造型藝術。作為電影藝術基本元素之一,色彩不僅是整部影片造型藝術的重要構成,更是渲染視覺張力的基本手段,具體而言,不僅塑造了人物的形象,還傳達了影片的思想,營造了不同的意境,彰顯了影片深刻的內涵,因此,在當代電影美術造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麗君.銀幕空間造型設計的智慧和理性——屠居華電影美術創(chuàng)作訪談[J].電影藝術,2009,12(4):114-116.
[2](英)羅蘭特·潘羅斯·畢加索:生平與創(chuàng)作[M].周國珍,林相周,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5.
[3]王鴻海,張帆.數(shù)字化的電影美術形態(tài)[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3,18(5):431-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