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軍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什么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它是指語文學習的過程同時是人的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是激活人的生命力和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關懷學生的語文情感、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關愛學生的語文學習,用真情真心來營造出語文課程的人文家園。在近幾年的課改實驗中,我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大有文章可做。
一、營造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渲染人文氣息
創(chuàng)設人本化的學習氛圍,營造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語文學習的物化環(huán)境溫情化。實現(xiàn)教室的“革命”:教室里應準備一些學生愛看的書和必備的生活用品;拆掉三尺講臺,丟掉手中的教鞭,座位的排列可以是圓桌式、開放式的;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和學習小組。讓教室散發(fā)家庭的溫馨,成為溫情的學習環(huán)境。
語文學習的心理狀態(tài)人本化。教師應該把愛作為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來對待。用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tài)度來激活學生的人本心理,讓愛的陽光灑滿課堂,永沐學生心田。
學生情感表達真實化。作為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尊重和主人尊嚴,鼓勵每一個孩子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義憤、感動、欣喜、沮喪、悲哀……真實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無需任何的遮攔、絲毫的掩飾和半點的做作,還原學生真實的人性。
如此作法,營造出濃郁的人性化學習環(huán)境,彰顯出人文氣息,此時施教無疑是孕育學生高尚人文情感的最佳時機。
二、視教材為紐帶,激發(fā)人文情愫
語文是一門飽含情感的學科??v觀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古今中外,人事物景,無不浸潤著作者濃厚的情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對生活的向往之情,對自然的關愛之情……這些都能使我們的學生從中汲取豐厚的人文營養(yǎng),成為學生成長必需的雨露甘泉。如在教學《媽媽的愛》這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母愛的事跡材料,激起學生對母愛的崇敬之情,為學習課文定下了情感基調。教學伊始,一曲深情的《懂你》渲染了濃濃的情誼,充滿真情的朗讀引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隨后,現(xiàn)場請來的幾位母親親自講述自己對孩子的愛,真情的表白打動了每一顆幼小的心靈,情感再一次得到升華;當《燭光里的媽媽》響起時,同學們眼含熱淚地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感恩之情,深刻感悟到“母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這樣的人文教育牽扯著學生心靈的琴弦,憾動著學生的靈魂,人文的魅力讓每個人的靈魂得到凈化與滋潤。
三、以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人文精神
1.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山雨》一課時,我自始至終貫穿“以讀為本”的原則。老師先有感情地范讀,把學生帶入美好的情境;然后學生自由地讀,自我感知內容;接下去緊扣精彩詞句,指導學生再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形象,讀出感情;然后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細細品讀;最后在優(yōu)美的配樂聲中再讀全文。通過初讀——細讀——精讀——品讀——美讀的環(huán)節(jié)設計,層層深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味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實現(xiàn)學生心靈與文本、作者間的對話與交流。
2.角色體驗
小學生具有天真好幻想的特點,常常會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記憶,還能在課文的情節(jié)空白處和濃縮處,加入自我的理解和感受,在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yǎng)想象力。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排演課本劇,學生在課文原有內容的基礎上,想象兔姑娘、鴨先生、鹿先生的動作、表情和語言,而且還加進其它動物形象,如小熊、松鼠等。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牢固地掌握了語言,領悟了其中的道理,而且內在的人文積淀不斷激發(fā),生成了更多新的東西,收獲無數的“奇跡”。
3.拓展表達
有的課文,要求學生根據一段文字材料,運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引申、補充,使之更形象豐滿、絢麗多彩。《春雨的色彩》一課,三只小鳥分別認為春雨是綠色、紅色和黃色的。這時,教師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你也是一種小鳥,你認為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寫一段你的發(fā)言”。同學們模仿課文描寫的形式,饒有興致地描述自己的想法。這樣的練筆,有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涵,并培植出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4.主動參與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是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充滿情趣的語文實踐經驗活動能給學生帶來歡樂,并成為他們金色童年的美好回憶。比如《烏鴉喝水》、《曹沖稱象》等,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自做道具,對課文內容進行演示說明;《月亮的心愿》一課,對于珍珍到底該不該去春游,可讓學生展開辯論;《蘭蘭過橋》一課,舉辦未來之橋展覽會,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設計才能和演說才能;《美麗的家鄉(xiāng)》一課,讓學生去調查、走訪,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面貌與概況……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課堂張馳有序,動靜結合,充滿了人文精神的滲透,真正觸動學生心靈,學生才能夠獨立地思考,從容地讀書,凝神地傾聽,自由地表達。
四、在課堂外尋覓,拓展人文意蘊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洞悉教育的真諦,就是讓教育接近本真。為此,語文課程的空間形態(tài)應該是開放式的??梢栽趯挸髁恋慕淌依铮部梢栽诰吧绠嫷拇笞匀恢?,甚至在溫情脈脈的家庭里。比如,一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主題是“春天”,整個單元的編排處處表現(xiàn)了春天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先通過學習使學生感知春天的美好;然后組織學生到校園、公園和郊外去尋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書上沒有寫到的?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問題?都一一記在本子上;然后再回到教室,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眼中的春天。學生的發(fā)現(xiàn)讓人驚嘆不已,他們不僅看到了春天里大地新綠,小河流淌,小鳥歡唱,人們臉上帶著春的喜悅等等,還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描述春風、春光、春色、春之聲的無窮美妙,體會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樹立了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情感。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認識了春天,更感受到春天是美好的,大自然是美好的,人在自然中是美好的,人的生活是美好的,從而在課堂外接受到更好的人文教育。
只有這樣,才會使語文教學具有關注學生、發(fā)展學生的良好心理,克服世俗的急功近利思想;只有這樣,才會尊重學生的個性與發(fā)展差異,寬容善待學生,增強教師的教學良知,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和促進者;只有這樣,才會被一人一事所感染,學會如何教育人和熏陶人……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呈現(xiàn)出生命的律動和絢麗的光彩,從而獲得了滿足生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