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
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臨床應用效果觀察
●張志新
目的:探討華法林抗凝治療應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的效果。方法:選擇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140例,采用隨機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觀察組采用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觀察兩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發(fā)生栓塞和出血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7%)顯著高于對照組(57.1%),且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腦栓塞、腦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發(fā)生幾率均低于對照組,分別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可明顯緩解其心房顫動,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阿司匹林;腦出血
臨床上把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簡稱為房顫,其臨床癥狀以心房顫動和心律不齊為主,且有持續(xù)性特點,如不采取有效治療,可導致患者出現靜脈血栓,極易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房顫發(fā)生率已成為臨床重點研究的課題。目前,治療房顫的抗凝藥物主要有華法林和阿司匹林兩種,兩種藥物各有優(yōu)勢。本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兩種藥物治療的效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現將詳情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共1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共70例患者,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45—70歲,平均(61.3±4.3)歲,病程0.7—8.1年,平均(3.2±2.4)年。觀察組共70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齡44—71歲,平均(61.8±4.2)歲,病程0.5—8.3年,平均(3.3±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各項指標檢查確診為非瓣膜性心房顫動,且符合抗凝治療的綜合指征[2],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由專業(yè)醫(yī)師告知治療的風險和獲益,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均根據病情進行顱內降壓、調節(jié)血壓、控制心室率和房顫節(jié)律、平衡水電解質水平等綜合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阿司匹林(云南云龍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53020321)抗血小板治療,每天1次,劑量為100mg。觀察組給予口服華法林(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1022141)抗凝治療,每天1次,劑量為2.5mg?;颊呙?天檢測1次INR指標,根據患者實際INR指標對患者進行用藥劑量的調整,若維持INR2.0~3.0則表示基本控制,INR<2.0則提示有血栓風險,INR>3.0則表示無出血風險。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顯效:心房顫動癥狀得到顯著緩解;有效:心房顫動癥狀稍有緩解;無效:心房顫動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顯效30例,有效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7%,對照組顯效、有效分別為6例和34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57.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X2=28.904,P=0.000)。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腦栓塞、腦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發(fā)生幾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栓塞和出血情況對比(n)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老年群體更易發(fā)生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導致血栓栓塞等疾病,該癥致殘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如何有效治療房顫必須得到重視。治療房顫主要是控制患者的心室率,但無法改善其預后。阿司匹林是臨床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的常用藥物,它屬于一種環(huán)氧化酶抑制劑,其作用主要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性官腔內血栓的形成,對患者的預后無改善作用。目前,有研究者發(fā)現抗凝治療對改善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的預后有一定效果。有資料顯示,相比于阿司匹林,華法林治療房顫發(fā)生栓塞的危險明顯較低[3]。由于老年群體用藥后出血率風險變大,因此,華法林抗凝治療時必須在確定有效的抗栓強度下使用。
華法林是雙香豆素類制劑,通過抑制凝血因子,抗凝血蛋白C和S合成達到抗凝血的作用,進而阻止血栓擴大化,預防血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需要注意的是,華法林對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效果,且容易與多種食物或藥物產生反應,如使用不當可致使患者有出血的危險。在臨床使用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凝血指標,調整劑量使用,把INR控制在目標范圍內。另外,臨床實驗證明華法林抗凝治療可有效減少房顫患者的腦卒中率,但是由于對患者出血等病癥的過分關注和頻繁的檢測INR,對華法林臨床應用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者指出,可能臨床上并沒必要過于頻繁的檢測INR,因為華法林在服用后的3d—4d才能發(fā)揮抗凝效果,所以,在患者第一次服藥到調整劑量的第5天,進行INR檢測是合理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腦栓塞、腦出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如患者發(fā)生房顫并確診,且無抗凝禁忌癥的情況下,華法林抗凝治療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華法林抗凝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可明顯緩解其心房顫動,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喀什地區(qū)葉城縣人民醫(yī)院)
[1]黃維義,李剛,嚴麗等.華法林在慢性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22(5):276-277.
[2]張鐵梅,吳碩琳,徐秀英.低強度華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卒中高風險患者卒中一級預防中的療效和安全性觀察[J].中國卒中雜志 ,2015,10(6):483-487.
[3]天錫.桃仁紅花煎聯合華法林治療非瓣膜性心房顫動血瘀證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3(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