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275-01
一、案例背景
這是上海版教材五年級第二學期的內容,學生學習列方程解決“和倍、差倍”類型的應用題。在“和倍、差倍”這種類型的應用題,常常需要學生求出兩個未知量。五年級學生只掌握了設一個未知數的解方程方法,而這種要求兩個未知數類型的題目,需要學生能夠選擇合適的條件設出未知數,然后用已經設出的未知數來表示另一個量。做這種類型的題目時,常??梢杂脙煞N甚至三種方法來設未知數X,其中有的方法比較簡便,有的方法比較復雜。讓學生掌握選擇最合適的未知量設X,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筆者在教學時,并沒有一味的強調怎么選,選擇什么,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體驗不同的方法,從而最終選擇一個合適的、簡單的方法。
二、案例描述
教學片斷:
例題:小胖和小巧一共有232張郵票,小胖的郵票張數是小巧的3倍,小胖和小巧各有多少張郵票?
方法一:
解:設小巧的郵票張數是ⅹ張,那么小胖的郵票張數是3ⅹ張。
X+3X =232
4X =232
X =58
3X =3×58=174
答:小胖有郵票174張,小巧有郵票58張。
(老師表揚)
師:有沒有其他方法?(搜尋學生的其他方法)
方法二:
解:設小巧有ⅹ張郵票,那么小胖就有(232-X)張郵票。
(232-X)÷X =3
232-X=3X
4X =232
X =58
232-58=174
答:小胖有郵票174張,小巧有郵票58張。
師:很不錯,這位同學是根據什么來設的X呢?
生:根據小巧和小胖一共有232張郵票來設的。(根據“和”來設,根據倍數條件作為等量關系來列方程)
(說明:這時,老師不作評價,繼續(xù)引導學生找出其他方法)
方法三:
生1:我覺得這樣做也可以——
解:設小胖有郵票ⅹ張,那么小巧有郵票(X÷3)張。
X +(X÷3)=232
……
但是下面我就不會做了
(說明:學生沒有學過X+(X÷3)怎樣化簡)
師:一道簡單的應用題,我們居然找到了這么多種方法來解決,真了不起。但是這幾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又不喜歡哪種呢?
(問題拋給學生,學生開始思考)
生2:我選擇第一種,因為第一種最簡單,只需要兩步就解決了。
生3:我不喜歡第二種,第二種太麻煩,還有除法。
生4:第三種雖然看著簡單,但是我都沒學過,算都算不出來,應該也不簡單,我也不會選。
師:不錯,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第三種方法看著雖然簡單,但是我們還沒有學到,其實解決起來并不簡單,你們會在更高的年級學習它的。
那誰來說說第一種方法是根據什么來設X,又是根據什么來作為等量關系來列方程的呢?
(再次回到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難點之處)
生5:方法一是根據倍數關系設X,根據和來作為未知量列的方程。
師:方法三不也是一樣嗎?
生5:方法三是除法,除法沒有乘法簡單。
師:方法三為什么是除法呢?
生5:方法三是設幾倍數為X,而方法一是設一倍數為X的。
師:以后遇到類似的題目,你們知道選擇什么方法最簡單了嗎?
生5:方法一
三、案例反思
1.教師蹲下去,不是學生站起來
二期課改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學定教。教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要備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學和體驗。對于本節(jié)課而言,一道題目有多種解決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合理性。但是很多老師關注的方法只有第一種,即最簡單最方便的那種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所以,老師在家常課中便會少講甚至不講那些復雜的方法,一味的強調如何找到一倍數,如何根據一倍數進行設X并列方程求解。這樣的老師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而是用自己的思維來禁錮學生的想法,以為只要告訴學生是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所以很多學生學完之后,并不能完全理解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做,這樣做題到底有什么優(yōu)勢,他們仍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題,導致解題過程更加復雜、錯誤率增加,課堂學習效率不高。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老師應該俯下身體,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不但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怎么做,更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這樣做,而且,“為什么”往往比“是什么”更重要。
2.注重過程,讓學生自己“說”出來
在教學中教師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自己強調了很多遍的知識點,學生仍然會出錯?為什么明明已經給他糾正了方法,他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學生對解題方法有自己的理解,我們與其告訴學生用方法一來解題,不如讓學生嘗試每種方法,讓他們自己體會每種方法的優(yōu)劣;學生在嘗試每種方法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會進行碰撞,最終自己會選擇最合適,最簡單的那種方法,而這種方法的優(yōu)越性也會深深地印刻在他們的腦海中。在之后進行練習的時候,他們會思考:這樣做比較簡單,那樣做會很復雜。這樣變學生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也更好地體現了老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真正實現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