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焱
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藝術瑰寶。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它們以豐富的形象、優(yōu)美的意境、濃郁的情感、深刻的哲思而流傳廣泛,影響巨大,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這些古詩詞都是對中學生進行美育的好素材。
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美育資源,引導學生品讀古詩詞,寓審美教育于古詩詞教學之中,以美的形象去熏陶感染學生,提高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一、誦讀——感受音韻之美
古詩詞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講求押韻,有平仄之分,因此節(jié)奏感、韻律感很強,從這個角度來講和音樂有共通之處。古詩詞中平聲較柔和,仄聲較有力,平仄相協(xié)則剛柔并濟,軟硬互補。即便是平聲,也有上平、下平之分;同為仄聲,還有上、去、入之分。在仄聲的發(fā)音中,上聲相對舒緩輕和,腔調(diào)較低;去聲相對利落激越,腔調(diào)較高;而入聲則相對短促急切,仄聲運用自如,則有氣勢跌宕之美。不同的聲調(diào)錯落相間,最顯和諧之美。初中教材中的不少古詩詞,四聲相間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習古詩詞時,教師應緊緊圍繞這一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進行吟誦朗讀,如示范朗讀、分角色朗讀、個人朗讀、齊讀等方式,同時注意停頓、輕重音、語調(diào)、語速的變化,指導學生學會美讀古詩詞,做到字正腔圓、節(jié)奏切合、音調(diào)和諧、充分感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比如被稱為七律之首的杜甫的《登高》,四聯(lián)均為對偶句,其形式之美,平仄音韻之美即可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
二、想象——體會畫面之美
古詩詞以它獨特的方式展示了一幅幅多彩的畫面。被蘇軾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詩人王維,既通曉音樂,又擅長繪畫,他的詩創(chuàng)造出了靜逸明秀的詩境。語文教材中的《山居秋暝》便是其典型詩作之一,而且也是中考詩詞賞析的篇目。“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币混o一動,畫面是多么的靜謐、優(yōu)美!學習這首詩時,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發(fā)揮想象,才能透過這優(yōu)美的詩句去品味其生動鮮活的畫面。又如被稱之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幾個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景象放在一起,卻繪制出一副和諧統(tǒng)一、相互融合的畫卷。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充分發(fā)揮想象,走進詩詞中,便能看到那些美麗的畫面,得到美的熏陶。
三、沉浸——領略意境之美
意境是古詩詞藝術存在的靈魂,是作者主觀情致和客觀景物的統(tǒng)一。一個或幾個鏡頭、含蓄跳躍的語言,就能營造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因此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古詩詞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美,把握詩詞中情感與景物的和諧統(tǒng)一。詩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態(tài)的,有的雄偉壯闊、豪放曠達;有的端莊秀麗、溫婉纖巧;有的含蓄典雅,蘊藉低回。教師要千方百計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美感體驗,讓學生沉浸于詩詞中,如臨其境,才會感受張志和《漁歌子》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悠閑自在之美,才會有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期待之美,才能有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里“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審美體驗。
四、品味——發(fā)現(xiàn)情感之美
任何文學體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詩詞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體裁來說,顯得更集中,更濃郁,更強烈。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惜別深情;蘇軾《定風波》中曠達超逸的胸襟、無悲無喜、勝敗兩忘的人生態(tài)度在品味中激起了學生內(nèi)心的共鳴。古詩詞教學可以通過討論、詩詞主題辯論等形式,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感受詩情之美,亦可體會不同的詩詞風格。以陽剛之美取勝的豪放風格,以陰柔之美取勝的婉約風格,不管風格如何,蘊含于其中的情感之美都能夠打動人心。
五、感悟——通達哲思之美
很多古詩詞不僅美在意境,而且富于哲理。無情不成詩,無理不成詩。感情從實踐中生,由于感情的發(fā)展,積淀,升華,濃縮,就涌現(xiàn)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詩作。如朱熹《觀書有感》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詩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又如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述了在山水迂回、撲朔迷離之中,正懷疑前面沒有路,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花紅柳綠的小山村,從而告訴人們正視現(xiàn)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畏懼,勇于開拓,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這些哲理可以給予學生心靈的動力,感受理性之美,陶冶學生的情操。
古詩詞的美,在于讀、在于品、在于悟。而審美更高層次的活動是創(chuàng)造美。寫作中恰到好處地運用古詩詞,既可以為文章增添文學色彩,又可以把詩詞中的美與學生的生活體驗融合。比如有學生在寫一位普通工人多年堅守崗位時就用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用來形容對社會的責任與奉獻;在寫以論骨氣為話題的文章時用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另外,仿寫古詩詞,也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探索,增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美的欣賞能力。
總之,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獨特地位,是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代替的,沒有美育的語文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古詩詞無論是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包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初中語文古詩詞美育的價值,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進行美育滲透,將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