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達
摘 要:新時代下的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在當今的城市發(fā)展后城市與農村的生活節(jié)奏開始發(fā)生分離。城市化開展后農村的農民住進了高樓,享受著城市中忙綠的生活,農民不再需要耕種田地,但由于城市化的肆意擴張導致農民的生活節(jié)奏打亂,農村也遭到了破壞,農村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也慢慢消失。我們不能再讓城市與農村越來越惡化。城市化發(fā)展后大力從城市周邊擴張,把城市破壞后,再轉向農村,城市景觀建設如火如荼展開,城市中的地域文化漸漸遺失。然而城市景觀建設慢慢復興,但與農村景觀開始脫離,城市景觀的面貌呈現雷同化趨勢,漸漸喪失了地域文化、民俗特色景觀,導致缺失城市景觀的可識別性等問題。所以我們通過農耕文化景觀在城市中有機植入,從這樣的發(fā)展趨勢下農耕文化引入城市景觀中的優(yōu)勢包括審美優(yōu)勢,意識優(yōu)勢,鑒賞優(yōu)勢,城市景觀的價值包括觀光價值,體驗價值,生態(tài)價值都被發(fā)揮出來。
我們在重慶這座具有特色山地城市中在城市發(fā)展緩慢的巴南區(qū)巴濱路沿線實施了用農耕文化有機植入城市景觀中讓它們融合互相作用,來拯救城市景觀與農村景觀的分離。
關鍵詞:有機植入;農耕文化;山城景觀
一、緒論
近年來由于城市用地擴張影響,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被迫無奈來到城里生活,于是“失地農民”這新時代一詞由此產生,雖然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fā)展,但沒有人情味的硬性政策卻使得越來越多失地農民與城市市民生活上不融合日益加深,他們心里的影響不可磨滅。所以對進入城市的農民和市民之間的關系需要融合,對于進入城市的農民生活需求也需要被考慮。所以這成了改善城市景觀需要提升的角度,讓農民和市民生活環(huán)境改善,和諧共同生活成為城市景觀重要部分,對國內外的城市景觀和居住人如何共存的問題進行分析,通過農耕文化的植入來提高生活環(huán)境質量。
21世紀城市與農村發(fā)生著一定程度的脫離,城市與農村是與時俱進的,城市的濱水地帶是人類漫長文明進程的起點,是城市的發(fā)源地。城市景觀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使城市財富膨脹、城市功能也隨之增加。我國城市濱水空間的建設發(fā)展速度在逐年加快,城市將濱水空間的規(guī)劃作為城市發(fā)展的特色之一。發(fā)展的同時往往忽視城市水空間、防洪能力下降、水質污染嚴重、基礎設施落后、自然環(huán)境破壞、公眾參與滯后、開發(fā)模式盲目、水空間規(guī)劃設計理論指導缺乏、設計手法單調、對濱水空間規(guī)劃缺乏科學的全面的系統的規(guī)劃、管理決策不統一等。城市景觀文化在一天天淡化,城市建設也變得雜亂,單一,雷同重復模仿,一些生物也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而漸漸遠去,破壞了這個自然有機的整體,片面地把城市作為一個孤獨的個體存在。
二、城市景觀所面臨的問題
(一)設計題目重慶巴南區(qū)濱江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
位于重慶市巴南區(qū)巴濱路沿江一帶周邊有著較密的居住區(qū)所以人們日?;顒泳托枰鞘形幕珗@來承載。越來越多的文化被時代發(fā)展所堙沒對于當地人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對土地的鄉(xiāng)土情懷以及對兒時的難忘事,都寄托在這片土地中。本設計也是帶著這種關懷的理念而推行。一座有情懷的城里有著濃厚的農耕文化在這片土地上。
(二)設計目的
基于農耕文化景觀概念的提出,我們對人類的生活空間所需的景觀做出相應對策,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在生活中農耕文化帶來不同的感受。在高差處設計了城市景觀梯田,作為高差銜接觸理,合理地利用高差變化,讓人們在觀賞的同時,還能夠體驗(如圖1)。
長江流域中,水是人們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所以對用來觀水賞景的地方,護岸邊的水質一定要通過過濾,在沉淀等一些操作后,把江水引入園內。新型的綠色浮島就設置了過濾水源的作用。讓前來觀水的人們更好的親水活動。城市化進程中,政府收割田地,大量開發(fā)。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來說,如何讓他們重新得到心靈安慰和心靈寄托至關重要。所以對場地的合理劃分設置了綠色苗木種植體驗帶,方便人們在空閑觀光之余還能找到以前的農忙景象。一是用綠植滲透在這城市公園中。二是用水系根據氣候而變化,隨之滲透在這片土地里扎根(如圖2)。
三、城市景觀方案設計
(一)設計理念構思
解決問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對城市與農村生活節(jié)奏脫離的產生,提出相應的策略。
設計要素:構建城市與農村的新空間。通過農耕文化有機植入式的研究讓城市與農村銜接,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距離。
創(chuàng)新點:農耕文化的提取,梯田種植對基地的高差處理,農耕文化植入式的融入,城市景觀空間的有機應用。
設計濱江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理念來源以神經元的方式擴張延伸傳遞信息。把這種運輸方式,運用在景觀設計中,從神經元傳送信息的方式,同時在自然界中用水,植物,文化等元素有機疊加應用。通過景觀來傳遞信息,形成一個多層次的生物圈,供人們日常生活活動空間所需求參與體驗(如圖3,圖4)。
理念解析,一是從聯系發(fā)展的思維,去構成多功能生物圈。二是人們由于地域的限制,成為他們交流的阻礙。三是在一個區(qū)域通過共性植入,產生交流。
理念演變,一是由于區(qū)域的限制不能使用多空間,二是城市化發(fā)展慢慢地使他們互相了解接觸,三是形成一個多需求功能應用的公共空間。主要融入城市濱江公園景觀的節(jié)點,一是綠色可體驗觀光天橋,二是樹陣廣場景觀主軸,三是重慶十八階梯縮影體驗平臺,四是植入式種植次入口廣場,五是可觀賞式體驗休閑親水平臺,六是蔓綠濱江公園文化主題廣場。
重慶市長江沿江一帶的生態(tài)價值,以創(chuàng)造交往空間為目標,對重慶市巴南區(qū)進行鄉(xiāng)土生態(tài)系統的恢復,通過多樣性的空間,介入空間和鑲嵌空間的營造,將綠色梯田,苗木體驗式種植加到基地中,試圖創(chuàng)造出生態(tài)、科普、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濱河開放空間。為了讓農耕文化更好地融入現代城市景觀,在城市本土的文化上提取具有歷史代表的印記讓其融入(如圖5)。
(二)設計分析
本案切入點是對失地農民的身心關懷,通過景觀植入的手法對人們心靈的人文關懷。設計的方案題目是:重慶巴南區(qū)濱江公園景觀規(guī)劃設計。定位:本案位于重慶市巴南區(qū)巴濱路沿江一帶城市濱江公園,周邊有著較密集的居住區(qū)。所以從人們日常活動需求來看,一個城市濱江景觀公園來承載這些活動就至關重要了。endprint
分析城市濱江公園中景觀規(guī)劃存在的問題:一是以人為本原則迷失,二是盲目追求檔次華而不實的設計理念,三是片面追求藝術美不考慮地形氣候人文,忽視人的行為活動。要以人為本,景觀為人服務,提升價值意義。
重慶市地處四大山脈交匯處,江河縱橫,地形復雜。在城市化發(fā)展的同時,綠地也被城市化用地吞噬,大面積的綠地被用作城市建設用地。生活在這里的農民變成失地農民,“失地農民”一詞在城市中由此誕生。現代化城市發(fā)展后,使得基地周邊的土地性質發(fā)生著不可轉移的變化。大面積的農田也日益消減,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破壞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
四、結語
城市景觀空間的合理劃分成歷史空間、文化空間、農耕空間、運動空間,形成一個整體的新空間提供人們的需求。從當今城市化發(fā)展來看兒童所需的是一定的場地能玩?;顒?,也可以學習知識;青年就需要能夠散步和鍛煉運動空間;中年就想要靜謐休閑適當的放松,緩解城市壓力的空間,也可以停留讓他們交談的;而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休閑的看看風景相對安靜的空間。該景觀設施是針對該地域的一段長江設計的,一方面考慮到寬廣的長江沒有可供人觀賞的景觀設施,另一方面由于該流域是飲用水保護區(qū),水體的凈化很有必要。我們設計了一組綠色浮島的護岸,通過它上面生長的水上植物,一方面進行水體的凈化,漲水時流入內湖,另一方面,人們可以站在觀景臺上觀賞。
參考文獻:
[1]夏學禹.傳承弘揚農耕文化留住我們生活的根[J].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2014,(07).
[2]袁學雯.農耕文化在中國景觀設計中的價值[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報,2010:3-5.
[3]霍耀中,張入方.農耕文明的生存景觀[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03).
[4]劉鳳妮.重慶農業(yè)觀光園區(qū)景觀設計的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4.
[5]劉濱誼.現代景觀規(guī)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6]劉濱誼.風景景觀工程體系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0.
[7][美]J.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guī)劃與設計手冊[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
[8]王仰麟.農業(yè)的持續(xù)性及其實現的景觀途徑[J].國土開發(fā)與整治,1995,(04):1-4.
[9]仇保興.緊湊度和多樣性——我國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規(guī)劃,2006,(11).
[10]顧朝林,雄江波.簡論城市邊緣區(qū)域研究[J].地理,1989,(03):97-103.
[11]姚士謀,吳楚才.我國農村城市人口城鎮(zhèn)化的特殊形式[J].地理學報,1982,(02):47-55.
[12]張建明,徐學強.從城鄉(xiāng)邊緣地帶的土地利用來看.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J].城市規(guī)劃學刊,1999,(03):15-19.
[13]周大鳴.論都市邊緣農村社區(qū)的都市化研究[J].社會研究,1993,(06).
[14]鄒小華.城市空間.社會分層與社會和諧[J].城市問題,2007,(05):96-99.
[15]陳偉.城市拆遷對鄰里初級群體的影響[J].海河大學學報,2007,(03):39-43.
[16]Yok-shiu,F.Lee.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 case of three Bang Kok Slums[J].World Developme nt,1998,(06):993-1011.
[17]Lan·L·Chang.Design with Nature[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1.
[18]Nelson J Get al·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nitoring [M].Planning , Managing,University of Water,1993.
[19]Javier Monclus,Culture,Urban,and Planning MPG Jersey,2000:188
[20]James Corner Editor.Recovering Landscape:Essays in Contenperary Landscape: Essays in Contenpe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M].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1999.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指導老師:鐘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