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是中學語文的基本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與意義。中學文言文教學存在效果不明晰、方式單一、學生排斥等諸多問題,須從理論與實踐角度分別給予針對性對策。
關鍵詞:中學文言文;教學問題;對策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通向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渠道,尋求古典文化價值必不可缺的途徑,更是人們人文素養(yǎng)的源泉。筆者以實地走訪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充分考察了石家莊市所屬中學的文言文教學現狀,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尋找教學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努力尋求積極有效的解決對策。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
1.教學效果不顯著
根據中學文言文教學目標要求以及筆者的親身經歷,我們知道,一線教師特別重視文言文教學,每一篇課文都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備課。教師對一篇文言文所花費的備課時間以及學識要求遠高于現代文,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再通曉人文歷史”。教師花費巨大精力準備一篇文言文,可是在課堂上呈現出的效果并沒有那么理想。一節(jié)課40分鐘,一篇文言文分3個課時來講授,知識點難以面面俱到。究其原因,在于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時,學生更多的是一臉茫然,消化不了教師拋過來的問題和知識,一部分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一股腦”全部傾倒給學生,導致學生盲目接受。
2.教學方式單一
盡管教師對文言文教學非常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仍不免落入“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的翻譯原則中,導致文言文教學目的定位在知識與技能層面,以枯燥的串講為主要模式:學生預習—教師范讀—解決生字詞—背景介紹—重點字詞—疏通文義—作品分析。長期如此,文言文教學產生重“言”輕“文”的后果,即重實詞、虛詞、古今異義、通假詞、特殊句式等,而輕文章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審美價值、文學價值。如“及魯肅過尋陽”中“及”字解釋為“到了……的時候”,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經常記憶不準確且遺忘快。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從又從人”的造字意圖,并能將其古文字展示出來,那么學生定會清楚地理解并輕松記住這一引申義。
3.學生記憶困難
調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表現出一定的厭煩情緒,甚至表示如果不是考試就根本不會學習文言文,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首先就是投入時間多,記憶不準確,且遺忘快。大多數教師也反映這一問題,學生背誦文章時間花費久且差不多一周時間就忘得差不多了,重點詞匯的解釋就更難以保證了。其次,文言文詞匯理解有偏差,重點字詞注釋與句子翻譯不能對號入座。再次,不會歸納,難以靈活掌握文言文字詞的運用,只是進行機械記憶。比如一些虛詞的意義、詞類活用方式方法辨識、句子的特殊格式等,脫離此文章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疑惑不解。
二、針對文言文教學現狀的相應對策
1.提高專業(yè)水平,明確教學目標
“師必勝理,行義,然后尊”;“自明,然后能明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者,為人師者,想要切實肩負起傳道授業(yè)的責任與使命,務必要不斷充實自我,積極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與現實途徑,貫徹“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治學理念。同時,在課堂上不僅要照顧到學生的興趣,還要抓住學生知識上的盲區(qū)和難點,有目的地講授,合理規(guī)劃重難點,分配好課堂。以古體詩《觀滄?!窞槔瑢τ凇皹犯薄敖ò诧L骨”等藝術價值可以一帶而過,從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簡介等入手,引導學生去感悟詩的意境,進而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多形式化教學,積極引導學生
大部分學生認為,文言文與現實生活是完全脫節(jié)的,只是迫于學業(yè)壓力不得不學習。如果教師能把現實生活與文言文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生活的實際出發(fā),教學成效會事半功倍。例如,在講《鴻門宴》之前,不妨讓學生先說說電影《鴻門宴》和詩歌《垓下歌》所涉及的故事,再聯系新課文探討人物形象及本文的故事背景,這種導入方式更容易將學生引入文言文的課堂上。如此,不僅增加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而且課堂教學也更順利,學生課下自己復習也是得心應手。此外,教師應該積極推進現代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先進教學設備。例如《狼》這一課,把這一故事梗概以沙畫的形式錄制放映,不僅激起了學生對原文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還有助于他們對譯文的背誦,提高了課堂效果。
3.加強誦讀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溫故而知新”,自古圣人就強調復習的重要性。實踐證明,課前幾分鐘對上節(jié)內容的回顧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復習重難點。教師可根據每節(jié)課重難點出15~20道小題,對學生進行小測,當天判完后再發(fā)放到學生手里進行修改。長期堅持,最后將這些小測統(tǒng)一裝訂方便日后復習。“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整體感知,培養(yǎng)語感,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努力培養(yǎng)自主歸納總結的能力。對于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等,學生應該重點記錄在本子上,方便將這些零碎的、分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從而逐漸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車一心.高中文言文學習方式變革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汪維輝.評新版中學語文課本文言文的注釋[J].古漢語研究,1990(2).
作者簡介:張慶利(1990— ),女,河北邯鄲人,研究方向:漢語教學與理論研究。
注:本文系石家莊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教師個人課題“中學文言文教學實踐與師資培養(yǎng)模式研究”(G2016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