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北大有一群旁聽生,有人稱他們是“偷聽生”、“蹭客”,也有人稱他們是“北大游學生”、“北大邊緣人”,他們更喜歡自稱為“精神流浪漢”。他們居無定所,一般是在北大周邊的平房租住,他們在北大附近的餐館用餐或自己做飯,或自帶干糧和零食,去教室聽課,或教室自習,或未名湖邊散步,或圖書館看書。他們沒有北大的學籍,卻常常和北大學生一起聽課、交流,他們也經(jīng)常參加學生社團組織的登山、郊游、騎車、社會實踐等。
這群學生有多少人?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有的是準備考研的,他們大學畢業(yè)后,就在北大周邊租上三五百元的一個床位,在北大聽相關的專業(yè)課,或者參加各種考研班的;有的是落榜的高中生,報考了北京高校的相關課程的自考,在北大旁聽相關專業(yè)課與講座的;有的是在社會上從事文學寫作、學術研究的,遇到了瓶頸,就到北大來充電,與師生切磋交流與尋找機會的;有的是在北大周邊上班的,為了提高知識水平,利用周末或晚上到北大聽講座的;有的是北大學生的家長來北大陪讀的,他們經(jīng)常與兒女一起到課堂聽課或聽講座;有部分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學校專業(yè)不對口,甚至休學或退學來北大旁聽的;有的是在北大找份臨時工作,為了能夠在北大旁聽的;有的是海外的華人或外國的游學生,在北大旁聽的。
北大旁聽生真是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在蔡元培主校北大時,北大教授馬敘倫曾對蔡元培說:“人稱咱北大有‘五公開,一是課堂公開,不管有沒有學籍,都隨便聽課。有時旁聽生來早了先搶到座位,遲來的正式生反而只好站后邊。二是圖書館公開,可以隨便進出。三是浴室公開,蓮蓬頭反正一天到晚開著,什么人都只管去洗。四是運動場地公開,操場上外校學生有時比本校的還多。五是食堂公開,我們的學生食堂都是包出去的小飯館,里外用膳價格一個樣。至于三種學生么,一是正式生,另一種就是旁聽生,還有的是最近才發(fā)現(xiàn)的偷聽生。未辦任何手續(xù),卻大搖大擺地來校聽課,他們多數(shù)就租房住在這‘拉丁區(qū)里。據(jù)陳漢章老先生說,有一次他開了一門新課,平時總有十幾位學生??梢坏娇荚嚹翘?,臺下只剩一人,一查,哈!原來那些全是偷聽生?!?/p>
蔡元培聽后非常贊許,他曾多次批條子,允許旁聽生在北大旁聽。
北大旁聽傳統(tǒng)由來已久,由于蔡元培校長提倡“平民教育”,堅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因此那時的北大,“偷聽”之風盛行。由于北大開放式的辦學,吸引了天下不少有志學子,云集北大,追求真理,實現(xiàn)夢想。他們當中,既有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也有沒有學歷的文學大師沈從文,還有享譽畫壇的國畫大師李苦禪,文學名家馮雪峰、丁玲、楊沫等,梵文學者金克木,生物學家周建人,新聞巨匠成舍我……
傳道授業(yè)解惑,不論出身,唯傳播真理和社會擔當為第一要務,這正是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之一。蔡元培如此,胡適、魯迅、李大釗、陳獨秀如此,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等也是如此,這是北大人的慶幸,也是中國人的慶幸!
北大,以其博學知識、博大胸懷、博愛之心向人們敞開大門,不問出身,不問貴賤,不問貧富,只要你愿學、肯學、來學,就能讓你收獲你的知識之秋,學問之果,成就你的人生。
能踏進北大“學習”如我,得以結識那些中國文化圣殿上的大師,親耳聆聽他們傳道授業(yè)解惑,私下更得一二指點,有的甚至相處如親師生,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