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純安
摘要:隨著網絡、計算機的普及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普遍應用,告別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精心設計動畫,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有趣,能夠將學生的目光吸引進來,幫助學生高效率,保證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激趣 課堂教學 應用
隨著網絡、計算機的普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在小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顯得特別重要,通過教師精心設計課件,把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能夠將學生的目光吸引進來,幫助學生高效率,保證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我這些年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上的一些縮影。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岣呓虒W效果,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顯得枯燥無味,學生象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要把所教的內容強輸給學生,這樣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厭,教學效果差。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上是教學史上的一大飛躍。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課件,營造趣味性較強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和諧與愉快,能夠快樂、輕松學習知識,并積極主動開動腦筋,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敢于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提高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能夠保證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獲得提升,為情景創(chuàng)設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觀潮》這一課時,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景時播放“觀潮”的視頻,讓學生看到畫面里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自然而然產生了興趣,有一種對學習課文的欲望,這對教師教學課文有很大的幫助,學生輕輕松松地理解課文。所以教師抓住機會,恰當運用多媒體,讓我們的課生動起來,活潑起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各門科目都想學,樂學。
二、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探究,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要使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探究,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很容易為學生創(chuàng)設探究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去探索。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圓錐,然后提出問題:“同學們,圓柱的體積我們會計算,那么這個圓錐的體積能不能計算呢?誰會計算?”同學們開始議論:“要計算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計算公式,圓錐的體積公式我們沒有學過?!苯處熣f:“對,我們首先來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怎么推到呢?”教室里一下靜了起來。這時,教師開始引導:“同學們,我們以前是怎樣來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呢?”有的同學就說:“是利用三角形跟平行四邊形的關系來推導的,一個平行四邊形里面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就得一個三角形的面積。”這時,全班同學都活躍起來,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同學說,圓錐是由圓柱削成的,找一下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通過動畫設計,對比一下底和高,證明這個圓錐和這個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然后利用動畫設計把這個圓錐裝滿水倒入圓柱里,剛好三次就裝滿。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三倍”。所以用圓柱的體積除以3就得與它等底等高圓錐的體積,公式是 V= sh,同學們都露出了成功的笑臉。通過這次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為以后計算圓錐體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情景,突破教學難點
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容過于復雜抽象,學生學起來難度很大,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后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運用多媒體課件反復演示幾遍,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拼成的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圓的面積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相關?從而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本課的重難點就輕易地突破了,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再如,: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時,利用動畫把圓柱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沿著圓柱底面的扇形和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塊,把16塊圓柱的底面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由于體積前后沒有變化,長方體的體積就是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底是圓柱的底,高是圓柱的高,所以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利用信息技術,就把這樣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以往的教學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上,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不開闊,給學習帶來很大的麻煩。信息技術是溝通學生與外界的橋梁,能開闊學生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例如在英語方面,以往學的是“啞巴”英語,學生只能考試,不會聽,不會讀,原因是沒有多媒體教學,沒有聽過,自己讀,但發(fā)音不準?,F(xiàn)在利用信息技術下載軟件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例如,:下載“英語流利說”這個軟件,學生可以跟讀,也可以對話,也可以測試自己讀音的準確程度,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有很多同學利用這個軟件一年,聽說能力提高很快,聽得容易,說得流利。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小學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得作用,能把復雜問題變成簡單問題,把抽象問題變直觀問題,使課堂變得豐富多彩。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精心制作課件,使我們得課堂變得更加完美,讓我們的學生輕輕松松地獲得知識,是我們新時代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2011版新課程標準》
2、王彥蘭 :談信息技術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