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紅
摘 要: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讓古典詩詞浸潤小學音樂課堂,既能夠傳承優(yōu)秀文化,又能盡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與品德素養(yǎng)。文章從古典詩詞與小學音樂課堂的關系與意義談起,提出了古詩詞的選擇策略,通過課堂教學實例,對古典詩詞浸潤小學音樂課堂的方式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古典詩詞;小學音樂;教學;結合
一、古典詩詞及小學音樂課堂關系探究
1.古典詩詞與音樂的關系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中國古典詩詞純粹精煉,文化內涵豐富,是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f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可以用詩的形式進行描述,從情感共性來說,音樂與詩歌之間可以互相轉化和替換。古典詩詞與音樂相互關聯(lián),不僅從漢字“記譜法”和歷史記錄中可見一斑,詩歌的韻律、詞的詞牌都蘊含著音樂的元素,具備音樂元素的詩才有平仄格律,才具備詩性。因此,從中國古代開始,文人就已經有意識地把詩詞和音樂結合起來,將外在的音樂旋律通過藝術性的加工創(chuàng)造,轉換成文字內部的聲律。
2.古典詩詞與小學音樂課堂結合的現(xiàn)實意義
古典詩詞中的大部分作為中國古代文人音樂,其曲調、歌詞具備獨特的文人氣質與中正平和的氣度。當前社會媒介市場化情況逐漸凸顯,媒體追求經濟利益的固有模式帶來了低俗、惡俗的社會文化。小學生雖然與社會接觸較少,但難免受到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影響。而由于小學生還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早期塑造階段,種下健康的種子對其人格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將古典詩詞融入音樂課堂當中,可以幫助小學生以活潑生動的形式,早早接受到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陶冶,從而在情感上建立對中國文化的音樂情結。
3.音樂教學對古典詩詞教學的作用
將古典詩詞與音樂教學相融合,使得音樂課堂具備更深的文化底蘊與美學特質,對古典詩詞的弘揚同樣具有積極影響。
對古詩詞的學習是我國素質教育中無法割舍的一環(huán),但小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尚顯淺薄,通過音樂傳播古典詩詞,詩樂一體,既能完成古典“詩言志,歌詠言”的本真回溯,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與學習效率。
二、小學音樂課堂上古典詩詞的選擇策略
1.古典詩詞選擇需要符合學生年齡
小學音樂教材中并未限定古典詩詞的教學內容,教師具有較大的自主權,但同時也面臨著需要選擇合適的古典詩詞的挑戰(zhàn)。教師可以唱誦的古典詩詞很多,在選擇古典詩詞時,要考慮內容是否能夠與學生的年齡相匹配。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對孟郊的《游子吟》、李白的《靜夜思》這兩首詩很熟悉,教師可以教學生唱這兩首感恩父母、思念家鄉(xiāng)的詩歌;高年級的學生詩歌積累比較多,甚至在多次吟誦的基礎上能對沒有學習的詩歌進行欣賞,教師則可以選擇相對深刻甚至學生還沒有接觸過的古詩來改編成歌曲供學生學習,豐富小學生的歌唱素材。比如,選擇蘇軾的《水調歌頭》、李清照的《一剪梅》等更為深刻的歌曲讓學生學唱。
2.古典詩詞選擇需要符合教學單元主題
古典詩詞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該是浸潤滲透的形式,而不應采用單獨學唱古詩詞或者強制推廣古詩詞的方式。把古典詩詞的教學與教材單元主題結合起來,能夠達到教學效益最大化。如第三冊教材中,《春天的歌》一課的教學旨在通過美好春色、春景以及春天其他美好事物來激發(fā)學生熱愛春天、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為了深化教學主題,教師可以引入與“春天”相關的動聽的古典詩詞來輔助教學,比如欣賞由李白的《春曉》、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及韓愈的《初春小雨》等古詩改編的歌曲,這些詩歌從不同的角度對“春”進行了描繪和贊頌。學生由于對歌詞比較熟悉,對整首曲子就更容易掌握,甚至產生親切感和濃厚的興趣。
3.古典詩詞可以和電視網(wǎng)絡教學同步
在國際、國內的大型音樂會中常常有一些與古典詩詞有關的音樂作品,比較符合小學生觀看學習的包括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全國少兒歌曲大賽、中國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學習谷建芬老師、黎海英老師等優(yōu)秀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通過電視、網(wǎng)絡等欣賞國內的音樂節(jié)目,將其中出現(xiàn)的歌曲添進小學音樂課堂當中,且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這些歌曲作為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拓展練習或拓展欣賞。學生在此基礎上學習,將會對古典詩詞與音樂產生更深刻的認識[1]。
三、古典詩詞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具體實踐
1.身勢游戲
身勢游戲是指利用身體的動作或者聲音的音調、音量等輔助語言安排游戲,將音樂與古詩相結合。在音樂課堂上要注意節(jié)奏感,在吟讀古詩時也要掌握古詩的節(jié)奏。比如,讀五言詩時一般采用“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節(jié)奏;讀七言詩時一般采用“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的斷句方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更多的把握節(jié)奏的方式[2]。
比如,在吟唱《鋤禾》時,教師可以設置二聲部節(jié)奏,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用拍手跺腳的身勢來練習伴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興奮點。在學習時除了關注節(jié)奏,還可以采用更加豐富的方式,如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每次轉變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之反復練習與表現(xiàn),還可以進行節(jié)奏創(chuàng)編,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節(jié)奏。
2.詩畫結合
將古典詩詞融入小學音樂課堂中,可以將古詩、畫卷與音樂互相結合,讓學生既能領略古詩詞的美好,又能直接看到詩人所表達的意象,還能從音樂中獲得心靈的愉悅。比如,在播放結合教唱《憫農》這首詩歌時,如何讓沒有從事過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學生們體會到農民種地的艱辛,使其內心受到震撼,從而自覺自發(fā)地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做起,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果實?我適時地通過多媒體課件,將該詩的配圖調取出來,在音樂和畫面的共同作用下,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旨。又如,在教學《春夜喜雨》時,網(wǎng)絡上也有多個版本的視頻音樂,我下載了“貝瓦兒歌”中的《春夜喜雨》視頻給學生欣賞。學生們沉浸在美好的春天景色中,“潤物細無聲”地生成了熱愛自然的情感。
3.改編創(chuàng)作
學生可以把古詩的內容與音樂的曲調進行改變,比如,可以采用已經學習過的曲調進行新曲新唱,《春曉》的曲調可以添加新的歌詞,做一次“古詩新唱”;在唱《明日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以《明日歌》為基礎,把它改編成《今日歌》《昨日歌》等;也可以用之前學過的歌曲翻唱新學的詩詞,如把《長歌行》用《時間像小馬車》的曲調唱出來,或者把《靜夜思》以《柳樹姑娘》的曲調唱出來。以此,學生可以通過改變和創(chuàng)作獲得自豪感和愉悅感。
同時,教師還可以主動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登鸛雀樓》,有固定的拍子要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
1=F 2/4
2 5 5 6 | 5 —| 3 1 2 3 | 2—|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5 6 4 3 | 2 —| 5 2 3 2 | 1—|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教學創(chuàng)新
進行小學生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考慮小學生的心理,探索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盡情發(fā)揮。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問題,挖掘其中的表演因素。比如,在學習歌曲《小兒垂釣》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自由學習并試唱,教師在此基礎上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表演垂柳、青草、稚子、路人等,讓教學過程充滿趣味性。
四、結語
鼓勵學生用耳朵聽,用頭腦思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情感,將古典詩詞的美麗圖卷展示在小學音樂課堂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是教師教學的應有之義,也是音樂、古詩詞與童心之間的必然共鳴。
參考文獻:
[1]黃麗君.古典詩詞歌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2(5):12-13.
[2]蘇玲芬.古典詩詞歌曲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初探[J].黃河之聲, 2016(10):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