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最后一片葉子》中,為了激勵危在旦夕的年輕畫家瓊茜堅強地活下去,老畫家貝爾曼冒著風雨畫下了永不凋零的最后一片葉子卻因此而去世。故事的敘事方式同樣采用了歐亨利式結尾,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結果,使該小說產(chǎn)生回味無窮的魅力。本文主要從敘事時間、數(shù)字的運用的角度,結合文本分析《最后一片葉子》,凸顯生與死的二元對立。
關鍵詞:《最后一片葉子》;敘事時間;二元對立
歐.亨利是美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著名美國短篇小說家,其小說以歐亨利式結尾的特征而聞名。其代表作之一《最后一片葉子》講述了關于三個窮畫家的故事—瓊茜、蘇以及60多歲的老畫家貝爾曼。瓊茜不幸患上肺炎,由于病情的加重,瓊茜逐漸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她天天看著窗外不斷被風吹落的常春藤葉子,將其視為自己生命的象征。她認為樹上最后一片葉子的掉落也意味著自己生命的結束。住在樓下的貝爾曼在聽蘇講完瓊茜的故事后,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畫下了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子,瓊茜被激起生的希望而活了下去,貝爾曼卻因此患上肺炎,兩天后則因病去世。小說除了內容對深層意義的揭示,敘事形式的特征升華了小說主題。該小說情節(jié)上,曲折離奇,平凡中顯奇跡,明暗交叉,結尾出其不意;思想上,以歌頌人性美為主流方向,散發(fā)人性美陽光;語言上,充滿幽默與詼諧。本文主要從敘事時間、數(shù)字的運用的角度,結合文本分析《最后一片葉子》,凸顯生與死的二元對立。歐亨利理性的敘事方式與感性的文字表達,將作品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形成作品的張力,使敘述更加生動。
一、敘事學理論
敘事作品的研究早已有之,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提到文學的六個要素,情節(jié)居于首位。1969年茨維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敘事學,并指出敘事學研究的對象是敘事的本質、形式、功能[1]。另一位著名法國敘事學家則認為,敘事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反映在故事與敘事文本關系上的敘事話語,包括時序、語式、語態(tài)等等[1]。
二元對立是結構主義其中一個范疇,如男與女、黑與白、索緒爾提出的共時與歷時。結構主義者認為,這種無處不在的二元對立是人類認知、交流的基礎,也是語言的基礎。本文從敘事時間的角度,結合文本分析尋找共同要素,確立二元對立。
二、生與死的二元對立
小說開端說道,在華盛頓廣場西面的一個小區(qū)里,街道仿佛發(fā)了狂似的分成了許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這句話表明了當時在繁華富麗的大都市華盛頓里,同樣遍地可見窮苦的街道??梢钥闯鲞@一空間鋪墊是對貧富差距的批判。三個窮畫家為了生存來到了洋房別墅錯落有致的都市,在貧民區(qū)里尋找生的希望,這一空間背景是對生的肯定。
除了空間背景對生的肯定,小說故事中同樣深藏生與死這兩大對立的要素。因此筆者將小說的故事進行分解,尋找每一事件中的共同要素,按二元對立結構框架重新組合,現(xiàn)其本質意義和價值,揭示小說的深層結構。
經(jīng)過一番的分類后,可以清晰地看見小說背后隱含的意義。第一個縱列表達的是“對生的肯定”,第二個縱列是“對生的否定,對死的肯定。筆者在以上表格中所歸納的“生”包含生命與生存兩層意義。小說中提到年輕的畫家為了鋪平通向藝術的道路,不得不給雜志里的故事畫插圖,因此1.4事件是蘇艾與瓊茜為了生存,為了生活而努力,是對生的肯定。3.7、10、12這四件事件是對患肺炎的瓊茜的生命的肯定。第二個縱列中,2.5.6、9四件事描述了瓊茜患上肺炎后,在漫漫長夜的的煎熬中漸漸心灰意冷,隨著作為她精神寄托的葉子一片片飄下,而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死亡。同時,貝爾曼成為了瓊茜的守護神,為瓊茜畫下最后一片葉子,因此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事件8、11.13中有所體現(xiàn)。
如果說蘇艾與瓊茜是生的火苗,那貝爾曼的自我犧牲就是熊熊燃燒的死亡烈火,令人震撼、熱血沸騰。為了最后的杰作,貝爾曼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貝爾曼是成功的,因為他的犧牲,年輕的瓊茜活了下來。他讓這種犧牲挽救了瓊茜的生命,向我們表明這樣的自我犧牲精神是人性中最為偉大和美好的東西,也是這樣的生死交替與輪回在支持人類不斷向前發(fā)展。
三、敘事時間
熱奈特認為:“研究敘事的時間順序,就是對照事件或時間段在敘述話語中的排列順序和這些事件或時間段在故事中的接續(xù)順序[2]?!睍r序包括敘事時序與故事時序。筆者將該該小說的故事時序與敘事時序進行了梳理,如下:
故事時序:
1.蘇艾和瓊茜共同租下畫室;2.瓊茜染上肺炎,對生命沒有渴望;3.醫(yī)生希望蘇艾可以激起瓊茜活下去的欲望;4.蘇艾開始畫畫;5.瓊茜數(shù)葉子;6.貝爾曼為蘇做模特,看到最后一片葉子落下;7.貝爾曼夜晚畫了最后一片葉子;8.貝爾曼染上肺炎,生病;9.瓊茜看到最后一片葉子,仍然沒有活下去的欲望;10.瓊茜燃起活下去的欲望;11.貝爾曼被送到醫(yī)院;12.瓊茜脫離危險;13.貝爾曼去世
敘事時序:
1 2 3 4 5 6 9 10 11 12 13 8 7
由敘事時序可看出從1→6敘事時序為順序,作者將8,7兩件事置于了文章末尾,與13構成呼應,從9→7層層遞進。首先是瓊茜在早晨奇跡地發(fā)現(xiàn)最后一片常春藤樹葉在一晚上的風吹雨打下仍傲然地掛在離地20多英尺的藤枝上,這是不合乎常理的,因而在事件9中埋下懸念。10→12中,講述了瓊茜從對生活重新產(chǎn)生希望直至脫離危險,同時貝爾曼去世,去世的原因是患上肺病,之所以患上肺炎是因為在風雨交加的晚上畫出最后一片葉子,故事逐漸揭開懸念。小說結尾揭開謎團,勾勒出一幅既生動又悲壯的感人景象:在一個凄風苦雨、寒冷漆黑的夜晚,一位年邁體弱的老人,提著燈籠,吃力地移動著梯子,顫顫巍巍爬到離地面二十英尺的高度,為瓊茜畫出那片黃綠交加,似枯非枯的生命之葉。9→12與13→7分別講述了瓊茜與貝爾曼生命的變化過程,瓊茜從死走向生,同時揭示了貝爾曼死亡的原因。兩條線索幾乎同時發(fā)展,卻存在著生命的互換,蘊含了截然不同的開端與結束。
小說以歐亨利式的結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按故事發(fā)展在結局時應該逝去的是瓊茜,意料之外的是老畫家卻為了最后一片葉子而逝去。一片葉子留下了瓊茜的生命,成為了一生一無所成的貝爾曼的藝術佳作。如此結局與情節(jié)的安排讓讀者回味無窮。筆者認為小說的敘事時序使結局產(chǎn)生特別的魅力。結合圖1,比較故事時序與敘事時序,可以得出1→13的故事時序表示生→死,是小說常規(guī)的敘事方式,無懸念也無驚喜之處,小說顯得乏然無味,無法激起讀者的興趣。同時由生至死意味著結局是死亡,構成了小說悲傷的基調,但小說真正的結局卻是瓊茜沒有離去,貝爾曼雖離去,卻留下了生命的結晶—最后一片葉子,以及體現(xiàn)其人性美的溫情。敘事時序1→7是生→生的循環(huán),象征著瓊茜生命的延續(xù),符合整篇小說充滿溫情的基調,采取這樣的敘事方式使得整篇小說別具一格。
四、數(shù)字的運用
小說中,歐.亨利多次用不同的數(shù)字描寫了不同的事物或現(xiàn)象:20英尺外的空墻、年過60的老貝爾曼、20多英尺的藤枝、飄零的葉片數(shù)、病情恢復的可能性以及有關時間的數(shù)字。筆者首先歸納了關于時間與葉子的數(shù)字,從這一角度,探析時間與生命的關系。表時間的數(shù)字在小說中出現(xiàn)的順序如下:
18世紀→5月→11月→3天
表葉子片數(shù)的數(shù)字順序如下:
100片→12→11→10、9→8、7→6→5→4→1
從以上兩圖可看出小說的時間跨度很大,由世紀跨越到月,再由月跳躍到天數(shù)。隨著時間不斷快速地減短,瓊茜對生命越發(fā)沒有求生的欲望,但醫(yī)生對瓊茜病情的評判卻由1/10增長到1/5,與結局相符,瓊茜最終挽回生命。同時藤枝上留下的的葉片數(shù)由最初的100急速減少到12再緩緩地減少。筆者認為100→12的急速減少表明瓊茜在患上嚴重的肺炎后,瞬間對未來喪失了信心。剩余12片后一片片地落下,可看出瓊茜的病情慢慢地有所緩解,心情也有所緩解,從對死的恐懼慢慢轉化為對生的的向往,直至剩余最后一片葉子的經(jīng)久不衰,瓊茜看到了希望,經(jīng)過治療和自我鍛煉,奇跡般戰(zhàn)神了死神。葉子與時間象征著生命,變化的程度與瓊茜的生命成反比,隨著時間的縮短與葉子的不斷減少,相反瓊茜的生命長度不斷延長。數(shù)字的變化是作者對結局的鋪墊,客觀地反映出小說結局的意外。
結合以上分析,總結小說中所出現(xiàn)的數(shù)字包括:20、60、20、18、5.11.3.100、12→1.1/10、1/5。根據(jù)這些數(shù)字可以概括出小說的核心故事,瓊茜與蘇艾來到18世紀的閣樓,在5月租下了畫室。11月,瓊茜患上肺炎,對生命喪失信心,數(shù)著20英尺外空墻邊的20多英尺的藤枝上的樹葉,將其視為精神的寄托。但醫(yī)生認為她病情好轉的機會可以從1/10增至到1/5。3天前還剩差不多100片的葉子急劇掉落地只剩12片,慢慢減少為一片。在最后一片葉子飄落之際,年過60的貝爾曼畫下他的杰作最后一片葉子,重燃瓊茜生命的希望,而他因此付出生命。數(shù)字是最客觀的證據(jù),作者通過數(shù)字將整個小說串聯(lián)起來,以客觀的數(shù)字反映出故事的趨勢,揭示出瓊茜從死走向生的過程。
五、結語
《最后一片葉子》作為歐亨利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不僅僅表達了作品本身的優(yōu)秀,更是贊美了貝爾曼的奉獻精神。這幅作品喚起了生的希望,代表著廣大底層人民對生命的渴求,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一片葉子很平常,貝爾曼卻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是貝爾曼的第一幅也是最后一幅作品,代表了人性的崇高和無私。整篇文章的聚焦點為最后一片葉子,瓊茜將其視為自己生命消失的征兆,也正是最后一片葉子使她枯萎的生命重新煥發(fā)生機。最后一片葉子是貝爾曼付出生命換來的杰作,是他生命留在世界上的結晶。在最后的一片葉子中存在著生與死的對立。除文本所表達的主題外,形式的特點也暗含著作品的主題。本文從敘事學角度對敘事時間進行分析,揭示出小說中的深層主題生與死的二元對立并客觀地分析數(shù)字揭示出生死極端間的過程??傊瑢π≌f形式的研究既有利于讀者理解文章的內容,又利于讀者把握小說的敘事特征。
參考文獻
[1] 羅鋼.敘事學導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3]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 申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張經(jīng)浩.歐.亨利短篇小說選[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5.
[6] 吳麗聰.歐.亨利《最后一片葉子》敘事單元及魅力解析[J].作家,2013.
作者簡介
胡雪苗(1994—),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單位: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