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炯炯
摘要:閱讀是人類一個重要生活領(lǐng)域,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在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應注意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注意閱讀方法的指導,并重視閱讀效果,給予積極的引導,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全面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小學生;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52-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活動。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閱讀主體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喚回直覺經(jīng)驗,從而重構(gòu)讀物的具體化形態(tài)。閱讀認知理論認為,閱讀主體對于文本中的言語,只有在他信息儲存中能夠找到與文本言語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組塊后,才能夠進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從而識別文本中的信息。下面我就在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作幾點探究。
1.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人知識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yǎng)起閱讀的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如果老師能發(fā)現(xiàn)、獎勵和發(fā)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每一個優(yōu)點,那么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老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培養(yǎng)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教學盡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能增加興趣。
2.學會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堅持"以讀為本",引導學生學會"讀書"。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特點。讀的次數(shù)多、內(nèi)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積累,有利于廢止繁瑣分析,有利于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
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默讀、背誦。小學階段特別要加強朗讀和默讀的指導。要重視指導朗讀和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方法,用培養(yǎng)語感和感悟力的方法來理解課文。默讀,要指導學生學會一邊讀,一邊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學過的詩文,要提倡多背誦。背誦是語言和文化的儲存、積累,學生不僅得益于當前,而且受益于一生。那么,中年級的學生應該怎樣讀好書呢?
2.1朗讀。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最經(jīng)常的練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進行閱讀教學,一定要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讀書,讓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讀,讀懂課文,有所感悟;并通過朗讀的實踐,逐步提高朗讀的水平。
2.2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默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要通過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學會默讀。教材中有多篇略讀課文明確要求通過默讀了解課文內(nèi)容。精讀課文的思考練習,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默讀的要求,但是許多練習必須在認真默讀的基礎上完成。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能切實地默讀課文,并按要求認真思考,默讀以后要注意檢查效果,決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讀的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
2.3略讀。課文的教學,一是內(nèi)容上,理解內(nèi)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讀課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重點。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放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閱讀中進一步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提示語中的提示,獨立閱讀、思考、交流,初步體會內(nèi)容;然后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可以是內(nèi)容的,也可以是寫法的,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3.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yōu)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時間。尊重學生的想法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
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jīng)歷的一種內(nèi)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語文教學使學生、文本、教師的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入最佳狀態(tài)的重要保證。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diào)體驗的價值所在。當然,個性化閱讀也需要價值引導,不能任由學生亂發(fā)揮。老師要及時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雖然說教師是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但這個伙伴應該做到"高于學生之上,融于學生之中"的。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閱讀主體需要借助孩子們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積淀喚回直覺經(jīng)驗,從而重構(gòu)讀物的具體化形態(tài)。在"閱讀期待"中,滿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變的教學程序和教學方法只能使學生生煩生厭,"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陌生化,會使學生不斷產(chǎn)生一種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呈現(xiàn)教材的方式,講解的方法,引導討論的方式都應該做到常中有變,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