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素蘭
教學中,作為數學教師培養(yǎng)學生學習主動性非常重要。所謂“學習主動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 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特征的總和, 是從事創(chuàng)造性學習活動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tài)。但是, 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 小學生往往不易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 這種情況較為普遍。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培養(yǎng)好農村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從而讓他們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呢?
一、營造教學氛圍,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輕松、愉快的氛圍能使學生以愉快的心境學習、思考并獲得知識, 能充分、有效地調動智力因素, 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 激發(fā)創(chuàng)新性, 培養(yǎng)興趣。教學不僅是單純的教與學關系, 也是師生雙方感情交流的過程。因此, 在課堂教學中, 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當教師面帶微笑走進課堂時, 微笑就像一縷陽光, 帶給學生元限溫暖。教師 本身以積極樂觀的情緒感染學生, 會給課堂帶來生機, 增添課堂活躍的氣氛;師 生之間會消除心理疑慮, 產生親熱、貼近之感?!拔鹨詯盒《鵀橹?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個小小的微笑, 也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不茍言笑的教師固然能給人以威嚴的感覺, 但卻可能將學生拒于千里之外。時間一長, 容易形成師生之間的“代溝”, 造成感情交流障礙, 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興趣。應該去了解和理解學生的種種好奇和標新立異的心理, 通過感情的交流, 縮短師生問距離。所以教師除了又嚴肅的一面,更應有開朗、活躍的另一面, 這樣才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真正做到和學生融洽相處。拉近心理距離。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外, 還應在課外舍得感情投資, 多接觸學生, 主動找學生談心, 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尊重學生的人格、選擇和個性, 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 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 但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 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二、堅持有效引領,增強主動學習意識
自主學習主要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積極思考,敢于質疑問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啟迪學生參與的動機,又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去提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條件,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凡是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弄明白的知識就大膽的不教,學生了解不透、領會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師給予指點和引導,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和提高。 例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一上課便對學生說:“同學們,咱們現在做個游戲。你們隨便說出一個數,老師就能很快地回答出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不信咱們試試看?!睂W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當我很快回答出學生所說的數能不能被3整除并讓學生用計算器驗證,確認都準確無誤時,學生們感到很神奇,產生了想知道其中奧秘的欲望,課堂氣氛異?;钴S。通過做游戲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刺激,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精化教學方法, 強化綜合能力培養(yǎng)
1.引導生動有趣, 著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小學生的特點是:有求知欲望, 但學習不刻苦, 聽課時間不能持久、愛動、精力不夠集中, 為了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教師在講課時, 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畫圖、啟發(fā)性的提問、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數學教學要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錯誤傾向, 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 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思考, 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懂得如何學習數學,使學生在概念、法則、公式的推導過程中, 會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 從而培養(yǎng)其主動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
2.引導參與, 努力培養(yǎng)學生勤于實踐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 讓學生動手操作、 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 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 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條件、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 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fā)展, 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3.注重指導, 全力培養(yǎng)學生善于學習的能力。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 就必須在課堂上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發(fā)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 主動學習。一是會聽。讓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記, 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 還要認真聽同學發(fā)言、聽同學發(fā)言中存在什么問題。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 教師可以嘗試如下去做:口算題由教師口述, 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來;教師口述應用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適當提問。二是會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 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 教師可以不講或適當點撥, 在教學中可以提供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材料。觀察材料要準確、鮮明, 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 由教師帶領學生觀察, 給學生觀察提綱提示, 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作出判斷。三是會想、肯想。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筋去想的時間, 讓學生有機會肯動腦筋去想問題。這除了靠老師的啟發(fā)外, 還要靠“促”, 促使他們動腦子, 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人人都動腦去想。四是會說。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 要說就要去想。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 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認真聽、仔細看。抓住了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 因此教學要十分重視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
四、注重因材施教,發(fā)展學生個性能力
面向全體學生, 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 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 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 “上不封頂, 下要保底”。在教學中, 我針對各種教學內容, 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fā), 有題可做。如, 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 出示了這樣四個題目:①車站堆放 36 噸貨物, 運走了 , 運走了多少噸? ②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 運走了, 恰好是 10.8 噸, 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③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 運走了, 還剩 25.2 噸。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④車站利堆放一批貨物, 第一次運走了全部, 第二次運走了全部, 共運了7.2噸, 這批貨物有多少噸? 在練習時, 讓學習程度中下等的學生做第1、 2題, 中上水平的同學在做完 1,2 題后, 再開動腦筋做第 3,4 題。這樣, 不僅使多數學生能“吃得了”, 而且是少數學生能“吃得飽”。這樣的分層練習不但在課堂上進行, 在課后的練習中, 我也采用這樣的方法。有能力、學習好的留一些難題, 中、下等的學生留一些較簡單的習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