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梅 彭自平
[摘要]作為經典的后殖民作品,《模仿者》不僅再現了獨立后的殖民地伊莎貝拉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困難,而且呈現了生活在后殖民時代的青少年特有的成長困境。作為小說的主人公,辛格的成長過程經歷了認識世界的混亂期、文化成長的困惑期與模仿期、與民族成長同步的挫折期以及回歸精神家園的成型期。在個人成長和民族成長過程中,辛格和他的祖國伊莎貝拉都經歷了重大挫折和困難,成長的道路是漫長而曲折的。
[關鍵詞]后殖民;《模仿者》;個人成長;文化成長;民族成長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16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7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模仿者》是英籍印度裔后殖民作家維·蘇·奈保爾的一部重要作品。作為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奈保爾在其作品里“將深具洞察力的敘述和不受世俗侵蝕的探索融為一體,迫使我們去發(fā)現被壓抑歷史的真實存在”,因而受到讀者和文學批評家的青睞。小說以加勒比海一個虛擬的島國伊莎貝拉為創(chuàng)作背景,以犀利的筆觸和洞察力再現了擺脫殖民統治的伊莎貝拉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社會動蕩、種族沖突、經濟受制于宗主國、政局不穩(wěn)、本土文化缺失。21世紀以來,國內外對《模仿者》的研究越來越多,研究的視角大多從后殖民角度解讀主角辛格模仿、流亡、身份構建等問題,或是分析文本中所體現出的文化雜糅等現象。
《模仿者》除了是一部經典的后殖民作品,也是一本包含成長題材的小說。根據莫迪凱·馬爾庫斯的定義:“成長小說展示的是年輕主人公經歷了某種切膚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變了原有的世界觀,或改變了自己的性格,或兩者兼而有之;這種改變使他擺脫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終把他引向一個真實而復雜的成人世界。”然而,與歐洲傳統成長小說不同的是,根據張德明的看法:“加勒比成長文學的作者大都是從前殖民地流亡到西方都市中心的作家。這些作家在殖民地度過他們的童年,在殖民教育體制下長大,學習許多有關西方的語言文化知識,但這種知識與他們的人生體悟毫不相干,無法融入他們的血肉?!蹦伪柧褪沁@樣的作家,在殖民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長大,接受殖民地教育,到帝國中心倫敦求學。同樣,奈保爾筆下的辛格也有著類似的文化身份和成長經歷:在殖民地伊莎貝拉長大,接受完全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的英式殖民教育,擁有含混的文化身份,無根與尋根占據著人生的主要過程。此外,張德明還認為,加勒比成長文學具有明顯的回憶性,他是一種向后的回溯、尋根,與流散族群身份的認同密切相關。這一觀點,也正好對應了辛格的人生經歷。
二、個人成長:認識世界時的混亂
個人成長包括對外部世界的認識過程,身處后殖民時代的孩子們,他們的成長又具有自身的特征。童年時辛格就曾說他在新世界里有著模糊不清的背景。位于加勒比海的島國伊莎貝拉,作為原來三角貿易的黃金地帶和英屬殖民地,是多種民族雜居的地方,也是多種文化交匯的地方,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殖民者遺留下來的殖民宗主國文化。辛格作為印度移民的后裔,在伊莎貝拉度過了他的童年,他接受的是英式教育,學習的是英語語言,使用的是英式教材,老師講述的是英國歷史,灌輸的是英國文化,生活中處處是富含英美元素的東西。這些知識,與他的實際生活大相徑庭,所學所看所悟完全無法融入到他的血肉靈魂之中。在這個種族與文化雜糅的地方,他對于本土概況和民族文化的意識是模糊不清的。正如文中辛格所述:“在我的想象中,我看到我的外祖母在一幅田園牧歌似的場景下放牛,日歷上英國的花園圖案與我們伊莎貝拉村莊的泥濘和芳草重疊在一起”。眾所周知,英國屬于溫帶海洋氣候,其地理自然環(huán)境與伊莎貝拉熱帶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的自然環(huán)境截然不同。然而,辛格所學知識是脫離島國實際的,這直接造成了年幼的辛格認知的含混不清。他第一天去上課帶了一個蘋果給老師,這個記憶使辛格困惑不已。蘋果是溫帶水果,地處熱帶的伊莎貝拉根本不產蘋果,只產柑橘?!八鼫适且粋€橘子;然而我的記憶中它就是一個蘋果。這個說法肯定是錯誤的,但是我能記住的只有這個剪輯過的版本?!鄙钪?,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審美成為一種潮流。他看到塞斯爾的姐姐薩莉看的是美國時尚雜志,感興趣的是電影演員皮特·勞福特的鼻子,并且覺得這個演員的鼻子非常好看,相反,她卻說印度雅利安人的鼻孔像豌豆。這也是年輕人審美被西化的一個側面反映。
在初步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辛格既不能從生活中明確認識自身所處文化環(huán)境,又不能從教育中獲得對本土地理歷史的了解,致使他的童年都在一片混沌中度過。正如辛格內心的獨白一樣:“對我而言,童年只是一段無所作為、混亂狼狽、孤獨寂寞和充斥著羞于啟齒的胡思亂想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他渴望長大,更渴望逃離這個充斥著各種混亂的伊莎貝拉,去一個能識別自己身份的地方,并且打算永遠不再回來。于是,當他終于有機會離開時,他興奮地在心底呼喊:“我很高興我即將離開這里(伊莎貝拉),我再也不會有一些傻傻的恐懼感,我再也不會回來?!币虼耍与x伊莎貝拉,實際上是想逃離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渴望成長的愿望。
三、文化成長:身份困惑
“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他受到新左派、女權主義、后殖民的特別青睞。其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這個詞總愛追問:我(現代人)是誰?從何而來、到何處去?對于殖民/后殖民地的青少年來說,成長的過程更為復雜。“一方面,他或她有著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普遍具有的‘成長煩惱;另一方面,他/她們又具有生活在殖民地或后殖民社會中的青少年特殊的煩惱,這就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煩惱?!毙≌f中的主人公辛格自童年開始,就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辛格的父親是一個貧窮的教師,辛格從來沒見過他父親的家人,他總是很自然地將他們從最糟糕的方面去想。由于貧困,在家里,辛格的父親被出身于富貴之家的妻子以及妻子的娘家看不起。至于辛格,當提及家庭背景時,更愿意提及他母親家庭的一方。有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哪個階層。和塞斯爾相比,辛格的童年沒有什么幸福和快樂可言,無根之感如影隨形。endprint
殖民當局也不失時機的對島國人民借教育之名進行著文化的滲透。課堂上老師說的都是一些與伊莎貝拉歷史無關的東西:比如說英國國王在加冕儀式中,因為王冠太重所以只戴幾秒鐘之類。這似乎在告訴他們英國對伊莎貝拉的至高無上權威。辛格對此想知道更多,以至于做夢都夢到自己被無助地帶到了英國,帶到了倫敦,漂浮在水流湍急的泰晤士河上。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當局對伊莎貝拉的宗主國文化教育是成功的,這樣的教育讓像辛格這樣的孩子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優(yōu)越性,它既高于印度文化,也高于當地的加勒比文化,并使他慢慢地向英國文化靠攏,最好的例子便是辛格私自將他具有印度特征的名字:Ranjit Kripalsingh改為具有英國特征的Ralph Singh。“Ranjit是我私下用的名字,它是按照印度特定的種姓制度的取的。這私下用的名字才是我的真名,但是它不應該用在公共場合?!?/p>
宗主國文化教育的熏陶和印度文化的淡化使辛格的文化身份變得撲朔迷離,這也是他后來遠赴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尋求文化身份的過程中,在西方霸權文化的熏陶下,辛格逃離了伊莎貝拉,奔赴帝國中心倫敦,并且極力對宗主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進行模仿,甚至連房東夏洛克撓頭側耳傾聽的姿勢都要模仿一下。他娶出身低賤的白人女子桑德拉為妻,試圖在跨種族的婚姻關系中找到身份,意圖使自己成為像歐洲白人一樣高貴體面的群體。然而,身處倫敦郊區(qū)厄爾斯考特公寓,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這種處境與巨大的倫敦之間的距離,他說:“我不能,像我們這樣的許許多多流亡者一樣,住在一個郊區(qū)的二戶合建的房子里;我不能假裝自己是屬于某個社區(qū)或扎下根的人?!奔词股硖幇詸辔幕闹行牡貛В蔷幼∮趥惗亟紖^(qū)的辛格,周邊也是一個微型的民族雜居地,對于身份的認同,他還是有種強烈的無力感。和桑德婚姻關系的破裂,也使他的“文化期望”再次落空,辛格自己也承認與桑德拉的婚姻只是他人生中“插曲中的插曲”。他一系列尋求文化身份的努力,終究只是徒勞。
四、民族成長:長路漫漫
在一些加勒比后殖民文學中,常常呈現一種個人成長與民族成長的雙重成長主題。張德明認為:“生活在前殖民地的青少年,其心理成熟、人格形成的過程往往與他或她的祖國擺脫殖民的依附狀態(tài),獲得政治獨立的過程同步進行?!?/p>
正如像辛格成長中遇到的混亂一樣,伊莎貝拉的社會也一樣混亂無序。貧富差距、種族雜居、文化雜糅必然導致各種沖突不斷。以辛格父親為例,他微寒的出身和妻子“伊莎貝拉少數的百萬富翁”的家庭出身差距太大,致使他對岳父家一直有種敵對的態(tài)度,尤其不喜歡紈绔子弟塞斯爾,并發(fā)誓永遠不碰他們家生產的Bella Bella罐子裝的可口可樂,他甚至公然沖進商店打雜可口可樂。他也不喜歡辛格同塞斯爾交換東西。他帶領碼頭工人罷工,帶領他的信徒們制造了其他事端,最后被警察開槍殺死。而這些,不過是伊莎貝拉各種社會事件的縮影,類似的沖突還有很多,社會的不穩(wěn)定顯而易見。
獨立后的伊莎貝拉,像一個剛斷奶的孩子,在成長中一樣遭遇到重重問題和障礙。雖然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但是,伊莎貝拉沒有支撐本國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沒有建立符合自身國情的政治體制、更沒有創(chuàng)建讓國民有心靈歸屬感的本土文化,只是一味地在經濟發(fā)展模式、政府執(zhí)政理念和文化教育內容上對宗主國進行照搬或是模仿,從而使得國家民族的成長舉步維艱。在自我成長過程中,辛格也試圖努力為民族成長盡一份力。學成歸國后的辛格,積極投身政界,組建自己的政黨。他的政黨在大選中獲勝后,辛格及其同僚試圖在伊莎貝拉大展宏圖,實現國富民強。
經濟發(fā)展道路上,他們首先提出發(fā)展本土企業(yè),先后在島上建立了塑料制品廠、罐頭生產廠和黃油加工廠。由于從外國高薪聘請的生產指導專家根本沒有將核心技術相授,導致他們生產出來的塑料碗和塑料梳子質量低,味道難聞,經營慘淡,最后只能宣告項目失敗。在水果罐頭加工這個項目上,辛格的同僚們也沒有調查過在水果資源豐富的島國,有多少人會買水果罐頭。由于對罐頭的市場前景估計錯誤,導致罐頭嚴重滯銷,最后也只能宣告失敗。在前兩個項目上吃了虧的政府,在加工黃油的項目上引入了外國原料,采取了相關的政府保護機制,將進口的黃油裝進進口的罐子,所不同的只是將原來扁平的罐子加工成圓筒形。這樣的項目獲得成功了,但是根本改變不了島國缺乏知識產權和核心生產技術的事實。
政治上,伊莎貝拉政局不穩(wěn),政府領導更換頻繁。政客們今天你排擠我,明天我排擠你。那是一個缺乏秩序的國家,而國民對于缺乏秩序的狀況卻全然不知?!拔覀內狈嗬?,我們卻不知道我們缺乏它,我們錯把權利當成對權利的呼喊;然后虛張聲勢地說我們是失敗者?!痹谛粮窨磥?,伊莎貝拉只是一個過渡的臨時的社會,沒有大學或是市政廳來釋放激烈戰(zhàn)斗的國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他們的唯一選擇就是逃離,逃到更無序的最終的空虛之地:倫敦。辛格短暫的從政經歷,將伊莎貝拉政局動蕩、國際政治地位低下的事實表露無遺。為了實現殖民企業(yè)國有化,辛格帶領代表團飛到倫敦與英國當局進行整治談判,結果被宗主國官員羞辱一通,談判宣告失敗。之后,辛格短暫滯留英國,他想回到伊莎貝拉,但在他內心深處,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再回國的必要,因為那里的一切一定發(fā)生了變化。當他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Roman House的時候,一切果然不出他的預料,他成為談判失敗的罪魁禍首,辛格被當做替罪羊清洗出局,再次流亡英國。談判失敗,不是因為辛格不懂談判技巧,而是將殖民企業(yè)收歸伊莎貝拉國有直接損害了英國當局利益,這根本就沒有什么談判的可能性。政治地位低下、弱小的伊莎貝拉根本沒有資格與強大的英國進行談判。像伊莎貝拉這樣的國家,想要在政治上前進一步,都只會是徒勞。談判失敗,不僅使辛格的成長受挫,也使伊莎貝拉處于更孤立的境地,個人的成長和民族的成長雙雙受挫。
五、結語
流亡倫敦后,辛格在沉痛中思索出自己的出路:“我應該在我有效生命的末期找到真實的自我”。此后,他用筆書寫自己、書寫加勒比、甚至書寫世界,在寫作中尋找慰藉,通過追憶往事,在筆下或是想象中回歸故土,正如賽義德所表明的那樣:“有一種普遍的但完全錯誤的看法,即被流放者被徹底放逐或隔絕了,絕望地離鄉(xiāng)背井?!毙≌f作者奈保爾,“凜然放棄身份求證努力和歸宿感尋求,成為無邊界作家,為全人類寫作?!毕衲伪栆粯?,辛格最終回歸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章末尾辛格不再糾結于自己的身份追尋,不再渴望理想的風景,不再渴望了解這座城市里的上帝,這也不會讓他覺得是失敗的打擊,相反,他欣然接受的當下的狀態(tài):“早期的急躁曾讓路給絕望,絕望讓路給冷漠,冷漠讓路給古怪而中立的接受?!奔热粚で鬅o果,那便欣然接受,這就是最好的歸宿。至于伊莎貝拉,經過受挫后的陣痛,或許終有一天,它的國民們會通過辛格的寫作尋求到自己的身份,它也會隨著國民的民族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成長漸漸擺脫英國殖民所留下的一系列后遺癥,真正取得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獨立,在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辛格的成長歷程在經歷年少時的混亂、青年時的身份困惑與模仿、中年時的重挫,終于在再次流亡英國時痛定思痛,徹底顛覆了以前確立的那一套價值觀,那就是:對于生活在原殖民地的個人而言,試圖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在困惑中追尋身份、在模仿中同化自我,都只是徒勞,其結果只會是更混亂的秩序、更含混的身份、更無力的漂泊感、更嚴重的邊緣化。受殖民霸權文化和其他一些殖民后遺癥的影響,不論是個人,還是整個國家,注定了在成長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勢必會歷經波折,長路漫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