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平
[摘 要]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wù)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梢姡Z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在當今社會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語文的作用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大,充分彰顯著“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師要積極探索和實踐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方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素養(yǎng)
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個人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yīng)該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圍繞興趣做足文章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拐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能夠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教師要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童心。最純凈的心靈在孩子那里,孩子往往會是成人的老師。我們要保持一顆童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用他們的語言與其溝通,感受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覺被認可,被接納,從而更加堅定表達的信心。
2.賞識學生。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得到賞識,天真爛漫的孩子更為如此。課堂上,,我都會用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具體化的語言去表揚學生。語文教學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的回答富有創(chuàng)造性或者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都會加以肯定,從而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產(chǎn)生無窮的動力。
3.學會傾聽。在平時教學中,我經(jīng)常強調(diào)傾聽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傾聽是一種禮貌,是對說話者的尊重。當說話者激情洋溢,樂于表達的時候,全班同學都在洗耳恭聽,并融入其中,這對于說話者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感受。
二、注重語言積累
積累語言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基礎(chǔ),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家張慶先生說過:“學文如聚沙,學語文是‘無序的,就是今天讀一篇,明天讀一篇,今天記住一個字,明天學會一個詞,日久天長,積累多了,這個工具就有了,說話、寫文章,就越來越自如了。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語言呢?我認為可從這三方面下工夫。
1.在背誦中積累。漢語的詞匯豐富,運用靈活,想要得心應(yīng)手地運用語言文字,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從而形成語感。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就要加強誦讀。在日常教學中,通過不斷引導學生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奠定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chǔ)。
2.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的積累,只局限于課堂,是往往不夠的,要鼓勵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積累。例如,我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中,鼓勵學生課外搜集人為破壞生態(tài)平衡帶來嚴重后果的事例以及人類還模仿哪些生物,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并摘抄好句好段,利用班會課演講,也可以課后與同學交流,學生在搜集與交流的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好詞佳句。
3.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教師要教導學生多留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養(yǎng)成隨時記錄生活,寫下感觸的好習慣,積累諺語、歇后語、名言警句、廣告標語,并隨時記錄到生活筆記中去。這樣日積月累,勤寫多練,久而久之,大腦就成了辭海、書庫,心靈也會變得敏銳,感情細膩,說起話來條理清晰,情理適中,寫文章就胸有成竹,詞匯豐富,一氣呵成,感人肺腑。
三、加強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
1.設(shè)置情境,在教學中加強口頭表達訓練。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小學生語言表達訓練的情境,教師要利用課文情境設(shè)計豐富的實踐活動。所設(shè)計的實踐活動要有可行性,讓學生有話可說。如果教師總是問學生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學生是很難給予回答的,并且這樣的問題也是沒有意義的。在實踐活動的設(shè)計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展開想象,鮮明地將背景、情節(jié)、任務(wù)呈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將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比如,在《將心比心》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故事。先讓學生看一遍課文,之后收起課本,讓學生分別扮演的角色,按照情境合理設(shè)計臺詞。雖然文章內(nèi)容很短,但學生對課文事件很熟悉,,因此扮演寬容老人、孩子的學生很興奮,會很有成就感地說:“我做了一件好事!”等臺詞,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課文的重點是人與人之間要將心比心,要多一些寬容與理解。教師可以再設(shè)計這樣一句臺詞:“如果將來我遇到困難了,也有人給予我尊重、關(guān)愛,那世界將是多么美好啊!”設(shè)計這樣的臺詞,能夠突出重點,是一次成功的語言運用實例。
2.發(fā)揮想象,在教學中加強寫的訓練。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須加強寫的訓練。崔巒先生說:“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lián)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jié)合。”在讀中寫,既可用其材,又可取其法。寫起來得心應(yīng)手,有章可循。例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學習漓江水的特點時,引導學生明白,作者除了抓住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外,在句式上還采用了排比、比喻的寫法。當學生理解透了就開始仿寫句子。下面是一位學生抑揚頓挫地朗誦著他自己的作品:“我見過高大的白楊樹,見過挺拔的松樹,卻從沒見過這么古老的銀杏樹。銀杏樹的葉子真黃啊,好像一張張黃色的小手掌;銀杏樹的枝干真粗啊,十幾個人都抱不過來;銀杏樹的樹干真高啊,像一根高大粗壯的柱子?!逼渌麑W生也紛紛舉起了可愛的小手,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各抒己見,激情洋溢,妙趣橫生。這樣一來,同學們在興趣盎然中發(fā)展了語言,提高了寫作水平。
四、提升語言文字應(yīng)用品味
語言的應(yīng)用,不能只關(guān)注它的正確與否,還要通過語言應(yīng)用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才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從中領(lǐng)悟真善美的真諦,認清假惡丑的本質(zhì)。比如,我在教學《中彩那天》時,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交流討論“一個人只要活得誠實,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認識到人最重要的是誠實、講信用,它是人世間最純真、最美好的品質(zhì)。從而受到了正面、積極、美好的熏陶。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加強語言文字應(yīng)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在工作中長期苦心經(jīng)營,更需要教學藝術(shù)和教學品質(zhì),讓這二者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助力,推動學生不斷增強自己的語言文字應(yīng)用能力,不斷在實踐中滲透和深化,最終實現(xiàn)滿腹經(jīng)綸,厚積薄發(fā),信手拈來,出口成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