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俊霞
摘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一直是小學課堂教育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逐漸釋放課堂權限,積極讓學生參與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文章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學習中又是如何促進其自主學習的幾點教學措施。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能力;自主學習;教學措施
中國分類號:G623.2
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也越來越清楚的感覺到培養(yǎng)小學生的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已是迫在眉睫的課堂教學任務。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內心想法、興趣愛好、學生生活給予合理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那么其自主學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何通過探究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呢?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與同行走訪調查得知,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就是最有效的教學措施: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探究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進行學習。小學語文是學習母語的重要時期,基于小學語文教材符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小學教師一定要積極營造合適的情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只有巧妙地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學生在愉快的情景課堂下快樂的學習。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由于事先讓學生們去網(wǎng)絡上了解霧的形成與本文的寫作地點——廬山,筆者在授課前制作了關于霧的資料(文字、圖片、音頻、視頻),這些豐富多彩的霧的美景資料不僅是學習本課的豐富材料,更是學生長見識的科普知識。在新課開始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一些廬山的美景圖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就連上課愛搗亂的同學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在此基礎上,揭示本文課題,師生一起享受了愉快的“廬山的云霧”的盛宴。
基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小學語文中的語言、閱讀、作文等方面的學習會影響中學語文學習的習慣。小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怎樣與教師的親和力有很大的關系。教師首先要與學生拉近距離,讓小學生體會到老師是其大哥哥或大姐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地展現(xiàn)自我,讓他們的思維進入到課文情景中去。第二,要讓學生親和教材,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讓學生運用不同的讀法,了解教材,感知教材,形成一種要進一步探究課文的欲望。第三,要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課文情景,生動再現(xiàn)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景中,與教材表達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如在多媒體課件中設計背景、烘托氛圍、讓學生當演員、分角色表演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熱情。
二、設疑激趣,培養(yǎng)探究能力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痹谛W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激發(fā)興趣?!皩W起于思,源于疑”。小學生們由于愛表現(xiàn)的心理,他們?yōu)榱四茉趯W生面前表現(xiàn)出其優(yōu)秀的一面。教師通??梢詮恼Z言修辭、文章主題、段落結構、作者思想等角度去設置一些疑問。教師只要稍微一些點撥,他們會想方設法的去思考、動手、動口。學生在歷經(jīng)自己的思考、動手、動口之后,教師經(jīng)過一段時間(一學期或者一學年)的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起來了。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我和祖父的園子》課文時,一個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寫在園子里快樂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深層原因呢?”這對教師來說是十分簡單的問題,但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卻十分難得可貴,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把答案交給學生,而要啟發(fā)引導。教師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到有昆蟲、農(nóng)作物、勞動的場景,由物及人,由物質的園子到精神的園子,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祖父的懷念,進而學習這種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并非與生俱來,小學語文課堂就是多倡導教師對學生設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動手、動口。經(jīng)過幾年的小學語文學習,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三、學以致用,強化探究效果
小學語文學習最后終究是落到平時的用處,例如學生學習了請假條、通知知識,其最后的目標就是學生能自己熟練的寫一張請假條、一則通知。教師可以針對情況,讓學生自己找機會寫一寫請假條、寫一則通知,比如學生有時生病需要請假,就建議學生自己寫一張請假條。還有班級要召開什么班會,可以讓學生寫一寫關于開班會的通知。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最終目的要學以致用,強化探究效果。教師需要明確學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例如小組合作與競爭、工具書使用、詢問他人等形式。
四、走出課堂,拓寬探究視野
語文一門活的學科,語言文字來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此,教師還要讓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語文社會實踐活動,以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比如,倡導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勤動手,多積累,將大量信息和優(yōu)美的詞句摘錄下來,形成語言材料庫,既可提高閱讀能力,又能為寫作服務。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每到開學之初,我便要求學生準備“三本”,即日記本、摘抄本、心得本。記錄一些有意義的事,摘抄一篇佳詞佳句,寫一篇讀好書心得,并用彩色筆注明為什么喜歡。為避免流于形式,規(guī)定在組里一周一小結、一月一評比。這樣在交流的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師倡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比如“尋找我們周邊的語文錯字社會實踐”,以一種宣傳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使命感讓學生上街頭、入社區(qū)、進工廠等,他們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收獲遠不止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只有通過這些舉措,教師才能讓學生們愛上語文,愛上語言文字,愛上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
五、反思與小結
小學語文學習關系到學生今后的語言基礎、語言理解能力。根據(jù)調查表明一些成人認字、書寫、文字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多半是以小學語文沒有打好基礎有關系?;谡Z文能力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結構形式,很多語文基礎知識(修辭知識、文章段落、文體知識等)在小學學過,在中學也會學到。對語文基礎能力較好的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例如,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中學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反之會阻礙中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文章僅用只言片語作簡單敘述,更多的教學措施期待一線教師不斷探究。
參考文獻:
[1]李慶德.強化自主學習 促進能力培養(yǎng)——不同教學情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學對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8(24).
[2]任會芳.激發(fā)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J].科技信息,2009,11(33).
[3]王青.培養(yǎng)探究能力促進自主學習[J].讀寫算:教研版,2013,4(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