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困境與重建

      2017-09-28 21:19:07姜勇劉靜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姜勇+劉靜

      摘 要:近百年來,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中國教育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不夠。面對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困境,基于文化存在論教育學的思考,中國的教育學必須重建其文化精神、文化價值、文化倫理與文化意識。首先,教育目標理應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大德敦行”這一終極目的。教育之終極目標在此,文化精神重建的核心亦在此。其次,教育內(nèi)容必須重建傳統(tǒng)文化的“良知之學”,必須關注傳統(tǒng)文化所心心念念的“良知之知”,回到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良知之情”,并切實轉(zhuǎn)化為“良知之行”。再次,教育方法應當轉(zhuǎn)向傳統(tǒng)文化的“以善至善”,做到方法善與本質(zhì)善的統(tǒng)一。最后,教育實施要重建傳統(tǒng)文化的“虛壹而靜”,中國的教育改革呼喚意識覺醒的教育者,呼喚靜待花開的教育者。

      關鍵詞:中國教育學;傳統(tǒng)文化;文化存在論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7)04-0042-07

      一、中國教育學“西學東漸”中的文化困境

      中國教育學很長時期里未構(gòu)筑起自己的“家園”,長期地保留著“舶來品”這一從降生之日就帶有的“胎記” [1 ]。近百年來,中國教育學一直在向西方學習,尋覓現(xiàn)代化的革新之路。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中國的教育學界始終堅持對自己的教育傳統(tǒng)做出反思與批判,甚至認為自己的教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視野不合時宜,覺得自己的教育傳統(tǒng)是不科學的,不具有現(xiàn)代性。“不幸的是,在20世紀,傳統(tǒng)得到了相當負面的意義,通常被認為是和所有現(xiàn)代價值,諸如理性、進步、自由,尤其是和革命相對立的?!鷮嵶C主義,尤其是它的極端形式——唯科學主義,都與傳統(tǒng)為敵?!谠缙?,去掉傳統(tǒng)糟粕幾乎被當作現(xiàn)代化的一個先決條件。然而,當現(xiàn)代化過程的經(jīng)驗研究逐漸成熟后,傳統(tǒng)的真正價值才被緩慢但堅定地再發(fā)現(xiàn)?!?[2 ]

      近年來中國的教育學研究,類似不夠重視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已然出現(xiàn):教育理論與本土的教育實踐愈發(fā)疏遠,原本具有很強實踐品性的教育學失去了立身之所,成為空洞的學究之道。失去了“文化之根”的教育學是虛幻的、浮夸的,是沒有精神靈魂的?!皼]有什么普遍的人類,只有特殊型式的人類;沒有什么普遍價值與永恒的原則,只有區(qū)域性民族性的價值和偶發(fā)的原則,沒有什么‘一般文化,而只有‘我們的文化。在這里,現(xiàn)代化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否定傳統(tǒng)文化,弘揚‘時代精神不一定意味著要拒斥‘民族精神?!?[3 ]

      在對中國教育學傳統(tǒng)進行批評的同時,我們理應看到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教育之本,一個民族的教育之魂。“如果中國不再堅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而接受西化,其結(jié)果便是有變成次等歐洲公民的危險?!M管西方文化在中國發(fā)展了相當數(shù)量相當活躍的代理人,他們長年累月地鼓吹頌揚,但古老的歐洲無論如何也不準備把中國作為平等的一員接受進西方的文化實體中。” [4 ]忽視或者輕視傳統(tǒng)文化,中國教育學將淪落至既無法到達遠方,也回不到故鄉(xiāng)的虛無境地。

      回顧西方教育學學科的確立,無不受其本土文化及相關學科,如哲學、心理學、宗教等的深刻影響??梢哉f,西方的文化生態(tài)孕育了西方特色的教育學理論與實踐。與西方近現(xiàn)代教育學注重知識與工具理性不同,中國歷來的傳統(tǒng)是重視教育的精神世界與個體的精神家園?!?0世紀中國教育的最大失誤莫過于使我們幾代人已經(jīng)離開了傳統(tǒng)精神家園,失去了東方人生智慧和德性的陶冶。文字、語言的教育完全糟蹋了漢語之美,弄成了非驢非馬的文字,這從我們今天中小學語文教學和莫明其妙的考題上都可以看出來。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已不能讀通古典,連起碼的字都不認得。至于在精神資源和道德文明上,我們并吸納西方之真善美以改善國民的精神人格,同時又大大失卻了古已有之的真善美價值?!?[5 ]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與西方有本質(zhì)的差異,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要建立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就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在借鑒西方理論的同時,向自己的文化尋根。

      在此,我們可以借鑒文化存在論教育學的基本思想與主張來重新思考中國教育學的未來走向。文化存在論教育學(Cultural Existentialism Pedagogy)是一種融合了存在論哲學、文化教育學(也稱精神教育學)、教育人類學、現(xiàn)象學、批判教育學、女性主義教育學等各種學派的思想與學說。

      文化存在論教育學借鑒了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列昂節(jié)夫的“活動理論”以及后來的發(fā)揚者英格斯特羅姆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Culture-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簡稱CHAT)。該理論認為,應當以“活動”(包括主體、對象、行動、操作)而不僅僅是意識或行為作為分析單位,“活動”中包含的工具、符號、程序、方式、規(guī)則是促進“活動”達成的重要因素,強調(diào)“文化”和“歷史”對“活動”的影響。

      如圖1所示,最能體現(xiàn)中華民族特色的教育是“德性教育” [6 ]。中國教育學應當是具有信仰之情的,應當是立德樹人的教育,在文化精神上應重建“大德敦行”的教育目標;中國教育學應當是具有文化之品的,應當是人文陶冶的教育,在文化價值上重建“良知之學”的教育內(nèi)容;中國教育學應當是具有仁愛之心的,應當是由仁義行的教育,在文化倫理上重建“以善至善”的教育方法;中國教育學應當是具有自由之性的,應當是靜待花開的教育,在文化意識上重建“虛壹而靜”的教育實施。

      中國有著悠久的教育傳統(tǒng),這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的一筆寶貴財富。在對中國的教育學傳統(tǒng)進行批判和反省的同時,我們也應重視其在歷史傳承中形成的優(yōu)勢與特色?!拔覈褡宀豢赡缰瘢阋允刮釃幕瘞讖U幾興,終不失墜者,仍為昔圣昔賢道德學說之精粹也。” [7 ]我們的教育學現(xiàn)代化之夢,是將我們的教育學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的,而非克隆西方的教育學體系。中國特色蘊含在五千年來立于天地之間的偉大文化之中,這是我們的教育改革之本。教育學有共同之原理,亦有本國之國粹 [8 ]。在向西方、向世界各國學習的同時,我們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傳統(tǒng),才能建設起真正屬于中國的現(xiàn)代教育,才能擺脫中國教育學在西方教育學話語體系中“多我們不為多,少我們不為少” [9 ]的尷尬境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不是去和任何人“接軌”,而是要創(chuàng)造和建設我們自己的,傳承中國表達、中國實踐、中國經(jīng)驗、中國文化 [8 ]的教育學現(xiàn)代化的軌道。endprint

      二、中國教育學的文化精神重建:教育目標之“大德敦行”

      借鑒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經(jīng)驗來建構(gòu)當代中國教育學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現(xiàn)象與趨勢。我們對2000年以來發(fā)表在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期刊的教育學文獻進行了知識計量學的分析。從知識計量學的思路出發(fā),我們選取CiteSpace知識圖譜工具,對教育學CSSCI來源期刊上刊發(fā)的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

      表1呈現(xiàn)了我們對2000年以來教育學CSSCI來源期刊刊發(fā)論文的學科類別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展示了當前教育學跨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表明當前教育和教育學研究與心理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聯(lián)系緊密。這表面上看起來是教育學的跨學科研究欣欣向榮,而實際上,當前教育學的跨學科研究,多是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方法論來思考教育學,而利用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方法論來指引其他學科發(fā)展的,幾乎沒有。如此而言,當今教育學在跨學科研究中的地位很低,依附于其他學科的發(fā)展!由此,關于教育學屬于人文學科還是自然學科還是社會學科的爭辯從未消停?!昂荛L時間以來,教育學對人的理解仰賴于以哲學、心理學為核心的人學理論,這些相關學科對人的理解被直接作為教育學理解人的理論前提?!?[10 ]當前教育學研究習慣于跨入其他學科視野,而常常忘記回歸自身,成了“別的學科的領地” [11 ]。教育學應當走向“自覺”,教育學應當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應當首先從自身立場出發(fā)來思考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目標,進而指導教育及教育學研究的方法、內(nèi)容與實施。長期仰賴其他學科進行思考、研究、實踐和發(fā)展的教育學,是沒有筋骨的教育學,是精神渙散的教育學。

      為強健其筋骨,中國的教育學必須重建其文化精神。為此,教育目標理應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大德敦行”這一終極目的?!蹲髠鳌酚醒裕疤嫌辛⒌隆?,教育之終極目標在此,文化精神重建的核心亦在此?!按蟮露匦小斌w現(xiàn)了教育的最重要目標在于德行。“德”字的本義由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卷十解說“■”字時所道出:“■,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也?!彼^“內(nèi)得于己也”,即謂端正心性,反省自我。這正符合“德”字從直的造文初衷。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人的德性化成。為人師者首當有德,一個人欲學知識也首先要有德性??梢哉f,德性是教與學的必備要素。無德性之人斷然要失去教學、學習資格的。所謂“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叭挥兄R而無道德,則無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會之安寧,未得為完全之人物也。夫人之生也,為動作也,非為知識也。古今中外之哲人無不以道德為重于知識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無不以道德為中心點。蓋人人至高之要求,在于福祉,而道德與福祉實有不可離之關系?!?[12 ]可見,教育之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德性,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歷久彌新的中華美德。中國教育學的文化精神重建勢在必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洞髮W》也開宗明義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币磺械闹R都是圍繞著德性而展開的??梢哉f,德性既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立世之起點,又是修養(yǎng)、學習之終點。無論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還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抑或是學校培養(yǎng)目標,都繞不開德性,都必須首先強調(diào)德之美。

      同時,德與行又是密不可分的。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德行”的語詞。如《詩經(jīng)·周頌·敬之》說:“我顯德行?!庇秩纭对娊?jīng)·大雅·抑》說:“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睆娬{(diào)“德”與“行”的統(tǒng)一,要求內(nèi)心修養(yǎng)與行為實踐的一致性?!暗滦小币辉~的出現(xiàn),是西周中期提倡“明心哲德”和“用德”的進一步發(fā)展?!罢撈涞?,省其行,無不順道。……庸(用)其德,嘉其力?!髌涞拢蛊涔?。” [13 ]語出于《中庸》的“尊德性而道問學”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德性”的最早論述,“尊德性”與“道問學”二者原本是密不可分的。前者體現(xiàn)的是通過踐行而成的德性倫理,后者意味著理性反省的理智德性。自1175年朱熹和陸九淵的鵝湖之會之后,便逐漸形成朱子重“道問學”、陸氏重“尊德性”的學派。元代學者吳澄對二者之間的爭論作了新的理解,并突出了踐行的重要?!爸熳拥绬枌W功夫多,陸子靜卻以尊德性為主。問學不本于德性,則其弊偏于言語訓釋之末,果如陸子靜所言矣。今學者當以尊德性為本,庶幾得之?!?[14 ]這充分說明了理智德性的重要性只有在切實地踐行倫理德性之上才能體現(xiàn)。所以,對教育而言,德不應只是一句口號,只是教育者心中虛空的念想,而應真正貫徹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貫徹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春風化雨、立德樹人,無不體現(xiàn)著教師用實際行動對學生進行德性的熏陶、德行的傳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再次重申了大德敦行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師是否擁有“家國情懷”,并能將心底油然而生的“家國情懷”滲透、浸潤、濡化在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的關鍵。中國之教育,當培養(yǎng)其性為中華民族德性、其行為中華民族德行的現(xiàn)代中國人。

      三、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價值重建:教育內(nèi)容之“良知之學”

      近代以來,教育內(nèi)容中逐漸以西學為主,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日漸薄弱。中國教育學內(nèi)有被其他學科包圍之險,外有被西方教育學殖民之危。當下,中國的教育一味看齊甚至復制美國的高瞻課程、德國的華德福教育、意大利的瑞吉歐教育等,卻尚未扎根本土五千年文化,生成一種中國特色的教育,過多“引進來”卻難以“走出去”。要重建中國教育學的文化精神,在教育內(nèi)容上就離不開文化價值的重建。

      首先,教育內(nèi)容必須關注傳統(tǒng)文化所心心念念的“良知之知”。良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教育內(nèi)容。無論是蒙學的“三百千”,還是四書五經(jīng),均顯現(xiàn)出對良知之學的關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重視教育內(nèi)容中的道德培養(yǎng),《四書》《五經(jīng)》中俯拾皆是。如《論語》講到“仁、義、禮、智、信”,《孟子》提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大學》言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為本”,《中庸》論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上述皆可洞見傳統(tǒng)文化對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視,甚至認為教育之最重要的目的即為道德良知?!盀榱耸谷说钠焚|(zhì)不斷改進,精神世界逐步提升,古典教育同時擁抱似相反而實相成的兩大原則:一方面盡量擴大知識的范圍,另一方面則力求打通知識世界的千門萬戶,取得一種‘統(tǒng)之有宗,會之有元的整體理解。唯有如此,人與學、知與行合一的理想才有真正實現(xiàn)的可能?!?[15 ]可見,在教育內(nèi)容上注重良知之學的理性認識,這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坝兄^良知落空,必須聞見以助發(fā)之,良知必用天理,則非空知,此沿襲之說也。有謂良知主于虛寂,而以明覺為緣境,是自窒其用也。有謂良知主于明覺,而以虛寂為沉空,是自汨其體也?!?[16 ]教育應當以豐富的生活實踐、廣袤的自然世界以及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為內(nèi)容,既擴展見聞之深、之廣,更砥礪學生和教師的良知。品德教育應當與其他教育相結(jié)合,應貫徹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有德之教師,率有德之教育,養(yǎng)有德之學生。教育應當培養(yǎng)真正具有“良知之知”的人:能擁有識見與洞見,能清晰地了解如何行為處事,“能創(chuàng)造最優(yōu)美的藝術品的人之謂有風韻有意境;能行最卓絕的善的人之謂有志愿有魄力?,F(xiàn)在識見也、意境風韻也、志愿魄力也均存于人之胸襟,胸襟之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氣象” [17 ]。endprint

      其次,教育內(nèi)容必須回到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良知之情”。良知之情是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這種情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體現(xiàn)真情的,投入實情的。教育內(nèi)容絕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技能的訓練,更應有情感的潤澤。當然,這種情感離不開內(nèi)在的理性良知,是良知導引下的真情流露。“若只是溫清之節(jié)、奉養(yǎng)之宜,可一日二日講之而盡,用得甚么學問思辨?唯于溫情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奉養(yǎng)時,也只要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此則非有學問思辨之功,將不免于毫厘千里之謬?!?[18 ]感性與理性不是對立的,教育的感性與理性是相輔相成的。為使學生成就“良知之情”,就必須要使其在理性良知下著力下苦功。誦讀經(jīng)典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傳統(tǒng)學說中有很多內(nèi)容是與良知有關的?!叭羰骨嗄昴茏x一部《論語》,讀一部《莊子》,讀一部《史記》,讀一部《陶淵明詩》,彼之所得,有助于其情感之陶冶,意志之鍛煉,趣味之提高,胸襟之開廣,以至傳統(tǒng)文化之認識,與自己人格之養(yǎng)成,種種效益,與上一堂化學聽一課礦物所得其殊不同。然不得謂其于教育意義上無裨補。” [19 ]

      最后,教育內(nèi)容必須切實轉(zhuǎn)化為“良知之行”。良知不僅體現(xiàn)在“知” “情”,而且還落實在“行”中,切實踐履正是良知的最終實現(xiàn)。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提出了“良知坎陷說”。他認為道德境界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要關懷生命,關注人世間,所以要有坎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領悟道德教育的精髓?!白晕铱蚕菔且环N自覺地陷落下來,亦即是自我否定,諸義的已蘊含在內(nèi)并往外透射而轉(zhuǎn)出。而作為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質(zhì)同層的平面移動,而是一無執(zhí)的良知轉(zhuǎn)折為有執(zhí)的識心的曲通過程。” [20 ]正如孔子就主張,仁德的養(yǎng)成不在理性的知識,而是從小處入手,一日生活中皆是修德的過程??鬃拥慕逃▌t,不僅是實踐的,而且是由近及遠,自卑而高。先教弟子以日常起居、飲食、灑掃、應對等,漸進而教之修心。這就是“良知坎陷說”的含義,即德性良知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空談虛論的,不是附庸風雅、坐而論道的,而是要“下沉”的,“沉”到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不應“高高掛起”,不能止步于課堂,而要落實在師生交往中。教師與學生的任一言皆是實踐道德之語,任一行皆是實踐道德之舉;教師與學生無一時不在道德行動之刻,無一處不在道德行動之地。唯其“下沉”“坎陷”在真實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尤其融入到日常師生關系的互動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切實有效的作用。

      正如《易傳》中所說的:“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良知良能至簡至易,然而它未始不知有險阻。不知有險阻而欲克服之,它必須轉(zhuǎn)為知性?!边@說明,無論須經(jīng)過多少險難,或雖處危難,人也不可喪失其剛健德性。如此,則行程必暢通,“行有功”。此“行有功”,指人世間的一切功,當然包括成就知識。唯其仍是在克服重重險難中成就的,故“險之時用大矣哉”!所以,教育在“良知坎陷說”中就意味著一種重要的實踐轉(zhuǎn)向。素質(zhì)教育改革雖有經(jīng)年,當前教育重知識的詬病卻難以根除,各門課程都難免淪為條條框框知識點的附庸,失卻德育之大義,中國德育何嘗不是困難重重?!為此,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價值重建迫在眉睫,中國教育內(nèi)容之轉(zhuǎn)向勢在必行。

      四、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倫理重建:教育方法之“以善至善”

      重建中國教育學,還必須注重文化倫理的重建,即在教育方法上轉(zhuǎn)向“以善至善”。以“善”為核心的道德教育表明,德性教育不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應是“善”的。傳統(tǒng)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師習以為常以“非善”的方式來達成“善”的目的。“至是,論者竟以不問教師優(yōu)劣,但同用一書籍,同一方法,即可同獲成效。如貝斯達祿奇,謂良善之教法,惟一而已,簡易其教法,則凡為母者皆可以教其子云云,即此義也。要之,輕視教師之人格技能,與生徒之個性,而循嚴密之方法而進,則不問養(yǎng)成何等生徒,皆可如愿以償。此合理主義之教育家所均謂然也?!?[12 ]唯一的方法、非善的方法、忽視學生與教師的方法,都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善的人格追求基于人的內(nèi)在德性或潛能,而完成于個體的生活實踐,包括個人的德性修養(yǎng)。過一種承擔責任的道德生活以及富有詩意的藝術化生活,是德性的實現(xiàn)。我們在教育上常常會犯這樣的錯誤:重注入,輕啟發(fā);重知識傳授,輕實踐轉(zhuǎn)化;重機械重復,輕方法指導;重管束,輕放手;重言教,輕身教。這無疑會埋沒教育的本質(zhì)善,阻礙學生乃至教師德性的養(yǎng)成?!敖逃频膶崿F(xiàn)過程,是具有合理性的教育道德規(guī)范體系為廣大教育者自覺信守的過程?!捎诤鲆暳私逃咦袷剡@種道德規(guī)范的良好德性的培育,這將使得社會即便制定了合理化的教育道德規(guī)范,也會因為缺少現(xiàn)實的轉(zhuǎn)化力量,而成為一種僅僅見諸于字面和口頭的東西。” [21 ]長此以往,教者與學者都會感到自己與本質(zhì)善的疏離,本應是人之平常的善卻成為求之不得的美德。

      真善的道德教育不僅需要理性與規(guī)范,更需要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以其善良之心激發(fā)學生的心靈。德性就其存在而言,是經(jīng)驗的;就其形式而言,是理性的;但就其內(nèi)容而言,則是情感的。正因為如此,道德教育應是先驗與經(jīng)驗的統(tǒng)一,本質(zhì)與存在的統(tǒng)一,理性與情感的統(tǒng)一,潛在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而不是在二元對立中選擇或強調(diào)任何一個方面?!暗滦圆皇强陀^化的知識系統(tǒng),也不是純粹經(jīng)驗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覺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實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了歷史的目的性,而且體現(xiàn)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倫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則是境界,即一種尋求至善的境界?!?[22 ]因此,以善至善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無時無處不彰顯其文化修養(yǎng)與人文倫理。以其昭昭,示人昭昭,如此才發(fā)揮了以善的言行感化學生的內(nèi)心,并使其亦產(chǎn)生善的意念與德的言行?!肮胖髅鞯掠谔煜拢皇鞘固煜轮?,各誠意正心以修身,各親親長以齊家之謂也;是將此靈性發(fā)揮昭揭于天下,欲使物物皆在我光明普照之中,無些子昏昧間隔,即仁覆天下之謂也。是舉全體一句道盡!” [23 ]

      在強調(diào)知識本位的教育中,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比如講授、背誦、題海戰(zhàn)術,而往往忽視了為人師者善的心靈對學生心靈之善的影響,忽視了文化倫理的建設。生生關系過度強化了競爭意味。教師是教練,學校是訓練場。在被考試、排名充斥的學校,教育的文化倫理無立足之地。三好學生只憑分數(shù)高,好教師只看其對考試能力的指導,教育者與學習者的心靈都被考試與分數(shù)蒙蔽。其實,回顧自己的受教育經(jīng)歷,打動我們的、影響著我們內(nèi)在心靈的,并不是作文高分技巧,或方程解析式,而往往是某位老師一個充滿期望的眼神,某位同學一個關懷的微笑,全班合力去敬老院送溫暖的一次經(jīng)歷……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學生與社會的關系,這才是教育應當努力去營建的。人是在和諧的關系中收獲溫暖與成長的。作為擁有仁愛之心的教師,應當首先以己之善,由仁義行,營造一個善的班級環(huán)境,進而影響每個學生善的心靈、善的性情、善的言行。擁有善的班級,才有善的學校,才有善的教育,才有善的社會,中華民族才有善的未來。endprint

      五、中國教育學的文化意識重建:教育實施之“虛壹而靜”

      最后,中國教育學的未來需要進行文化意識的重建,在教育實施中應做到“虛壹而靜”。莊子在其《天道》中說道:“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保ā肚f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無為而治是中國傳統(tǒng)道家哲學的核心思想,虛壹而靜是道家所認為的認識論的途徑,也是達到道德目標的途徑?!盾髯印そ獗巍酚醒裕骸靶暮我灾??曰:‘虛壹而靜?!薄疤摗笔侵柑撔模瑪R置已有的觀念;“壹”指無二心?!靶纳兄挟?,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薄办o”則指內(nèi)心寧靜,不為雜物煩擾。“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弊龅教撔?、專心、靜心,方能達到全面透徹而無遮蔽的境界,也是道德的至高境界。教育也是如此,面對個性迥異的學生和不斷更新的世界,教育應當擱置自己的已有的關于學生、關于教育、關于世界的觀念,不自以為是地以“過來人”的霸權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在教育的旅程中,靜待學生收獲自我體悟與成長。

      當今的教育越來越復雜,教育的復雜性并不僅僅包含其組成單元的數(shù)量和相互作用的數(shù)量,如教育的組成部分、影響因素、類型層次,等等,更包含著不確定性、非決定性、隨機等現(xiàn)象。當前的教育和教育學研究,集中在對教育第一種復雜性的探究與揭示,卻忽視了對教育不確定性、非決定性、隨機現(xiàn)象的重視。教育的規(guī)律性、理性被過度放大,而教育的隨機性、非理性則被湮沒。反映在教育學研究上,教育學的研究范式越來越趨向于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如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實證研究等方式,力圖證明教育之有章可循,卻越來越忽視教育最為核心的人文科學屬性,忽視教育的不可測性。事物(或意義)就像是一個洋蔥(與二元論的核桃模式不同),其本質(zhì)與現(xiàn)象實為一體。如果對其進行分解,一瓣一瓣地剝到最后便是什么也不存在了 [24 ]。教育本質(zhì)與教育現(xiàn)象往往共為一體,過度對教育進行有為的“解蔽”,其實是在剝離教育的本質(zhì)與現(xiàn)象,最后不僅挖掘不到教育的本質(zhì),還忽視了教育現(xiàn)象本身。就學生成長的本質(zhì)來說,學生的成長不是知識的簡單累加,而是在教育中每一個境遇中的體驗、感受與思考的不斷深化。在人工智能技術愈發(fā)先進的今天和未來,人們愈發(fā)認識到,知識量的把握并非人之所以為人的優(yōu)勢所在——充沛的情感、理智的思考才是。所以,今天的教育,未來的教育,急需進行文化意識的重建。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受邀在以頂尖的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享譽世界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yè)典禮上演講稱:“我不擔心人工智能能夠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沒有價值觀,沒有憐憫心,全然不顧后果——而這些也正是我需要你們?nèi)ズ葱l(wèi)的東西?!蔽覀兊慕逃荒苤慌囵B(yǎng)能夠制造出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人的學生,更要給予每個人捍衛(wèi)人類的憐憫心與民族價值觀的意識與力量。

      為了進行文化意識的重建,我們需要“靜待花開”的教師和教育學。當前的教育學,是有些功利的教育學;當前的教師,是有點揠苗助長的教師。教育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種手段。我們過多強調(diào)教育的升學作用,教育的“知識改變命運”,卻逐漸忘記教育本身也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教師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組成。學生的努力、拼搏,不僅是為了美好的未來,其在當下就有意義。正如杜威所言,教育本身就是目的,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當今的教師,需要靜下心來,拋開一切用分數(shù)衡量學生的先見,解放學生的空間與時間,靜待學生的心靈成長與人格蛻變,發(fā)現(xiàn)每一名學生的閃光點,激發(fā)每一顆星星之火的心靈力量。

      西方哲學是外發(fā)的,強調(diào)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與求證;而中國哲學是內(nèi)省的,強調(diào)自我的反省與思考,“吾日三省吾身”。中國教育學文化意識的重建,需要具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的教師,具“自由之性”的教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寫道:現(xiàn)在教師的職責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鼓舞。當代的教育和教師,更應具備文化傳承、民族發(fā)展責任擔當?shù)氖姑?,更應喚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識?!皡f(xié)和謬誤”是博弈論的經(jīng)典案例之一,是指局內(nèi)人參與某件事情,在投入了一定成本、進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發(fā)現(xiàn)不宜繼續(xù)下去,根據(jù)理性比較沉沒成本、機會成本與未來收益后,選擇將錯就錯,一錯到底而欲罷不能。當前教師的教育領導力與自由之性,正陷入了“協(xié)和謬誤”。由于傳統(tǒng)“照本宣科”的慣性太大,教師所教課程更多依賴課程大綱、考試大綱。即便明白“教無定法”,卻擔心成為改革中的首當其沖者,于是選擇“中庸”,跟風隨大流,以不變應萬變??磥?,只有用批判精神裝備自己,喚醒自我反思的力量,教師才能從“課程的中介”與“技術工人”的形象里抽身,對課程進行個人理解與解釋,重新賦予課程意義,在不斷反思中實現(xiàn)自我專業(yè)的成長。這樣的教育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意識喚醒的教育,才能教出同樣具有自主意識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葉 瀾.中國教育學發(fā)展世紀問題的審視[J].教書育人,2005(16):18-21.

      [2]余英時.歷史女神的新文化動向與亞洲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J].九州島學刊,1992(2):5-18.

      [3]郭齊勇.文化學概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300.

      [4]辜鴻銘.辜鴻銘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1.

      [5]郭齊勇.儒學與儒學史新論[M].臺北:學生書局,2002:382.

      [6]張 華.教育重建論[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27.

      [7]胡宗剛.不該遺忘的胡先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159.

      [8]馮建軍.構(gòu)建教育學的中國話語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4-6.

      [9]楊國樞,文崇一.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M].臺北: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社,1982:87.

      [10]李政濤.生命自覺與教育學自覺[J].教育研究,2010(4):5-11.

      [11]柳海民,王 晉.20世紀中國教育學發(fā)展之鏡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1):1-5.

      [12]姚淦銘,王 燕.王國維文集(下部)[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33,57.

      [13]孫稚雛.古文字研究(第一輯)[M].北京:中華書局,1979:259.

      [14]余英時.余英時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2.

      [15]余英時.中國文化史通釋[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166.

      [16]李明輝.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193.

      [17]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卷一八·哲學論集[M].臺北:學生書局,1991:118.

      [18]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M].臺北:學生書局,1983:34.

      [19]錢 穆.文化與教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9.

      [20]江日新.牟宗三哲學與唐君毅哲學論[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16-117.

      [21]劉云林.教育善的實現(xiàn):基于教育道德向度和層次的視角[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4):13-16.

      [22]蒙培元.儒家的德性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J].齊魯學刊,2001(4):49-54.

      [23]王龍溪.王龍溪全集(卷四)(留都會紀)[M].臺北:華文書局,1970:305-306.

      [24]陳向明.質(zhì)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1-22.endprint

      猜你喜歡
      傳統(tǒng)文化
      蹣跚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運用傳統(tǒng)文化開展企業(y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yǎng)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xiàn)途徑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開發(fā)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chuàng)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利辛县| 彭水| 池州市| 梅州市| 罗江县| 静乐县| 商丘市| 拉萨市| 封丘县| 万州区| 南丰县| 满城县| 宁陵县| 长垣县| 左贡县| 靖安县| 泸溪县| 滁州市| 日土县| 宝坻区| 大石桥市| 盐边县| 土默特左旗| 黔江区| 云梦县| 新闻| 彩票| 桓台县| 宁海县| 腾冲县| 大竹县| 丰宁| 正蓝旗| 宜都市| 长宁县| 麻城市| 三台县| 长丰县| 天祝| 阿巴嘎旗|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