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琴
摘要:本文從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參照點理論和圖式理論兩個方面研究了語篇連貫,并以《荷塘月色》中的語段分析為例闡釋了語篇連貫的重要性。語篇連貫分析的新思路還需要我們的不斷探索。
關鍵詞:認知參照點;語篇連貫;圖式理論
中圖分類號:I106
一.引言
本文基于對認知參照點(以下簡稱CRP)、圖式理論和語篇連貫等方面的相關文獻的研讀基礎上,從認知角度的認知參照點的不同選取為研究出發(fā)點,借用三種模型來分析語篇連貫,以期進一步拓寬對語篇連貫的認知研究,并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選段為例運用三種模型來分析這一詩歌語篇及其連貫性。
二.認知參照點(CRP)、圖式理論與語篇連貫
2.1 CRP主要觀點
1987年,Langacker將Rosch提出的“認知參照點”系統(tǒng)運用于研究語言構式,提出了語言研究的認知參照點理論。即作為認知主體的人,在認知社會現(xiàn)實的時候,在特定的認知轄域內(nèi),會選取一個特定的概念作為認知目標事體的認知參照點,這樣就會從概念化主體到認知參照點,再到目標事體形成一條心智路徑。
2.2 圖式理論
圖式是人與客觀世界的互動中,通過感知體驗形成并儲存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隨時被激活、調(diào)用的認知表征結(jié)構。圖式是由體驗得來,存儲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隨時被激活和調(diào)用的心智表征。在這些心智表征中,最突顯和最重要的便是認知參照點。
2.3 語篇連貫
2.3.1 語篇連貫的涵義和條件
語篇連貫是指構成語篇的諸種要素在表達意義過程中的連續(xù)性和作為結(jié)果的整體性。連貫是語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存在于語篇的底層。語篇連貫的條件可以歸納為“內(nèi)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兩類。其外部條件包括“文化語境”、“情景語境”、“認知圖式”、“心理思維”等語境因素,主要從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的制約、交際者的認知模式、交際目的、個體特點等對其意義選擇的限定來決定和影響語篇連貫。內(nèi)部條件則是從語篇的意義和體現(xiàn)語篇意義的銜接機制的角度來影響和限定語篇連貫。
2.3.2 認知參照點(CRP)與語篇連貫
我們可以用CRP原則來解釋話題統(tǒng)領性對于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認知基礎。話題的統(tǒng)領性是實現(xiàn)語篇連貫的最重要機制之一,圍繞一個論題才能有效保證語篇連貫,這體現(xiàn)了一種思維規(guī)律。論題往往標示著人們的主觀視角和參照點,它是其后信息的著落點。一旦確立,其后的語句就圍繞這個僅存于心理中的出發(fā)點展開敘述,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起語“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統(tǒng)領全段,整個語段是以其為出發(fā)點組織起來的。從該語段所要表達的主題為認知參照點,從主題擴散到每段的統(tǒng)領句,再到每句的句義闡釋進而擴展句式的組織和詞匯的選取,這種以提綱挈領的模式使一個語篇獲得了結(jié)構組織上的完整和語義理解上的合理,主要是依賴以主題為認知參照點的研究模式。
三. 三種分析語篇連貫的模型
王寅,王正元,文旭都曾利用認知參照點理論來解釋語篇連貫。這些研究極大的拓寬了我們對語篇連貫的認識和理解。本文試圖將該理論中的某些要點細化,并歸納提出三種具體的模型來解釋語篇連貫,以期進一步加深對語篇連貫的認識。
3.1CRP與目標的關系是雙向的,可以互相轉(zhuǎn)化
Langacker 認為CRP來源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體驗,因而具有體驗性、主觀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一般而言,越凸顯的事物越容易被選為參照點,從該凸顯出發(fā)確認其周圍的目標。一旦參照點(R1)確定目標后(T1),R1就可能退為背景,T1可能成為新的凸顯物,成為另一個認知域中新的參照點R2 (R2 = T1),而去尋找新的目標T2。根據(jù)本特征可歸納為延伸型。例: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
3.2認知參照點可以是一個或多個
連貫關系可能是簡單的,也可能是復雜的。一個認知參照點會激活一個相關的圖式,多個參照點就會相應的激活多個圖式,當這些圖式經(jīng)過若干次推理、演繹等心智過程之后,如果它們可以匯集到某一點,形成交集,同樣也可以解釋語篇連貫。根據(jù)本特征可歸納為交叉型。例:他消化了這本書。
3.3CRP是主觀選擇的結(jié)果,它既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
人們習慣于參照凸顯的、有形的事物或者概念來認知相對隱晦、模糊的事物或者概念。人們往往先指定一個事物或者概念為參照點,然后以此參照點為依據(jù)完成認知活動。因此,參照點是人們主觀選擇的結(jié)構,具有主觀性。通常而言,參照點是顯性的。一般情況下,語篇中的某一成分直接便可被視為參照點,以此參照點順藤摸瓜便可輕易的找到目標,建立參照點與目標之間的認知聯(lián)系從而形成連貫。但認知按照點不一定總是顯性的,不一定總是直接出現(xiàn)在語篇中。根據(jù)本特征可歸納為隱性參照點型。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圖3
四.結(jié)論
通過分析,本文認為語篇連貫,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心智連貫。說話人把自己心智上的連貫借助于語言的形式蘊藏到語篇之中;聽話人在聽到語篇之后,激活由體驗而形成的種種心智圖式,將語篇連貫從紛繁復雜的語言形式中剝離出來,盡可能還原說話人的心智路徑,這就是連貫的建立和理解的過程,可見連貫是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心智互動的過程與結(jié)果。本文還以圖式理論、認知參照點理論為依據(jù),詳細闡釋了三個要點,并歸納出三種模型以解釋語篇連貫。對于語篇連貫的研究許多學者都做過,但是還需要不斷地完善理論系統(tǒng)知識,也許認知參照點只是可以用來分析語篇連貫的一個切入口,所以更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掌握豐富全面的知識來進一步完善語篇連貫的理論以及應用。
參考文獻:
1董飛. 2012. 認知參照點理論及圖式理論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9).
2王寅. 2003. 認知語言學與語篇分析—Langacker的語篇分析觀[J]. 外語教學與研究,35(2) : 83-88.
3 趙霞,劉佳. 2008. 認知語言學對語篇連貫研究的啟示[J].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8(3): 75-79.
4趙永峰. 2013. 認知社會語言學視域下的認知參照點與概念整合理論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7): 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