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遠蘭
[摘要]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學習。方法:一、克服膽怯心理,使學生敢說;二、教學方式多樣,使學生能說;三、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想說;四、做好引導,使學生會說。結論:數學課中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說猜想,說思路,說算理,說聯想,在學生心理狀態(tài)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會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進一步激活。
[關鍵詞] 學生參與學習;從“說”開始
【中圖分類號】G623.5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要求: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做到言之有理,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疑[1]。由此可見,數學這門學科不僅對學生的計算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在語言表達能力上要求也很高。但是在小學擔任數學教師多年,我發(fā)現上數學課時學生有一個特點,不愛發(fā)言,每次提問只有寥寥幾個學生舉手,其他學生好像是跟自己沒有什么關系,只是一個看客、聽客。也有的學生反應很快,能很快給出正確答案,但是卻說不清楚為什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讓學生有效的參與學習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想說、會說、敢說,下面淺談幾點做法。
一、克服膽怯心理,使學生敢說
許多學生上課不敢回答問題,不愿發(fā)表見解,并不是因為不會說,可能是因為以前答錯被批評過,或者答得不好被嘲笑過。所以,我認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讓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使學生敢說。為了使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我主要的做法是:
首先,在教師方面,讓老師成為學生心目中無所不談的朋友,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不會有答錯會被老師批評的擔憂。為此,本人在剛接觸學生的時候,就扮演一個學習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給學生感覺一個高高在上的老師身份。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比較膽小的學生,教師盡量要多點耐心,多些鼓勵。使其充滿信心,大膽陳述。如當學生說得不太完整時,教師應及時鼓勵說:“不錯,如果能添上哪句話,就更好了。”當學生說錯時,教師應該友善的說“沒關系,你已經說了自己的想法,說明你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自己的思考,請坐下,我們再來聽聽別的同學是怎么想的。”當學生站起來又說不出時,他可能是太緊張,這時,教師應該和藹的說:“別緊張,好好想想,老師相信你”。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更應給以鼓勵:“你的想法很獨特,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等等??傊處熞鶕W生的不同情況,不斷地鼓勵學生,讓他們敢說,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欲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盡量給全體學生說的機會。
其次,在學生方面,讓學生之間學會尊重他人,不要因為有同學回答不好或者回答錯誤就嘲笑。使學生在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暢所欲言。
二、教學方式多樣,使學生能說
任何知識的獲取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自主的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必須讓每一個學生都張開嘴巴說,積極參與。但一節(jié)課的時間有限,老師不可能在一節(jié)課時間里,每個學生都提問到,為了使每個學生在一節(jié)課里都能有說的機會,教師就要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桌互說、當小老師等方式。小組討論有一定的優(yōu)勢,學生不受拘束,能互幫互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使每個學生在小組里都有機會說一說自己的見解。如在教學時,讓學生觀看課件,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你了解到了那些數學信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說思路,說算理。在公式、 法則、性質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小組里說推導過程。教師要使全體學生人人通過自己說、同桌說、小組說等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說”的機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全面的、協調的發(fā)展。長期這樣有意識的訓練,學生就會逐漸說得有條有理,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維上的條理性,將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
教學中,教師多放手,培養(yǎng)小老師。如練習題,讓學生上黑板充當老師角色講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等,其它同學補充,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又使知識在學生的說中一步步解決,而且能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探求獲取知識的興趣。
三、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想說
數學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應用的廣泛性。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生活實例,從多方面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使他們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進而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使用數學帶來的樂趣,產生學習的自我需要,必將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例如,學習“圓的認識”以后,我讓學生討論:如何畫生活中的圓形,如體育老師要畫籃球場地上的圓形、建筑工人要畫一個圓形花壇、設計師要畫一個圓形噴水池等,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各自的生活角色,更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四、做好引導,使學生會說。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很能說,可一到上數學課,就不知道怎樣說了。所以,教師要做好引導,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結合生活當中的事情,在具體操作活動中,發(fā)現問題,與同伴交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應該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當中有價值的問題和建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應用題:有345名學生去秋游,每輛車限乘45人,最少要租幾輛車?引導學生根據前不久秋游的經歷,讓學生小組討論,很快,一只只小手就舉起來了,通過討論得出:345÷45=7輛……30人,“余下的30人怎樣安排呢”?我又把問題拋給了他們。由小組派代表發(fā)言,他們有的說7輛車夠了;有的說余下的30人要增派一輛車;有的說增派一輛車浪費汽油,可以和別的班多出的同學合坐一輛;有的說增派一輛30座的車,既滿足了要求,又不浪費。說到這里,學生們以從討論中得到了答案。要8輛車。又例如在教學價錢問題時:單價×數量=總價,結合學生在秋游前的購物經歷,提出問題:一包薯片3.50元,小明買了2包,要花多少錢?一瓶礦泉水2元,我有10元,可以買幾瓶礦泉水?這些問題都是學生經歷過,而且感興趣的,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都能夠在小組討論中暢所欲言,自行解決。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討論中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總之,數學課中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讓他們說猜想,說思路,說算理,說聯想,在學生心理狀態(tài)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會得到充分體現,學習的積極性也會進一步激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會做小學數學題并把答案告訴小學生極其容易,但是,要培養(yǎng)并發(fā)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fā)其思維潛力,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一切的一切就讓我們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多“說”開始吧。
參考文獻:
[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P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