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
摘 要:在人教版教材的改革下,教師要結合教學經(jīng)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地研究教材的特色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理論和操作方面的綜合成績。
關鍵詞:化學課堂;教學方法;設計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3.6
一、高中化學教學的現(xiàn)狀
1、應試教育下學生忽視了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化學作為理科中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對學生的基本能力的首先要求是具備相應的探究能力,而不能僅僅地依靠簡簡單單的記誦來學習?,F(xiàn)實是很多的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在這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應試教育下很多的學生將學習的重心放在了大量的做題上面,顧不上對化學本身的研究,這是十分錯誤的方法。大量地做題而不思考,讓學生的思維牢牢地被束縛住,不利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揮。缺乏起碼的創(chuàng)新能力,無論是在做題還是在思考的過程中,很難充分地發(fā)揮想象力,對于問題的解決造成了很多的麻煩,這是當今化學教學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2、學生的成績與付出不成正比。學生的學習成績與付出不成正比是化學學習中另一較大的問題,化學在高中的學習中占著很大的比例,很多的學生將學習重心放在這方面,這是一個很合理的做法。但很多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只是一味將時間放在漫無目的地學習上,缺乏起碼的靈活性,這使得很多學生考試后的成績和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不成正比,嚴重地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yǎng)自身的自信心。很多的學生因此放棄了學業(yè),一味地消沉,沒有主觀能動性,這對學習化學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在進行化學的教學中,要善于將成績和付出聯(lián)系起來,只有找到合理的教學方法,著力地提高學生的成績才能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活躍起來。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探究教學情境
在化學課堂之上,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日常生活經(jīng)驗或者是有意義的生活現(xiàn)象,設置具有啟發(fā)性質的化學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順暢”又“曲折”,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給學生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學生在這樣的探究情境之中會激發(fā)起自身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教授“原子結構與性質”中的鈉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一般情況下酒精燈是用火點燃的,是否可以用水點燃呢?”學生根據(jù)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是否定的.這時教師可以將“水”滴到酒精燈上,酒精燈就會燃燒起來,學生充滿了好奇與不解,顛覆了學生之前的觀點,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探究心理.教師就可以向學生解釋這是由于在水中添加了一定的金屬鈉.這樣學生就會在心生疑問“為什么金屬鈉會有如此作用”,從而對金屬鈉的性質產(chǎn)生探究興趣,在進行教學時也方便了許多.再如在教授“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日常生活中常出現(xiàn)的食物腐爛現(xiàn)象,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食物在夏季會更容易腐爛”,學生在經(jīng)過自身的思考與他人的交流之后就會得出相關結論,夏季溫度過高,化學反應的速率也相對較快,因此,食物更容易腐爛.進而得出“溫度對化學反應的速率具有一定影響,且溫度越高,化學反應的速率就越快”。
2、在化學實驗中進行探究教學
高中的化學實驗多為驗證性質,這對于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在這樣的實驗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發(fā)揮自己的探究能力,對于學生掌握科學的化學研究方法也是不利的.而探究式的化學實驗教學則創(chuàng)造了優(yōu)質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在實驗中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操作開闊思維,發(fā)揮主動性,積極創(chuàng)造.教師應當選擇一些符合實際,符合學生水平的化學實驗,并對其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計劃,盡量讓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思考,開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的思路,利用探究性的實驗來挖掘學生解決問題和形成科學方法的潛力。
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時候,由于氯氣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后生成氯水,化學方程式為:Cl2+H2O=HCl+HClO.教師可以將驗證氯水中的成分作為一種探究性實驗,學生根據(jù)化學反應式對氯水中的成分進行一定推測,猜測其中可能含有Cl2、H+、Cl-、HClO.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讓小組自己設計一定的實驗方案來探究氯水中是否含有以上成分.這種探究式的實驗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的主觀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都得到了較充分的發(fā)揮.由于學生是按小組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的,學生對于自己全程參與的實驗會有相當深刻的認知,對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也有了必要的認識,從而提升了探究性教學的質量。
3、設定專題合作探究
我們知道,新課程標準不是將學生作為一個個體,而是注重將學生放在集體合作中去進行知識的探究,將個體探究與集體合作的探究結合在一起.那么,專題性的化學探究,可以將性格、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學生結合起來,營造一種民主、融洽、寬松的氛圍,力求在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化學能與電能”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專題探究,就如何對電鍍工廠進行合理選址讓學生進行小組專題合作調查.由于此專題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學生積極性也相對較高.小組的成員根據(jù)自身條件展開分工與合作,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最終從地形、原料距離、產(chǎn)品的銷售、交通條件以及環(huán)保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考慮,小組之間再進行交流、溝通,不斷補充和完善,從而使得探究具有專題性質,具有實際意義,并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4、利用信息技術強化探究教學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jīng)運用到各個行業(yè),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可以為探究式教學提供充足的資料、數(shù)據(jù),為其提供保障和服務.例如“保護生存環(huán)境”這一章涉及到大氣質量,由于化學教材中關于大氣質量的介紹并不是很詳盡,很多學生希望了解更多關于大氣質量方面的知識,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查閱資料.然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的這些資料總結出來,利用多媒體放映給學生看;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做成演示文稿,上臺講解給全班同學聽.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也是對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婁延果,鄭長龍,蓋立春,等.化學課堂結構的教學行為解讀[J].化學教育,2010(06).
[2]王聰.高中化學教科書中探究活動設計的比較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09.
[3]劉環(huán)宇.新課程下實驗教學的變化及對策[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