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佳佳
摘要:室外語文學習活動只有組織與調(diào)控得當,才會使語文教學這個系統(tǒng)真正變得開放,有效地與外界有物質(zhì)的、信息的交流,從而變得極富生命活力。本文從室外語文學習活動組織實施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室外語文;學習活動;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20
室外語文學習活動以其濃厚的趣味性、感受的直觀性、時空的開放性、過程的實踐性適時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使幽雅秀氣的校園風貌、清新雋永的自然風光成了我們寶貴的教學資源,彰顯了我們語文教學的生命活力。如何才能更為有效地進行組織和實施呢?
一、與環(huán)境對話,感受語文的博大
1. 順藤摸瓜
春天里,有位教師順應學生的要求來到桃園,圍定桃樹坐下,仿佛當年孔子杏壇講學。他先讓大家說出與花有關的詩句,學生唯恐落后:你說“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他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接著因勢利導:“請再細觀桃花,以小導游的口吻作介紹?!贝蠹腋敲Φ貌豢砷_交……最后,來個輕松結(jié)尾:“誰能說出帶有‘桃花的電影、小說及歌曲的名稱呢?”“《桃花仙子》《桃花雨》《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直到歸途上,大家還意猶未盡,學習主動性已完全被調(diào)動。
2. 移花接木
有時,在遭遇“干擾”的時候,我們可引入室外語文學習活動順學而導,化“干擾”為課堂資源。如《紙船和風箏》上了不到十分鐘,教室外天氣驟變,天空烏云密布,大雨將至,學生都忍不住往外看?!罢Z文教學往往要求學生關注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述,但多數(shù)學生是憑空想象,很少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情景,既然大自然給予我們一次這么好的機會,何不及時把握?”想到此,筆者收斂了惱怒,索性帶學生到走廊上,讓其盡情地看,仔細地看,并要求他們把看到的情景聯(lián)系《雷雨》的寫作方法,說一說將要下雨前天空的變化。待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后,筆者要求他們仿照《雷雨》的寫法,寫一寫下雨前、下雨時天氣的變化??赐陮W生的作文,呵,效果還真不錯!
3. 移步解讀
例如《看菊花》的教學,常規(guī)教法是在教室里通過系列讀寫活動,完成學習任務。我們可以獨辟蹊徑,利用秋天校園中的“菊花”這個課程資源,身臨其境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和表述。雖然只讓學生從室內(nèi)跨到室外,但因呈現(xiàn)了生活化情境,“菊花”與“文本”兩相和美,其系列化學習活動有了“基礎”。
二、靈動組織,享受語文的開放與自由
1. 定點發(fā)散
選定室外某個關鍵的地點,在此展開教學活動,層層推進。以教學《槐鄉(xiāng)的孩子》為例。先做調(diào)整,待到槐樹開花,帶學生來到槐樹下。先任由其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接著讓其回憶課文,并觀察:槐樹長得怎樣?槐花什么樣?聞到什么?并派男孩上樹割槐米,讓女孩在樹下?lián)?。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語景,對“割槐米”“撿槐米”兩個場面的描述體會深切,語言內(nèi)化這個難點迎刃而解。到了室外,學生的思維較室內(nèi)活躍,我們抓住時機,增加有一定語言訓練價值的問題:書里的孩子喜歡槐米是因為什么?你喜歡我們村口的槐花嗎?既激發(fā)興趣,又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和語言能力,一舉多得。
2. 勾連互兌
語文室外學習是否可以與數(shù)學、科學等課程資源共享呢?有兩位教師就做過嘗試。數(shù)學教師教學測量知識需一次室外實測,語文教師為加深理解《趙州橋》要組織一次參觀,于是一拍即合,共領學生到室外。學生一邊在數(shù)學教師的指導下測量橋的重要部位,一邊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記下橋的形態(tài)。有時為找恰當?shù)臏y量方法而爭論;有時又為用詞而絞盡腦汁……這室外語數(shù)綜合課既有教師間的合作與嘗試,還有學生間的合作探究,更有學科知識的融合與綜合,其效果遠遠超出兩位教師的課前預想。
三、回歸生活原點,彰顯語文本色和魅力
1. 刨根問底
班級一學生撿到一只烏龜,在大家的提議下,烏龜被放養(yǎng)到了校園的小池,可沒過幾天就死了。筆者想到“課程能夠追隨兒童”是我們追尋的理想境界,于是抓住時機問:小烏龜為什么會死掉呢?學生蠢蠢欲動,并共同努力揭開了謎底。筆者隨機引導學生記錄下了經(jīng)歷的喜怒哀樂,記錄下自己的失望與激動,很自然地滲透了語言表達訓練。
2. 玩出名堂
有位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流行玩一種裝在玻璃瓶內(nèi)的透明小球,有意思的是往里加水,小球就會變大。好奇心是學生求知的樂土,何不乘著這東風來個習作練習呢?于是,她也帶著瓶子和小球來到了正在室外玩的學生中,說自己也想養(yǎng)養(yǎng),并說要為大家舉行一場養(yǎng)球大賽,不比大小,就來比一比誰細心。學生沸騰了,教師接著說:“給你們一星期時間,把自己怎么養(yǎng)它、它有什么變化等過程記錄下來。我通過你們的過程記錄,看看誰的最具體?”一位女生說:“老師,怎樣才叫‘具體啊?”正需要這樣的問題,教師立馬說:“可以首先從它的名字說起,接著寫寫它怎么變大的?你看到什么特別之處?最后說說,它為什么遇水會變大?……”就這樣,一節(jié)室外作文指導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
3. 融進鄉(xiāng)土
室外是龐大的知識寶庫,我們師生應靈活機動地加以運用,讓每堂室外語文學習活動都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比如,這里的“民間掌故”題材很豐富,我們就組織進行探究和挖掘,查閱《鄉(xiāng)土志》,采訪上了年紀的老人,學生搜集到了許多資料:村名的來歷” “我們村的十三位大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編輯了一本屬于自己的《我們村的故事》。
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有多精彩;生活的海洋有多寬闊,語文課堂的覆蓋面就有多寬闊。因而,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室外語文學習活動,促使彼此互動以形成更有意義的情境,真正體現(xiàn)室外環(huán)境的價值,將是我們不斷為之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仙溪鎮(zhèn)第二小學卓嶼校區(qū) 325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