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啟忠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落實到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研究了在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新形勢;初中語文教學;困難;應對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老師開始逐漸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語文學習會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對現(xiàn)在的語文老師的要求逐漸提高,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多。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老師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過強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都是以老師為課堂的主體,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都是老師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老師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在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比較少,課堂的活躍度不夠高,甚至有些老師已經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不管下面的學生反應如何,只要講完自己的課程,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好,這就注定了老師以自己為中心,并不關心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長久下去,就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和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一般來說都是上課以老師講課為主,并沒有給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時間,也就是說老師的主體性過強,反而忽略了教學的目標是學生,忽略了學生的感受,這樣下去,就會慢慢消磨掉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導致他們不愿參與課堂的討論,也不愿動腦筋去思考問題。
2.教學的內容更新過慢
因為時代在不斷地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和手機來得知自己以前根本無法了解的信息。對于學生來說,雖然接觸到的信息量并不比處于社會中的老師多,但是相對于過去信息閉塞的學生來說多了不止幾倍。雖然學生了解到的信息逐漸增多,但是語文教學的內容卻并沒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這就導致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或者說老師補充的一些內容學生都已經了解了。學生了解之后,就會對這些信息失去新鮮感,失去興趣,也就不會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而去選擇通過網絡來了解更多新鮮的領域。所以教學內容更新過慢會嚴重影響正常的語文課堂教學。
3.教學的方式比較單一
因為目前學生的興趣都比較難以調動,所以說有效的新鮮的教學方法是調動學生興趣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而學生的興趣在學習方面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單一的教學方法卻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倦的感覺。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都是以課堂教學和老師的講述為主,形式比較單一,但是仍然有很多老師選擇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教學有很多年了,習慣了利用這種講課的方式來進行語文的教學活動,并且這種形式很難去改變,也很少利用現(xiàn)代的教學方法比如說多媒體等設備進行教學活動。
二、解決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1.為學生創(chuàng)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和做事的效率。而且經過很多調查和觀察后也得出了結論,學生的學習效率會受到學習環(huán)境、學習氛圍和心情的影響,而環(huán)境就會影響到人們的心情,所以說學習環(huán)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在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會主動去學習,并且學習的效率會更高,就比如說一個學習氛圍比較好的班級一般來說全班的學風、學習習慣都會比較好,這就是整體環(huán)境的影響。再比如孟母三遷的故事不也是為了給孟子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嗎?所以說為學生創(chuàng)立一個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對語文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來說都有很深遠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2.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一堂趣味性十足的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堂語文課非常枯燥乏味,那么學生不會有認真聽課的想法,甚至會在課堂上做些與語文課無關的事情,但是如果一節(jié)課能夠非常有趣甚至能讓學生大笑幾次,那么自然而然地學生就會有認真聽課的興趣,提高課堂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課堂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老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通過一些教學工具比如說多媒體,利用視頻、圖片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利用這些多媒體工具將自己要講述的內容比較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不僅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而且更方便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正確的運用。
語文對學生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一門學科,語文一旦學好了,對于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有指導作用,因此初中語文的教學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在語文的教學中雖然還存在一些困難,但是只要老師能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學生在課堂的表現(xiàn),就能慢慢地解決這些困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白元本.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困境及其突破策略[J].課外語文(下),2015(11).
[2]房元廣.探析如何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具體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