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莎莎
摘 要: 現(xiàn)代教學應向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開放,立足于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理解兒童具體生活的形態(tài),理解兒童面臨的問題,唯有建立在生活意義上的教學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小學中段語文 閱讀教學
新課程強調(diào):科學世界、書本世界要向生活世界回歸。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和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的確,生活像一個“大課堂”,生活像一本厚厚的“書”,生活中蘊含著豐富而鮮活的課程資源,在生活的世界中學生常常能得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針對傳統(tǒng)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問題,就如何使中段語文閱讀教學向?qū)W生的生活開放,我有了點滴的思考和嘗試。
一、讓封閉的課堂走向開放
傳統(tǒng)閱讀教學把學生的學習牢牢拴在封閉的課堂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室隔絕了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其實,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含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課程中的另一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動、鮮活的,也是學生非常喜愛的,在這個世界中他們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體驗整個世界。因此,給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的生活課堂是十分必要的。
《雨》是第五冊中的一篇自讀課文,課文通過描寫下雨前后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通常,教學時老師將學生組織在教室里,帶領學生圍繞閱讀提示學習課文。但是一位老師巧妙地在一個下雨天將學生帶到教室外,讓學生興高采烈地觀察下雨時的情景。盡管平時學生沒少看過下雨,但在上課時看雨可是頭一遭,因此,他們就像自由的小鳥一樣新奇地嘰嘰喳喳,有的說:“雨水打在地上濺起了一朵朵小水花,真好看?!庇械恼f:“雨下大了我連近處的景色也看不清了,就像隔著一層紗。”有的說:“下雨時我聞到了一股泥土的清香?!边€有的伸出手,用手接著一串串雨水,高興地說:“雨水打在我的手上涼涼的,真舒服。” 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學生甚至跑進雨中,樂呵呵地沖了個“雨水浴”。不再受禁錮的學生在和雨水“親近”之后,再讀課文似乎格外地感興趣,當老師讓學生說說為什么說“雨水流進人們的心窩里”時思路開闊,不僅談到課文內(nèi)容,還情不自禁地談起自己的感想,如:雨水可以洗凈空氣中的灰塵;下雨時能給炎熱的夏季帶來涼風,所以人們盼望著下雨。這樣原本學生難懂的閱讀重點,因為開放的課堂給予學生感受生活的時空而變得輕輕松松。
在教第六冊的《放風箏》和《小足球賽》時,老師把目光放在教室外,讓學生盡情地放風箏,組織激烈的班級足球賽等,使學生真正感受和參與活動的過程。喚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實踐中我們感到教室絕對不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戶外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可以解除束縛學生的繩索,使他們在課堂中全身心地投入,讓原本沉悶的課堂煥發(fā)活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單薄的教材走向開放
雖然現(xiàn)有的教材都是通過精選的,但是教材畢竟有局限性。從這個角度看,教材絕不應該局限于教科書,圍繞教科書的各種開放性教學資源應當是豐富多彩的。于是,我們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花很長時間或幾個學時分析講解反復審視整篇課文,而是鼓勵學生不僅讀教材還多讀讀課外書,結合課文收集相關的資料,學習相關知識,讓學生學習不只是封閉在單薄的教材中。
《圓明園的毀滅》是第八冊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介紹了皇家陵園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恥辱。這段恥辱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畢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學生僅從課文的介紹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首先他們對于堪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沒有形象的認識,其次對于當時的時代背景沒有清楚的了解,所以在學習課文時難度很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在上課前組織學生認真地觀看了《火燒圓明園》的電影,借助電影媒體,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圓明園的興衰和日軍侵華的歷史。其次,帶領學生廣泛地收集圓明園的圖片,在班級組織“圓明園知識知多少”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課本以外通過一系列的收集整理獲得更多的信息,沖破教材的局限。課堂上學生熱血沸騰,個個為這段屈辱的歷史而動容,發(fā)出絕不讓昨天的歷史重演的誓言。
另外,我們還將語文學習向課外延伸與拓展,學了《頤和園》、《女媧補天》等課文,組織學生讀課外書,學習《會搖尾巴的狼》、《智斗》等課后,讓學生去做、去演、去唱,讓教材更有趣味性。
在嘗試中我們明顯地感到,語文教學不應拘泥于單薄的教材,更應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外資源,開發(fā)那些素材性資源與條件性資源,讓單薄的教材走向開放,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得以拓展,這樣學生學習的過程才會完整而有意義。
三、讓單一的練習走向開放
以往教師布置作業(yè)多是書面的抄抄寫寫,很少布置諸如觀察、制作、試驗、讀課外書、社會實踐這一類實踐性很強的作業(yè),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練習多樣化的觀點。
《火燒云》是第六冊的一篇課文,課堂中老師運用課件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火燒云的變化多端、形態(tài)萬千激起了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有的甚至責怪自己怎么平時沒有注意觀察,錯過了這么好的景色??吹綄W生興致這么濃,我布置的課后作業(yè)不是抄寫練習而是讓學生回家后自己認真觀察天空的火燒云,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學生的作品交上來了,有用美麗的畫筆畫出天空火燒云的,有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眼里火燒云的,也有自己有感而發(fā)的詩歌??吹綄W生輕輕松松完成的充滿個性的作業(yè),我們怎能不堅信回歸生活的開放式作業(yè)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就感、產(chǎn)生學習動力的有力手段?
四、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兒童的生活范圍有多大,課程的范圍就有多大。積極開發(fā)可供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新課程賦予教師的權利和義務,而且語文是祖國的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語文教師更應該為學生開發(fā)更多更廣的課程資源,讓他們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實踐中掌握和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第六冊《海底世界》向?qū)W生生動有趣地介紹了海底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自然景觀。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雖然興趣很濃,但是因為遠離海邊的孩子們少有這方面的體驗,課文的學習存在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老師帶領學生上網(wǎng)收集有關海底世界的資料,找來大量海底世界的圖片,組織學生收看海底世界的資料片,讓學生到水族館和海洋世界展廳親眼看看生活在海水里形式各樣、姿態(tài)萬千的魚兒。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海底世界后,學生發(fā)出了海洋真奇妙的感慨,甚至有的學生天真地說:“我如果是一條生活在海洋的魚兒該多好??!”課中我將段落中的內(nèi)容巧妙地變成一個個“海洋展廳”,學生不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咬文嚼字地接受語言訓練,而是變成了“海洋展廳”的解說員。為了當好合格的解說員,他們十分投入地把書讀了一遍又一遍,課堂中小小解說員不僅借助書本介紹了展廳的情況,而且添加了豐富的想象,精彩的解說讓我大開眼界。課后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向身邊的人介紹海底世界,他們有的畫、有的寫、有的說,甚至以扮演海底總動員中“尼莫”的角色講述海洋奇觀。這樣,通過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通過多種手段的學習,一篇長長的課文學生背得滾瓜爛熟。
語文課程資源的內(nèi)容不是現(xiàn)成的,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有明確的課程資源意識,而且要善于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挖掘和篩選、加工與整合,更要善于嫁接生活與閱讀的聯(lián)系,為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的機會。
語文課堂不能離開生活,缺乏生活氣息、單一、封閉式的教學,最終將禁錮學生的發(fā)展,因此,讓閱讀教學走向開放是課改工作不斷進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向軍.淺析小學語文開放式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07(9):94-95.
[2]胡玉靜.開放式閱讀教學的構建途徑[J].安徽教育,2004(10):23-24.
[3]陳春華,王平.信息技術與語文開放式教學的整合[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0):58-59.
[4]潘繼云.“快樂語文”:讓語文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光彩[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5(11).
[5]劉琨娣.李鎮(zhèn)西生活化語文教育經(jīng)驗[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6]楊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7]董旭午.生活化語文教學范式的實踐探索[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
[8]李建林.學生生活經(jīng)歷是語文課程活的資源[J].滄州師范??茖W校報,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