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甘肅酒泉市肅州區(qū)孫家石灘家族墓地發(fā)掘簡報

    2017-09-12 03:15:40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與文物 2017年3期
    關鍵詞:前廳底徑腹部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地理位置與布局

    孫家石灘家族墓地,位于酒泉市肅州區(qū)總寨鎮(zhèn)(東洞鄉(xiāng))西部,上壩鎮(zhèn)的西北部,處于兩鎮(zhèn)的交界區(qū),由于是類河灘的戈壁型地貌,當?shù)厝肆晳T的稱其為孫家石灘。該墓地是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中分布有漢晉時期的古墓群,面積約為100萬平方米。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98°38′05″,北緯39°35′44″(圖一)。2005年秋,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張掖市博物館對該家族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3座,出土器物93件(組)。

    三座墓葬均有覆斗形封土,封土東部均有明顯盜洞坑痕跡,其中除M3的封土由于頂部盜洞而塌陷外,其余二墓的覆斗狀封土均保存較好,頂邊長2×2米,底邊長約4×4米,現(xiàn)存高度約0.6米。墓道方向皆向東北,方向 75°,自南向北排列,墓葬間距基本相等,封土間距約6米,墓道間距約8.8~9.4米,應當屬于一個家族的墓地,從南向北分別編號為M1、M2、M3(圖二)。

    圖一 孫家石灘墓群位置示意圖

    三座墓葬均為長斜坡墓道中字形結構的磚券墓葬,即前廳后室式結構。除M2墓室內棺木被盜,僅存堆積一處的兩具骨架外,其余兩墓內棺木尚存,均為兩棺夫婦合葬墓。

    圖二 孫家石灘家族墓分布圖

    二、墓葬介紹

    (一)M1

    M1位于墓地的南端,長條形斜坡墓道位于墓室東側,墓道長12.1、寬0.7~1.48、深0.3~4.6米,近墓室入口處有1.9米的一段平面,與墓道形成一臺階狀落差(圖三)。

    墓門為三層紅條磚券頂?shù)酿?,條磚側立疊砌封門。甬道寬0.8、高1.2、進深0.7米。甬道上單磚疊砌成照墻,照墻上部已被盜洞破壞,下部保存較好,但銹蝕較嚴重,底部五層平磚,上側立磚砌成仿木結構柱頭及四平磚夾雕刻山花磚,其上為一立磚和三層斜立“人”字形磚,再上為四平磚。磚長0.38、寬0.18、厚0.06米(圖四)。

    墓室為前廳后室結構,前廳近方形四壁為條磚四平一側疊砌而成,頂部南北向疊澀式券成拱形頂。條磚縱向鋪地,地面低于墓道0.2米。前廳邊寬1.45~1.5、高1.88米。

    后室位于前廳西壁偏南處,入口處有寬0.8、高1.2、進深0.7米的甬道。后室內部為向兩邊擴出的長方形拱頂結構,四壁下部為四平一側疊砌,上部為疊澀式券頂,長2.8、寬1.42、高1.76米。后室條磚平鋪地,高于前廳0.2米。內置雙棺并列,均為前寬后窄,前高后低的長梯形,底板上加有“米”字形木撐。木棺的兩壁上繪制垂幛紋,棺蓋內彩色繪制伏羲(太陽)、女媧(月亮)人身蛇尾圖像以及云氣紋。南棺長2.07、寬0.54~0.64、高0.5~0.65、蓋長2.5、板厚0.08米。北棺長2.15、寬0.54~0.64、高0.5~0.65、蓋長2.55、板厚0.08米。木棺已經(jīng)被盜墓者破壞,裹著麻布的死尸被移出,疊放在前廳的南壁下(圖三),南棺為男性,約65歲左右,北棺為女性,約70歲左右。

    1號棺蓋(南棺),為下平上弧形,兩端削成上翹狀,平面四周鏟出子母口凹槽,唯蓋前部一角因雨水侵入而朽蝕較嚴重,其他部位朽蝕不太嚴重。蓋內繪彩(圖五),蓋內中部繪制云氣紋,前部伏羲形象,人面,三叉形發(fā)髻連長辮,羽翼狀雙臂,左手舉一叉形“規(guī)”,腹部繪一圓形紅太陽,中有一飛翔的黑烏(金烏)為標志,下體繪制成左彎的蛇尾至中部與女媧蛇尾相交。后部繪女媧形象,人面,雙分高發(fā)髻,羽翼狀雙臂,右手舉一曲尺形“矩”,腹部繪一圓形金月亮,中有金蟾蜍為標志,下體繪制成右彎的蛇尾至中部與伏羲蛇尾相交(圖六)。繪畫技藝比較嫻熟,圖案布局也比較合理。

    2號棺蓋(北棺),與1號棺蓋結構相同,唯棺蓋前部一側被盜墓者砍劈所破壞,其他部位保存較好(圖七)。蓋內中部繪制的伏羲、女媧形象或圖案則有了明顯的區(qū)別。前部繪制的的伏羲形象為人面,頭頂裹一條花圍巾,身穿條紋花馬甲,雙臂彎曲插腰,右手握一曲尺形“矩”,腹部繪一圓形太陽,內以飛翔的黑烏表示,下部雙腿獸足,彎曲似奔跑狀,中有一蛇尾左彎延伸到中部與女媧蛇尾相交。后部繪制一女媧形象,人面,三叉形發(fā)髻,身穿條紋花馬甲,左臂彎曲插腰,右手前曲握一叉形“規(guī)”, 腹部繪一圓形月亮,內以持杵玉兔表示,下部雙腿蛙足,彎曲似蹲坐狀,中有一蛇尾右彎延伸到中部與伏羲蛇尾相交(圖八)。圖案布局比較合理,但繪畫技術比較生疏,線條不流暢,似初學者為之。

    圖三 M1平、剖面圖

    (二)M2

    M2位于M1 之北與M3之間,墓道位于墓室東側,墓道長12、寬0.7~1.6、深0.3~5.8米,近墓門處有一段長約1.9米的平面,與墓道形成約0.6米臺階狀落差(圖九)。

    墓門為灰色條磚三層拱券的甬道,條磚側立疊砌封門。甬道寬1、高1.16、進深0.7米。甬道上部建有照墻,照墻下部平磚砌平,上正中用直立條磚修成一雙扇大門狀,兩側豎磚加固,門上三層平磚出房檐,檐上用三個雕刻熊形大力士分別支撐,再次三平磚出房檐,其上有兩磚雕山花支撐,又三平一側磚,中夾一山花磚雕。再上又三平一側磚,兩斷各夾一山花磚雕的方式到頂部。上部有殘缺。磚長0.38、寬0.18、厚0.06米。

    圖四 M1墓門情況

    甬道內建有方形前廳和長方形后室,前廳四壁用青灰色條磚三平一側的方式疊砌,南北兩壁的中部下方建有象征性雙扇門,四角的中上部各有伸出的一塊雕刻彩繪龍頭磚,頂部平磚疊澀券成覆斗形,大方磚封頂(藻井)。條磚“人”字形平鋪地面,低于墓道0.2米。前廳邊長2.1、高2.75米。

    后室位于前廳南壁正中,入口為三層拱形券頂?shù)酿溃瑢?、高1.2、進深0.7米。內部是向外擴出的長方形拱形券頂墓室,地面亦為條磚“人”字形鋪設,高于前廳0.2米。三壁下部為三平一側磚的方式疊砌,上部為平磚疊澀券頂,墓室長3.05、寬1.95、高1.91米。前室有少量零亂的隨葬品,后室內沒有木棺,僅見堆放在一角的死尸骨骼和少量碎木板,明顯屬被盜掘所致。

    (三)M3

    M3位于M2的北側,墓道長13、寬0.7~1.3、深0.3~6.4、墓門處有長1.2米的一段平面,與墓道形成一臺階狀落差(圖一〇)。

    墓門為三層磚券拱頂甬道,條磚斜側立疊砌封門。甬道寬0.9、高1.15、進深0.86米。甬道上部建有照墻,保存比較完整,其下部為四平一立磚的方式疊砌,立磚正中內凹砌成門狀,兩側各置一磚雕人形大力士,上部置一山花雕磚,兩側用四平磚疊砌。又上正中嵌一磚雕人形大力士,兩側用側立磚相夾。又上基本為六平磚一側立磚。再三平磚均雕成圓木椽狀,上疊砌四層平磚,中間兩層雕刻成菱形網(wǎng)狀。其余向上則為側磚“人”字形疊砌三層,平磚三層,側立一層,平三層再左右斜立成“人”字形疊砌到頂。磚長0.36、寬0.18、厚0.06米。

    甬道內建有方形前廳和長方形后室,前廳四壁用青灰色條磚四平一側的方式疊砌,東西兩壁的中部下方建有象征性雙扇門,頂部平磚疊澀券成覆斗形,兩條磚封頂,藻井北有盜洞,條磚“人”字形平鋪地面。前廳地面低于墓道0.2、邊長2.15、高2.6米。

    后室位于前廳南壁正中,入口為三層拱形券頂?shù)酿?,?.9、高1.15、進深0.9米。內部是向外擴出的長方形拱形券頂墓室,三壁下部為四平一側磚的方式疊砌,上部為平磚疊澀券頂,墓室長2.8、寬2、高2.15米。地面為條磚“人”字形鋪設,高于前廳0.2米。

    后室內并排置雙棺,均為前寬后窄,前高后低的長梯形,底板上加有“米”字形木撐。南棺長2.13、寬0.59~0.62、高0.5~0.64、蓋長2.4、板厚0.08米。北棺長2.15、寬0.54~0.61、高0.5~0.63、蓋長2.45、板厚0.08米。南棺為約70歲左右女性,北棺為65歲左右男性。木棺的兩壁上繪制垂帳紋,棺蓋內均彩色繪制伏羲(太陽)、女媧(月亮)人身蛇尾圖像以及云氣紋。木棺已經(jīng)被盜墓者破壞,棺蓋保存尚可。

    圖五 M1中1號棺棺蓋彩繪出土情況

    圖六 M1中1號棺蓋彩繪局部

    圖七 M1中2號棺棺蓋彩繪出土情況

    圖八 M1中2號棺棺蓋彩繪局部

    1號棺蓋(南棺),為下平上弧形,兩端削成上翹狀,平面四周用木條貼出子母口凹槽,棺蓋前一側朽蝕嚴重,中部保存較好。中間繪云氣紋,前部繪伏羲形象,人面蛇身,面有胡須,三叉形發(fā)髻連長辮,羽翼狀雙臂,左手前曲,右手舉一曲尺形“矩”,腹部繪一圓形紅太陽,中有一飛翔的黑烏為標志。后部繪女媧形象,人面蛇身,雙分高發(fā)髻后有飄帶,羽翼狀雙臂,右手前曲,左手舉一叉形“規(guī)”,腹部繪一圓形金月亮,中有金蟾蜍為標志。伏羲女媧蛇尾相交。繪畫技術嫻熟,圖案布局也比較合理,人物形象生動(圖一一)。

    圖九 M2平、剖面圖及墓門照墻

    圖一〇 M3墓葬平、剖面圖及墓門照墻

    2號棺蓋(北棺),為下平上弧形,兩端削成上翹狀,平面四周鏟出子母口凹槽,棺蓋朽蝕比較嚴重,中后部保存較好。中間繪制云氣紋,前部繪伏羲,上部已經(jīng)被朽蝕,羽翼狀雙臂殘存部分,腹部繪一圓形紅太陽,中有一飛翔的黑烏為標志后部繪女媧形象,人面蛇身,雙分高發(fā)髻后有飄帶,羽翼狀雙臂,左手前曲,右手舉一曲尺形“矩”,腹部繪一圓形金月亮,中有金蟾蜍為標志。伏羲女媧蛇尾相交。繪制技術較嫻熟,圖案布局比較合理,人物形象也比較生動(圖一二)。

    圖一一 M3中1號棺棺蓋彩繪情況

    圖一二 M3中2號棺棺蓋彩繪情況

    三、遺物

    三座墓葬的共出土隨葬品93件(組),有陶器、銅器、木器及建筑構件等幾類。

    (一)陶器

    1.陶壺 5件。均泥質灰陶,可分兩式:

    Ⅰ式 2件。小鼓腹,圓桶狀。標本M1∶1,直口圓唇,高頸,小鼓腹,束腰,高假圈足,平底,腹足部有輪旋弦紋??趶?.6、底徑9.5、高17.7厘米(圖一三,14;圖一四)。

    Ⅱ式 3件。鼓腹,大底。標本M3∶15,侈口平沿,圓唇,高頸,鼓腹較大,束腰,高假圈足,大平底,頸腹部有輪旋弦紋??趶?0.5、底徑14、高21.6厘米(圖一三,10;圖一五)。

    2.陶罐 6件。均泥質灰陶,可分兩式:

    Ⅰ式 5件。凸弦紋。標本M2∶2,侈口,內凹沿,圓唇,束頸,鼓腹,小平底,下腹部有刮削痕,腹部有多道凸弦紋。口徑9.6、底徑7.2、高14厘米(圖一三,7)。

    圖一三 墓葬出土陶器

    Ⅱ式 1件。垂幛紋。標本M3∶1,侈口,內凹沿,圓唇,束頸較高,鼓腹上移,平底,下腹部有刮削痕,腹頸部有多道凸弦紋,中腹部飾兩道橫線紋間夾三道垂幛紋??趶?2、底徑12、高19厘米(圖一三,4)。

    3.陶盆 2件。均出于M3中,泥質灰陶。直口,寬平沿,圓唇,微束頸,聳肩,深腹,小平底,腹部有輪旋弦紋。標本M3∶13,口徑18.5、底徑7.5、高8厘米(圖一三,3)。

    4.陶缽 共14件。均泥質灰陶,可分兩式:

    Ⅰ式 11件。淺腹。標本M1∶11,微斂口,圓唇,淺腹略鼓,小平底,素面??趶?0.4、底徑4.5、高4厘米(圖一三,9)。

    Ⅱ式 3件。深腹。標本M3∶10,斂口,圓唇,深腹較鼓,小平底,素面??趶?.6、底徑4.5、高4.8厘米(圖一三,6)。

    圖一四 Ⅰ式陶壺(M1:1)

    圖一五 Ⅱ式陶壺(M3:15)

    5.陶耳杯 1件。標本M1∶13,泥質灰陶。手捏制,整體呈橢圓形。直口,圓唇,雙平鋬耳,淺腹,小平底,素面??趶?~7.7、底徑3~4、高2厘米(圖一三,1)。

    6.陶盤 2件。均泥質灰陶,殘破。造型相近,唯大小不同。標本M1∶34,敞口,圓唇,淺腹,超邊大平底,盤內有輪旋紋??趶?1、底徑22、高1.8厘米(圖一三,11)。

    7.陶灶 1件。標本M1∶28,泥質灰陶,殘。圓形覆盆狀,腹壁較直。灶面較平整,中部開一圓孔,腹壁一側開一方形孔(灶門),底部敞開,內空。內外壁有輪旋弦紋。面徑20、底徑23.2、高8.8、圓孔徑13、方孔邊長4厘米(圖一三,12)。

    圖一六 Ⅱ式陶倉(M3:16)

    圖一七 Ⅱ式陶井(M3:17)

    8.陶倉 共3件。均泥質灰陶,可分兩式:

    Ⅰ式 2件。均扁口罐狀,殘。標本M1∶29,桶狀罐口部捏扁,直口圓唇,腹壁斜直,小平底。上腹部開一圓孔,下腹部斜刻畫一木梯圖案,腹部有輪旋弦紋??陂L徑13.8、寬徑3.3、底徑9.6、高14.4、孔徑1.8厘米(圖一三,13)。

    Ⅱ式 1件。小口罐狀,完整。標本M3∶16,直口圓唇,短頸,鼓腹,平底。上腹部開一三角形孔,下腹部斜刻畫一木梯圖案,腹部有輪旋弦紋??趶?、底徑10.8、高21、孔邊長3.6厘米(圖一三,2;圖一六)。

    9.陶井 共3件。均泥質灰陶,方口,圓弧沿,直角形,大平底??煞謨墒剑?/p>

    Ⅰ式 2件,矮筒形。標本M1∶5,方口圓角,通體飾楞弦紋??谶呴L9.6、底徑10.8、高15厘米(圖一三,5)。

    Ⅱ式 1件,高筒形。標本M3∶17,小方口,通體飾楞弦紋??谶呴L8、底徑10.4、高23.2厘米(圖一三,8;圖一七)。

    (二)建筑構件

    1.龍頭磚雕 4件。位于M2四角,均半塊灰色磚雕刻繪制而成。標本M2∶18,前端雕刻出龍的吻部,包括上下唇、齒、鼻及眼眸等,后部黑紅彩繪制出耳和毛發(fā)。長35.2、寬17.2、厚5厘米(圖一八,4)。

    2.熊形力士磚雕 3件。位于M2照墻,均半塊青灰色磚雕刻繪制而成??煞秩健?/p>

    圖一九 Ⅰ式人形力士磚雕(M3:18)

    Ⅰ式 1件。標本M2∶20,半浮雕刻出一蹲坐的狗熊像,雙耳豎起,嘴巴微張,雙腿屈蹲,雙臂直伸上舉,胸肌和腹部突出,大力神樣。高17.1、寬11.4、厚5厘米(圖一八,5)。

    Ⅱ 式 1件。M2∶21, 半浮雕刻出一蹲坐的狗熊像,雙耳豎起,嘴巴微張,雙腿屈蹲,雙臂上舉,雙爪抱頭,大力神樣。高17.1、寬11.1、厚5厘米(圖一八,6)。

    Ⅲ式 1件。標本M2∶22,半浮雕刻出一著裝的狗熊像,雙耳豎起,嘴巴微張,雙臂直伸上舉,下部若著對襟大衣,大力神樣。高17.1、寬11.1、厚5厘米(圖一八,7)。

    3.人形力士磚雕 3件。處于M3照墻,均半塊青灰色磚雕刻繪制而成??煞秩?。

    Ⅰ式 1件。標本M3∶18,半浮雕刻出一站立的人形大力士,頭戴方巾,嘴巴緊閉,雙臂直伸上舉,長方形身軀,雙腿分開直立,兩側用黑紅線條畫出光芒,似大力神樣。高16.6、寬10.4、厚4.4厘米(圖一八,1;圖一九)。

    Ⅱ式 1件。標本M3∶19。半浮雕刻出一蹲坐的人形大力士,頭戴方巾,嘴巴、眼睛緊閉,雙臂彎曲上舉,雙手撐腮,如沉思狀,胸肌突出,雙腿彎曲呈蹲坐狀,用黑紅彩描畫裝飾,似大力神樣。高16.6、寬8.8、厚4.4厘米(圖一八,2)。

    Ⅲ式 1件。標本M3∶20。半浮雕刻出一蹲坐的人形大力士,頭戴方巾,眼睛張開,嘴巴緊閉,雙臂彎曲上舉,雙手托腮,胸肌突出,雙腿彎曲呈蹲坐狀,用黑紅彩描畫裝飾,也似大力神樣。高16.4、寬12.8、厚4.4厘米(圖一八,3)。

    圖二〇 墓葬出土銅器

    (三)銅器

    1.銅鏡 1件。標本M1∶18,圓形,綠色銹,銹蝕嚴重,正面微弧,背面寬邊緣,中部飾放射線及星云紋圖案。直徑10、高1厘米(圖二〇,1)。

    2.銅削 2件。形體相近,唯大小有別。標本M1∶21,環(huán)首,長條形刀身,柄刃分界不明顯,銹蝕嚴重。長15、寬1.2~2、厚0.3、孔徑0.4厘米(圖二〇,4)。

    3.銅叉 2件。1件殘。標本M3∶31,銹蝕嚴重。整體呈“Y”字形。首端兩分方折成叉形,其中一股略殘,柄端為長條形。通長24.8、寬5、柄徑0.8厘米(圖二〇,6)。

    4.銅釵 2件。1件殘。標本M1∶6,整體呈“U”字形。為一圓柱體長棒彎曲對折而成,兩尖端磨細。長13.4、寬1.4、棒徑0.25厘米(圖二〇,3)。

    5.銅帶扣 2件。1件殘。標本M3∶34,整體呈“凸”字形。銅棒曲成,中間加一隔梁。長5.5、寬3、棒徑0.15厘米(圖二〇,2)。

    6.銅錢 2組(6枚),1枚殘。標本M3∶30,1組4枚,大小相等,圓郭方孔。一面有“五銖”字樣。直徑2.4、孔邊長0.65、厚0.25厘米(圖二〇,5)。

    圖二一 木馬(M1:7)

    圖二二 木牛(M2:3)

    圖二三 木馬(M1:7)

    圖二四 木牛(M2:3)

    (四)木器

    1.木馬 3件,均殘。標本M1∶7,松木雕刻而成。上身保存較完整,馬頭、頸與馬身分三段雕刻,整體形狀肥壯,昂首挺胸。雙耳豎起,怒目圓睜,口大張,頸后揚,膘肥體壯,臀渾圓,尾、腿殘。身上設有鞍鞜,通體涂白,黑紅彩繪制鞍鞜及垂索花紋,紅彩畫出套繩,紅綢條做成馬銜與龍?zhí)住MㄩL36、寬12、殘高28厘米(圖二一、二三)。

    圖二五 木人形辟邪

    圖二六 木人形辟邪

    圖二七 木人形辟邪

    2.木牛 6件,均殘。標本M2∶3,胡楊木粗雕而成。角、腿、尾具殘。頭與身體垂直,聳肩,弧背,翹臀,尾下垂,鼓腹渾圓。通體用墨涂黑,眼睛用墨畫出。長20、寬7.6、殘高11厘米(圖二二、二四)。

    3.木人形辟邪 6件,殘??煞譃閮墒剑?/p>

    Ⅰ式 1件。正面畫人,背面寫咒。M1∶17,較完整。長條形松木片雕出人形輪廓,正面用墨筆畫出人的五官和交領衣著,下部畫出裙褶。背面縱向書寫“圖自代身便皆當行不得■(返)”字樣。殘長18、寬2、厚0.5厘米(圖二五、二六;圖二八,1)。

    Ⅱ式 5件。正面畫人,背面無字。M3∶23,較完整。長條形松木片雕刻出人形輪廓,正面用墨筆畫出云形發(fā)髻,人的五官和圓領衣著,下部畫出兩腿站立。背面無文字。長17、寬2.6、厚0.5厘米(圖二七;圖二八,2)。

    圖二八 墓葬出土木人形辟邪

    4.木槽 1件,M1∶24。完整。用松木塊雕刻成一長方形馬槽。正中部下挖成長方形凹槽,外表未做修飾。長13.6、寬5、高3、槽長10.8、寬3.8、深2.4厘米(圖二九,1)。

    5.木梳 1件,M1∶19,殘。桃木片雕刻而成。呈上圓下方的半橢圓形。上部略厚,下部開成帶尖的疏齒。一邊4齒殘斷。長6.4、寬6.2、厚0.2~0.4厘米(圖二九,4)。

    圖二九 墓葬出土木器

    圖三〇 木屋(M3:21、22、25~29)

    6.木奩盒 1件,M1∶15,殘。雙層木片圈成圓筒狀,出土時已經(jīng)開裂,蓋、底脫離。通體灰黑色,素面。直徑6.8、高7.8厘米(圖二九,2)。

    7.樹皮盒 1件,殘。標本M1∶26,似樹皮圈成圓筒狀,出土時已經(jīng)開裂,蓋、底脫離。通體灰黑色,素面。直徑4.5、高4.4厘米(圖二九,3)。

    8.木屋 1組(7件),殘。標本M3∶21、22、25~29,可以組成一間長方形木屋。以木板削出單脊四面坡的屋頂,墨線畫出瓦線。平木板作房基四面削出坡形,也用墨線畫出磚瓦線。長方形木板做四面墻壁,正、背兩面中部各開一橫長方形窗孔,左側面中部開一縱長方形門孔,四面木板壁的外面均涂以紅色底,墨筆畫出各種云彩紋飾。脊長4、屋檐長20.7、寬約11.4、高3厘米,面板長16、寬11、厚0.6、窗孔長4.8、孔寬3.3厘米,側板長11、寬6.3、厚0.6、門孔長5.7、孔寬2.7厘米,底板長23、寬10.5、厚1.5厘米(圖三〇)。

    另有橢圓形白色粉餅1塊、殘牛角2件以及一些木牛車殘片等,此不贅述。

    四、結語

    本次發(fā)掘的墓葬雖僅有三座,但其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卻是非常重要的。如三墓的相互錯落一線排列的方式,在民間喪葬習俗上代表著不同輩分的三個時段即屬于三代人,也有同一輩分的兄弟排列現(xiàn)象。從三墓的建筑結構來看,其建造方式基本相似,除照墻外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從棺蓋上的伏羲、女媧彩繪圖案的繪制技術和方法來看,似乎M3的兩棺與M1的1號棺蓋上的圖案為一個稿本。從隨葬的陶器造型特征來看,M1、M2基本一致當為同一時段的產品,唯M3的方口陶罐(井)比較細高一些;倉為小口鼓腹罐而不是扁口罐;陶壺更接近東漢時期的假圈足陶壺;弦紋罐腹部刻劃的垂帳紋則更具兩晉時期的紋飾特征;似乎M3的陶器特征更靠近東漢時期的同類陶器特征,如此,它與我們一般概念中的祖輩在上的習俗似有不合。又M1夫婦之間的棺蓋繪畫雖有明顯的變化,但M3與M1的1號棺蓋圖案結構卻沒有太明顯的變化。可見這三座墓的修建及其下葬年代相差不會太遠,其隨葬的陶器特征也反映了這一點。因此,我們初步推斷該家族墓葬的三座墓不一定是祖孫三代,而很可能是三兄弟的關系。這種錯位兩墓或三墓的家族墓地,在酒泉、敦煌一帶常有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兩墓或三墓之間的建筑結構或貧富對比都比較明顯,而像孫家石灘三墓建造結構及貧富差別都不大的現(xiàn)象還是少有的。這三座墓葬的發(fā)掘對于我們進一步研究西北地區(qū)兩晉時期的喪葬習俗有著較重要的學術價值。

    發(fā)掘整理:趙建龍 謝 焱 劉曄海

    拍 照:趙建龍

    繪 圖:謝 焱 劉曄海

    執(zhí) 筆:趙建龍

    猜你喜歡
    前廳底徑腹部
    腹部創(chuàng)傷的CT診斷及其臨床意義分析
    麥蒙服飾辦公前廳
    《前廳服務心理分析與待客策略》教學設計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Gardner綜合征的腹部CT表現(xiàn)
    一種能準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fā)掘簡報
    好難理解
    酒店前廳管理問題與對策探究
    河南三門峽出土宋代瓷器精品賞析(一)
    收藏界(2015年12期)2015-05-30 10:48:04
    乌兰察布市| 清镇市| 雷波县| 万宁市| 河池市| 鹤壁市| 高邮市| 恩施市| 涡阳县| 牙克石市| 金平| 绥棱县| 馆陶县| 宜宾县| 池州市| 晋宁县| 阿城市| 互助| 长丰县| 湘潭县| 恭城| 锡林浩特市| 信丰县| 武穴市| 玉龙| 噶尔县| 枣强县| 中西区| 海晏县| 罗城| 华容县| 全椒县| 个旧市| 江城| 宽甸| 雷州市| 吉安县| 滦平县| 金华市| 金寨县|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