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
2015年,北京市東城區(qū)在綜合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成立了“北京市東城區(qū)青少年學院”。青少年學院按照學科門類、資源分布,在學區(qū)、學校、資源單位等地設立學院課程中心及實踐基地,承擔學生學院課程學習任務,學校每周會用半天“學院日”的時間到課程中心上課。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積極響應,推出系列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多元化、高質量的特色活動課程,拓展了學生的課外學習空間,豐富了中小學生“綜合實踐課”的內容。
一、編制“課程索引”,豐富“學院日”活動供課菜單
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委員會直屬的校外教育機構,承擔培養(yǎng)中小學生藝術骨干,普及藝術教育,組織開展青少年社會實踐及主題教育活動,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yǎng),活躍學生課余文化生活的工作任務。常年開設書法、美術、舞蹈、京劇、聲樂、器樂等造型、表演類藝術活動20余項、活動小組近50個?;顒又行母鶕谢顒诱n程的內容及學校、學生的實際需求,組織教師認真研究,精心設計,按照“學院日”活動的基本形式及時間,充實選課菜單。一是推出單次、多次,以及學期、學年不同時長的活動課程分類目錄;二是按照初步研究的“傳統文化之光”“民族藝術之美”“E時代的藝術與生活”三個系列內容,編撰多板塊組合式的“學院日”課程索引。索引目錄的設置和課程內容的編排全部由一線教師及教研、活動管理部門參與完成,共包含基本板塊課程近170項索引內容,以及升級板塊課程索引400項。
在掌握學生基本情況后,教師參考索引類目,確定活動課程的主題、內容以及重難點,生成“一課一定制”的板塊式活動課程。以“京劇藝術”這一活動課程為例,教師可以根據索引推出京劇的歷史、優(yōu)秀京劇唱段賞析、京劇表演體驗、京劇的音樂、京劇鑼鼓經、俊裝及臉譜、京劇砌末(道具)、京劇服裝、京劇傳統劇目中的歷史故事、京劇現代劇目賞析、京劇舞臺電影賞析、京劇與京歌等十幾類活動課程內容,近百節(jié)(次)活動課程。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及學校需求,制定個性化菜單,完成一次或多次活動課程的設計、實施?;顒硬藛蔚闹贫梢宰龅揭恍R欢ㄖ?,一班一定制,最后過渡到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的學生100%可以自主選課。
二、加強過程研究,提高教師教學研究水平
“學院日”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不同于校內的綜合實踐課程,也不是校外教育機構的“興趣小組”活動,所以進一步加強對校外活動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實踐過程(學法及教法)的研究是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研究過程中,指導教師采用行動研究法,邊研究,邊實踐,邊積累,從而推進下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摸索中,教師們總結了校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活動)指導四環(huán)節(jié),俗稱“腌蘿卜”教學法:浸入階段(情景導入)—腌制階段(專業(yè)學習、指導)—發(fā)酵階段(自我調整、完善)—出鍋階段(展示和拓展)。以舞蹈綜合實踐活動《美麗的新疆—感受維吾爾族舞蹈》為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維吾爾族舞蹈,進而普及推廣民族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少數民族舞蹈及文化的關注和喜愛。活動總體分為了解民族文化、體驗維族舞蹈、評價與拓展三個
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了解民族文化”分為兩個活動單元。第一單元為新疆的歷史與地理風貌。教師通過PPT課件為學生講解新疆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該地區(qū)所承載的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意義,讓學生了解新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知道在歷史中新疆地區(qū)對中西方文化傳播的重要意義,進而引發(fā)學生對這片區(qū)域民族知識的學習興趣。第二單元為維族的傳統服飾與節(jié)日。這個單元設計由地域特點具象到民族特點介紹,即通過具體實物展示,引導學生了解維吾爾族傳統服飾構成等民族文化特點。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體驗維族舞蹈”分為兩個活動單元。第一單元為維族舞蹈基礎介紹與體驗。教師設計了解維族舞蹈風格及音樂特點—學習體驗維族舞蹈基本體態(tài)與基本表現形式兩個內容。第二單元為學習維吾爾族表演性舞蹈“盤子舞”。通過教師分解動作指導、分組欣賞練習等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評價與拓展”分為兩個活動單元。第一單元為教師以問卷方式對本次活動所提到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知識鞏固與學習成果反饋。提問方式有單項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以及問答題等,學生通過此問卷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概括。第二單元為欣賞維吾爾族經典男子舞蹈“盤子舞”,領略區(qū)別于女子盤子舞的獨特魅力。在此過程中教師結合之前所學的維族舞蹈基本體態(tài),提示學生注意民族風格的體現,讓學生尋找舞蹈感覺,為今后進一步系統學習維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舞蹈奠定基礎。
一個活動的參與時間可能只有八九十分鐘,但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旨在讓學生學習專業(yè)表演及書法、美術工藝作品制作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其背后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與解讀,充實對民族精神及內涵的理解,進而更加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所以,諸多活動的設計、研究與成功組織,培養(yǎng)了教師專業(yè)強、會研究、重積累、勤反思的良好工作作風。
三、加強評價研究,提升學生體驗度
在校外教育機構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于學校內執(zhí)行的“三級課程”,學習內容與方式更加靈活開放,更加注重于激趣和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教師在設計、組織校外“學院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關注學生獲得結果和體驗的過程,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如以表演、展示為主要學習、活動方式的課程環(huán)節(jié),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參與表現,采用即時評價的方式記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行為、情緒情感、參與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現,將其作為評價標準。
尊重學生的選擇和評價觀點。如以作品制作為學習、活動方式的課程環(huán)節(jié),教師對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表現、制作及展示的成品作出評價的同時,也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協商、交流等方式,大膽進行自評、互評,達到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以及相互協作、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的
目的。
注重評價的延伸作用。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及活動后進行反思,如“為什么我制作作品的速度還不夠快?”“為什么××同學對這個環(huán)節(jié)、這個問題的理解是這樣的”,讓學生從專注表演、制作本身延伸擴展到對問題的討論、對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學會在學習實踐中努力完善自己的行動,拓寬自己的視野,最終實現自我反思、自我改進的實際增長目標。
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這一新的教育特色課程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與學校教育實現了有效銜接與優(yōu)勢互補,同時也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只有這樣不斷深入研究,進一步貫通校內外課程,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才能真正實現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作者單位:北京市東城區(qū)天壇青少年活動中心)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