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黃振華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高校開始全面倡導和積極探索實施人文教育,至今已轟轟烈烈走過了近20個年頭。時至今日,我們高校人文教育現(xiàn)狀究竟怎樣?文章以湖南八所本科高校為調查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希望為推進高校人文教育的發(fā)展起到應有作用。
關鍵詞:人文教育;調查分析;湖南高校;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對人而言,改變的不僅僅是人的知識結構,而且表現(xiàn)在人的思維結構及人的價值結構的改變,因此它對人的影響極為深遠。近現(xiàn)代以來我國大學在培養(yǎng)各行各業(yè)的人才時,由于過分注重其專業(yè)及技能培養(yǎng),而忽略了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培養(yǎng),其結果導致了近代以來所有的重大理論研究成果在中國都無法產生,全世界一流的大學也與中國無緣。更有甚者,近些年來,有關大學生缺乏人文教育而沖破道德底線,甚至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結舌乃至匪夷所思的報道常常見諸于報端及網(wǎng)絡媒體,如清華大學劉某某傷熊事件,云南大學馬某某事件,河南籍大學生李某連殺七人事件等等,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xiàn)狀,無不引起我們對當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深思。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高校開始全面倡導和積極探索實施人文教育,至今已轟轟烈烈走過了近20個年頭。時至今日,我們高校人文教育現(xiàn)狀究竟怎樣?取得了哪些成績?有哪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很有必須進行一番總結。
一、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大學生具有的基本人文素質、各高校開展人文教育情況等三個部分。問卷調查具體采用分院系、分年級的分層比例抽樣方法。對一、二、三年級學生采用多段抽樣和簡單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四年級學生采用滾雪球的方式。問卷調查2016年3月進行,共調查了湖南女子學院、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吉首大學、湖南農業(yè)大學、湖南商學院、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八所高校的本科生。實際發(fā)放問卷600份,回收565份,實際問卷回收率94.2%;在回收問卷中,有效問卷530,有效問卷率為93.8%。在530個樣本中,男生275人,占總人數(shù)的51.9%,女生255人,占總人數(shù)的48.1%;一年級110人,占總人數(shù)的20.75%,二年級178人,占總人數(shù)的33.58%,三年級148人,占總人數(shù)的27.92%,四年級94人,占總人數(shù)的17.74%。調查樣本的學科門類涉及哲學、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工學、農學、教育學、理學、文學、歷史學、林學、醫(yī)學十三個門類。本研究對所獲取的調查數(shù)據(jù),采用SPSS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當前具有的人文素質現(xiàn)狀
關于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調查,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開展人文教育的為30%,認為有必要的50%,認為可有可無的為12%,認為沒有必要的為8%。
有35%的學生認為通過大學人文教育,受到了人文教育的熏染,有助于自己確立正確的人生觀;52%的大學生認為通過人文教育,改善了自己的職業(yè)道德觀;13%的同學認為人文教育的作用較小。這表明了現(xiàn)在大部分大學生對于人文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有較高的認同。
在“自身人文素質的評價”選項的調查中,有大概20%的同學認為“非常欠缺”,51%的同學選擇了“比較欠缺”,22%的同學選擇了“比較滿意”選項,只有7%的同學選擇了“滿意”選項。這反應相當多的大學生認為自身人文素質是比較欠缺的,在以下的一些選項得到驗證。
1.很少同學完整讀過一本以上中外名著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你曾完整讀過哪些”的問題時,讀過《紅樓夢》的為21%,讀過《西游記》的為30%,讀過《三國演義》的為28.5%,讀過《水滸傳》的為29.3%,讀過2部以上的為17%。全部都讀過的只有13%。
“你曾讀過的國外文學名著有幾本”時,選擇一本也沒看過的占到了25%。在對經管類學生的調查中,50%的學生從來沒有讀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62%的學生沒有讀過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
2.藝術修養(yǎng)比較缺乏
在回答“你曾參加過高雅音樂會的次數(shù)?”問卷中,有62%的學生選擇從來沒參加過,“你會幾種器樂”的問卷中,有78%的學生選擇什么都不會。在“在中學或大學階段你是否獲得過書畫方面獎項”時,有83%的同學選擇從來沒有。
3.缺乏對國情和國史的必要了解
我們對于中國歷史的了解主要局限于對中國主要事件的了解,對其理解缺乏自我認知,也缺乏全面理解,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對國情了解缺乏深度,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知識。
對“國共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作用”有正確認識的大學生僅占45%,對“抗美援朝的意義”有正確認識的也只有55%,對中國的古代歷史的認知,更是缺乏。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對待我們悠久歷史似乎僅僅歸結為“封建專制”四個字,而棄之如糟粕,好像除了農民起義就沒有什么有正面價值的東西。我們對中國自己的歷史有時還不如西方人的認識深刻,譬如哥倫比亞大學在二戰(zhàn)后,就開發(fā)了一套非常有名的“東方文明”得到本科生通識課。
4.大學生心理素質存在一些不足
問卷調查反映,認為自己心理素質比較好的學生約占45%,認為自己心理不夠穩(wěn)定的達43%,自認為心理好像有缺陷的占10%(另有2%的學生表示沒想過這方面的問題)。換言之,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素質狀況比較滿意。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對自己心里素質滿意的學生之中,他們的心理素質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在另一項調查中得到了驗證。有一項調查的內容是大學生活中的苦惱。有28%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感到苦惱,37%的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感到苦惱,還有學生為經濟問題或其他事情而感到苦惱的。當學生們遇到苦惱時,39%的同學選擇與以往同學交流,25%愿意選擇與其父母交流,23%選擇通過網(wǎng)絡交流,只有13%的選擇與大學同學或老師進行交流。這表明,在大學校園里,教師對學生的主動關心和愛護還不夠,同學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溝通也欠缺,因而很多同學在表明熱鬧的校園實際感到孤獨與落寞,遇事只好向父母和以前的同學傾談,寧愿與陌生的網(wǎng)友交流。另一方面,也反應了我們大學生的社交能力有缺陷。endprint
(二)各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狀況分析
1.人文選修課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自20世紀90年代末各高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以來,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和眼界得到了一定提高。調查表明,對現(xiàn)有的人文素質選修課10%的被調查者認為收獲很大,9%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收獲,兩種意見的比例大致相等。有35%的被調查者認為獲得了一些收獲,18%的被調查者認為收獲很少。這表明,現(xiàn)有的人文素質選修課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不過,仍有近1/5的學生感到收獲很少,需要引起各界重視,人文教育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大學生選修人文教育課程動機過于功利
課題組針對各高校學生如何選修人文教育課程作了調查,調查顯示,完全憑學生興趣選課的占了36%,兼顧興趣與為完成學分的占了約9%,二者之和為45%。純從實用角度選課的占19%,兼顧到實用價值而進行選課的占7%,兩者之和為26%。完全從完善自己知識結構而選課的僅占8.5%。由此可見,學生選課的優(yōu)先順序:興趣、實用、完善知識結構。學習要靠興趣,但全憑興趣選課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有些課程對培養(yǎng)我們得到能力、完善知識結構、幫組我們形成正確價值觀有意義,但可能開始學時有難度,也可能有些枯燥,需要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為了今后的全面發(fā)展,可能需要我們選擇一些一開始不是那么有趣的課程學習。同樣,學習而追求實用也無可厚非。但過于追求實用與我們的本科教學目標、使命是不完全一致的,本科教育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在專業(yè)上強調寬,旨在培養(yǎng)超越于功利思維之上的精神境界、人文情懷。從調查的選課的動機來看,盡管同學們有提高自身素質的愿望,但相當多的學生對自己的全面素質尚未做通盤思考,不清楚自己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什么,沒有利用選課來加以彌補。
3.教學中對專業(yè)整體框架和前沿知識的講授不夠,在專業(yè)教學中鮮有涉及人文教育
在本課題調查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于專業(yè)知識整體框架的把握以及對學科前沿內容的了解比較薄弱。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所學專業(yè)的知識結構有清楚認知的只占13%,特別對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比較模糊。學科前沿性的問題往往是新的、帶有爭議性、不穩(wěn)定性,甚至是沒有答案的問題,但它卻很能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學習中缺少關注學科前沿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而言,學科前沿性的問題大多出現(xiàn)在學術著作和學術刊物之中,而不是出現(xiàn)在教材之中。調查發(fā)現(xiàn),被調查者看過本學科5種以上學術刊物的只占9%,而看過2~4種也只有36%的人,而只看過1種或沒有看過的卻占了總人數(shù)的55%。事實上,這55%的學生并非全是一年級的(一年級學生只占被調查總數(shù)的40%左右),無論如何這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缺陷。
人文教育也并非只屬于人文課程的事情,應該與我們專業(yè)學習的任何課程都有關系,但很少有專業(yè)課老師在進行專業(yè)教學中將人文精神貫穿于講授中,傳授給學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不足。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本課題的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在大學人文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和不足,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提出的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進一步強化人文教育意識
人文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涉及到學生、教師、管理干部,也涉及到行政人員。人的思想觀念決定人的行為,在不少學校不論學生還是教師,還存在對人文教育的理解不準確、不全面的地方。最為突出表現(xiàn)是,把人文教育僅僅理解為開些人文教育方面的課程,或舉辦一些人文講座。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人認為,人文教育僅僅屬于人文學院的工作。這樣的片面觀念與認識制約了人文教育的發(fā)展。因此,建議各高校要加強學習,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利用各種機會和渠道,大力宣傳人文教育的思想與意義。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一樣,對一個國家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錢學森在回顧自己的科研經歷,他認為藝術上的修養(yǎng)不僅加深了他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與此同時,也使他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錢學森特別指出,藝術修養(yǎng)對啟迪一個人在科學上的創(chuàng)新是很重要的??茖W上的創(chuàng)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chuàng)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lián)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這一切都有待人文教育來作催化劑。
(二)加強人文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力度
人文教育關注“言”(講授、教誨、指點),但更看重的是“行”。譬如,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思想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僅僅依靠課堂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考慮利用“三下鄉(xiāng)”之類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思想認識。建議學校加強對于各項實踐活動的指導,一方面能夠使實踐活動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看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在“干中學”。
(三)專業(yè)教育中要貫串穿人文教育觀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專業(yè)教育與人文教育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對立的,它們應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每一位專業(yè)教師的教學工作,除了給學生講授專業(yè)知識,也應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問題是我們許多教師僅僅注意到傳授專業(yè)知識,卻忽視了如何在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因為“教書”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
(四)要努力提高人文選修課的質量
就我們調查的幾所高校情況來看,各個學校的人文選修課開設門數(shù)還是比較多,但大學生很需要的一些課程,有的學?,F(xiàn)在還沒開出來,另外有些課程雖然開出來了,但課程的授課質量還不能滿足大學生的要求。此外,開設的課程還不夠系統(tǒng),深度不夠,諸如概論、通史之類諸多,經典的偏少甚至缺乏。因此,建議高校在開課多年的基礎上,對人文選修課進行全面檢查回顧與反思,總結經驗,找出差距和不足,學習國外經驗,開設一些高品質人文課程。
參考文獻:
[1]魏冬,馬洪勃.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調查與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68-69.
[2]方克立.錢學森之問與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4).
[3]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38-68.
[4]張沛、張源譯.歐文·白璧德,文學與美國的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美國《人文》雜志社.人文主義—全盤反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33.
作者簡介:
謝晶(1980—),女,湖南衡陽人,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文學。
黃振華(1979—),女,湖南汩羅人,湖南女子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