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思想政治重點考核考生四方面能力。文章以2016年全國Ⅲ卷為例,將四種能力細化為八個微觀能力,為師生高三后期教學增強實效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考試;探究
根據(jù)高考大綱和說明,思想政治學科明確了四方面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即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等四種能力,本文以2016年全國Ⅲ卷為例,將四種能力細化為九個微觀能力,以增強教學實效性。
一、理解概念的能力
1.真題賞析 全卷有三個試題涉及教材之外的新概念、新術語,如13題“試客”,14題“平行進口車”制度,38題“互聯(lián)網(wǎng)+停車智慧系統(tǒng)”。13題,對“試客”概念進行了解釋,理解這一概念就能正確作答。
2.能力與目標對應 理解概念能力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即準確、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即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學科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等考核目標與要求。
3.教學建議 理解概念能力,概念既有教材上呈現(xiàn)的,也含高考試題中新出現(xiàn)的概念??忌梢酝ㄟ^試題材料提供的顯性信息,挖掘隱性信息,篩選有效信息,去除無效信息,刪繁就簡,通過概念的類比、同比等方法,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二、觀察生活的能力
1.真題賞析 38(2)題,結合材料二和閱卷場評分細則發(fā)現(xiàn),材料中信息有“空置率”、“資源”、“停車繳費”等生活常識?!白屜M者感受到便利、快捷”“節(jié)約時間”“促使停車規(guī)范、有序”“加速車輛流動,減少交通擁堵”“減少汽車尾氣排放”“保護環(huán)境”“綠色發(fā)展”等,需要關心生活,關注生活,生成生活智慧。
2.能力與目標對應 觀察生活常識能力符合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即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有關社會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全面闡釋或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
3.教學建議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應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是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理念,遵循三貼近原則,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
學生要善于積極觀察生活、關注生活。主動運用生活中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現(xiàn)象聯(lián)系所學教材知識,透過社會現(xiàn)象認識事物本質,培養(yǎng)觀察、思考、探究、論證的能力。
三、理解時政的能力
1.真題賞析 12題,分析曲線圖一是看橫軸,縱軸,二是結合縱軸,看曲線的趨勢和平緩,三是結合圖形和設問,進行判斷對錯。
2.能力與目標對應 培養(yǎng)學生的時政知曉意識和能力,符合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即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重大時事和相關信息。該題還考查了獲取和解讀信息,即從試題的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
3.教學建議 時事政治考查屬于大綱和說明中的要求??荚嚂r,或運用時事為情景材料,或用時政語言作為選擇題的選項或主觀題的參考答案。因此,應多種渠道關注時事政治,如觀看新聞聯(lián)播,師生提供新聞簡報,訂閱《中學生時事政治報》(高考版)等方式,特別關注重大會議及會議精神,如每年黨的代表大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兩會”等重大國內國際會議精神,進行時事熱點專題訓練,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四、識記判斷的能力
1.真題賞析 13題、17題、20題、23題等選擇題,學生能憑借識記知識,使用排除法精準作答。38題與39題主觀題,從參考答案或閱卷場評分細則可知,很大部分答案表述就是教材語言,不需要對文字再加工、再提煉。
2.能力與目標對應 識記判斷能力符合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考核目標與要求。即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學科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
3.教學建議 識記判斷能力包括識記能力、判斷能力?!耙惑w四層四翼”中,考查目標包含必備知識。這里的判斷能力主要是指通過識記,能夠準確識別高考非選擇題備選項表述的正誤情況,能夠運用辯證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認識事物。“在遺忘之前再記一次”,通過有意識的反復識記,以積累知識、鞏固知識和掌握知識。要理解性地識記,以考試大綱羅列的考點為線索,逐一落實,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形成清晰的縱橫網(wǎng)狀知識體系,考點由點連線、由線布面、由面織網(wǎng)、由網(wǎng)成體,并對考點恰當擴展、深化、細化,在綜合思維中把握考點。
五、主體(主題)遷移的能力
1.真題賞析 38(1)題,由習近平為組長,遷移到政治主體——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遷移到政治主體——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從而思考法律保障、科學立法;國家發(fā)改委遷移政治主體——國家行政機關,從而思考政府的知識。
2.能力與目標對應 主體(主題)遷移能力考查了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即從試題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即有針對性地調動有關學科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推理等考核目標與要求。
3.教學建議 主體(主題)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xiàn)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有利于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在情境中抓牢基礎知識,再要學會轉換問題情境,“以類比促遷移,抓訓練攻難點”,從而做到由此及彼。構建主體(主題)知識網(wǎng)絡。經濟主體有消費者、勞動者、企業(yè)(公司)、市場、政府(宏觀調控)等,經濟主題有經濟結構、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等。政治主體有公民、政府、人大、中國共產黨等,有中國外交政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等,有公民、政府等,主題有文化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渡钆c哲學》主題(或范圍)有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實踐觀、發(fā)展觀等。
六、全局解題的能力
1.真題賞析 39(3)題,既要依托材料,又要從《文化生活》全書思考。如果思維束縛在“文化自信”,答案只能聯(lián)系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關系。如果只站在獲獎,中醫(yī)中藥走向世界的國際高度,就可能會聯(lián)想到中華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強國等知識。endprint
2.能力與目標對應 解題全局能力符合獲取和解讀信息,即準確、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有關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即綜合檢索和選用自己的“知識庫”中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描述和闡釋事物,即全面闡釋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論證和探究問題,即整合學科知識和方法,論證或探究問題,得出合理的結論。
3.教學建議 選擇題,需要關注材料、備選項、備選項的組合(組合型選擇題);非選擇題,需要關注材料、設問、教材相關理論。特別是39(3)問就屬于開放性試題。教學中,情境選擇、問題設計、答案擬定都應有開放性,激發(fā)學生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廣的視野從而激勵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七、還原答案的能力
1.真題賞析 39(2)題,答案還原能力是指答案從試題中來,弄清答案的來源。高考政治非選擇題答案來源于三部分,即教材語言、材料語言、時政語言。不論是哪種語言,都必須緊扣試題材料和設問,其答案在試題中一定有其材料依據(jù),如果脫離材料,只憑設問就可以組織答案的試題,在高考試題中是沒有的。
2.能力與目標對應 答案還原能力符合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的考核目標與要求,這種能力是倒推思維,由答案思考試題信息——材料與設問。
3.教學建議 精選部分非選擇題,從參考答案倒推試題的材料和設問依據(jù),即知果尋因;再順推由試題材料和設問,思考答案,知因尋果,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八、科學表達的能力
高考試題需要結合獲取情境信息和調動教材知識,創(chuàng)新運用材料形成答案的方式,有完整表述原理,有結合原理表述,對材料進行概括處理,還有內鑲嵌式處理。全國卷政治非選擇題的參考答案,以內鑲嵌式呈現(xiàn)為主,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大力培養(yǎng)表達能力,要求做到答案結構邏輯化;答案編寫完整化;答案表述術語化。答案書寫做到外在美,包括排版美觀、書寫美觀、條理清晰。做到答案序號化;序號間隔化;字跡整潔化;文字簡潔化;修改規(guī)范化。
當然上述能力劃分不是只符合某一或某幾方面的考核目標與要求,而是主要符合或側重符合某一或幾個考核目標與要求。
通過能力培養(yǎng),引導考生注重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tǒng)一,按照高考考核目標與要求積極備考,學生能夠“讀得懂”、“記得住”、“想得到”、“寫得清”、“說得透”,在此潛移默化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作者簡介:何學軍,50歲,女,廣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政治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安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638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