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 目的 將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減少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的作用進行分析研究。 方法 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于該院進行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共選取140例。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使用抽簽的方法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和觀察組兩組。其中常規(guī)組70例患者僅僅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而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SAS、SDS)評分、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并對比兩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 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為(30.54±2.14)分、SDS評分為(31.27±2.48)分,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其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數(shù)為(1.26±0.34)次,相較于常規(guī)組明顯更少(P<0.05);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掌握優(yōu)良率為97.14%,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87.14%)(P<0.05)。 結論 將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可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其依從性、生活質量以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關鍵詞] 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糖尿??;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b)-0158-02
糖尿病在臨床中屬于極為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具有終身性特點[1]。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2]。糖尿病的病情長期發(fā)展下去極易引發(fā)多個系統(tǒng)器官的并發(fā)癥,進而使得患者的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屬于患者致殘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受疾病影響,糖尿病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狀態(tài),甚至合并房顫等因素,誘發(fā)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表現(xiàn)為快速心律失常[3]。該次研究中,為降低快速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頻率,特抽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該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觀察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對其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14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通過抽簽的方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和常規(guī)組分別占70例。觀察組當中包括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為40~78歲,平均年齡為(55.67±10.58)歲;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1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9例;病程為3~15年,平均病程為(10.64±2.57)年。在常規(guī)組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為40~76歲,平均年齡為(55.45±10.32)歲;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占2例,2型糖尿病患者占68例;病程為3~16年,平均病程為(10.87±2.84)年。觀察組和常規(guī)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對資料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科學性分析。
1.2 方法
常規(guī)組糖尿病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輔以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相關護理內容包括對患者進行入院教育,給予存在焦慮、情緒起伏大以及內疚不安等患者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1.3 觀察指標、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將兩組糖尿病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SAS、SDS)評分、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以及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對比分析。
1.3.2 判定標準 患者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優(yōu):>90分;良:80~90分;中:60~80分;差:<60分。優(yōu)良率為(優(yōu)+良)/該組總例數(shù)×100%。根據(jù)焦慮(SAS)、抑郁(SDS)自評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總分均為100分,50分為臨界點,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越差。
1.4 統(tǒng)計方法
以上兩組患者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行核對,心理狀態(tài)(SAS、SDS)評分、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態(tài)護理前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較之前有所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
觀察組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相較于護理前以及常規(guī)組,顯著更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程度
觀察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掌握的優(yōu)良率為97.14%,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8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巨大[4]。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伴有嚴重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極易導致心律失常的發(fā)生[5]。快速性心律失常屬于患者亞健康的主要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該次研究中,為減少糖尿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特給予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如下:①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并查閱其病歷,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評估并總結患者的疾病特點以及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醫(yī)院的基本情況以及患者的實際病情,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方案[6]。②針對情緒起伏大者: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并使用親切的語氣進行寬慰,鼓勵患者將心中的顧慮以及想法說出來,將憤怒以及不滿進行宣泄。根據(jù)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tài),給予其針對性的疏導,消除其悲觀、失望的等情緒[7]。③對于內疚不安者:應加強對其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將教育前景進行宣傳,使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具有一定的認知。糾正患者的錯誤想法,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幫助患者調適不良心態(tài),樹立成功治愈的信心。④對于焦慮、抑郁者:應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并不斷安撫患者的情緒。使用疾病忠告以及精神上的鼓勵,給予患者支持。為其制定科學的作息時間表,使其保持充足的睡眠,鼓勵其積極進行體育鍛煉,轉移對疾病的注意力[8]。該次研究中,給予糖尿病患者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為(30.54±2.14)分,且SDS評分為(31.27±2.48)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降低幅度大于常規(guī)組(P<0.05)。該結果可充分證明心理護理的效果。不僅如此,結果中同樣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數(shù)為(1.26±0.34)次,對糖尿病知識掌握優(yōu)良率為97.14%,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使用心理護理健康教育進行干預后,可改善負面情緒,減少快速心律失常發(fā)作頻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彩虹,王青,韓琳.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wǎng)膜病變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5,29(6):459-460.
[2] 張君.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6,23(10):1391-1392.
[3] 楊月蘭,張海云.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療效[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6):1148-1151.
[4] 劉寶霞.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3):353-355.
[5] 王晶霞,李相軍,李春燕.心理護理干預對首診眼科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影響[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 16(6):781-783.
[6] 李麗君.心理護理干預對預防糖尿病足患者產(chǎn)生抑郁情緒的意義分析[J].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5,32(1):48-49.
[7] Douglas L Weeks,Jennifer M Polello,Daniel T Hansen,et al.Measuring Primary Car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Diabetes Care Coordination: The Diabetes Care Coordination Readiness Assessment[J].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 ine,2014,29(1):98-103.
[8] 陳婕.臨床護理和心理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的療效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2):130-131.
[9] 張趁儒,袁國軍,劉璠.心理護理聯(lián)合運動療法在妊娠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4):205-206.
(收稿日期: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