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瀟+于秀萍
[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高校推行休閑教育的必要性和對策研究”,編號SZ17172]
摘要:人類的休閑活動古已有之,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衰。“休閑”一詞,在東西方的文明里,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的休閑理念受制于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制約并決定了中國的休閑發(fā)展方向和模式,并孕育了中國人的休閑精神理念。歷史猶如一幅逝去的真實畫卷,歷史教學的任務是傳承文明、借鑒智慧,在高校歷史教學中融入古代休閑文化內容,使我們了解和分析史實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心靈的啟迪和思想的升華,使大學生在美的世界里得到熏陶,更好地指導休閑實踐,也是實現(xiàn)青年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一條途徑。
關鍵詞:歷史教學;古代休閑文化;融入
英文的“休閑”——“Leisure”一詞來源于法語,而法語又來源于希臘語。在希臘語中,“休閑”為“schole”,意為休閑和教育,也有平和、寧靜、自由等意義,這不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更是指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的無拘無束的狀態(tài),認為發(fā)展娛樂,從中得益,并與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輔相成。同時,“schole”一詞也用來表示進行學術討論的場所。英語中的學校(school)、學者(scholar)等單詞就是源自schole,這說明休閑與教育是緊密相關的。古希臘人認為,在可自由支配時間里,“休閑”是需要引起重視和認真對待的,需要后天的習得和教化,需要接受教育?!癝chole”一詞中幾乎沒有休息和消遣的成分,而是含有主動學習、完善自我、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和提高生命質量的意思。
我國《自然辯證法》雜志社主編馬惠娣女士可謂我國休閑學研究的開山鼻祖。她在文章中特別指出:休閑在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是人類精神家園的一種境界;休閑是人類自省與沉思的產物,中華民族具有五千余年的悠久歷史,在休閑文化方面,有著獨特的理解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繼承、發(fā)揚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寶貴遺產,構建當代休閑理論,應當是中國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1]
中國是一個休閑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自有文字記載開始,休閑活動在歷史上的現(xiàn)實存在便可佐證。數(shù)千年以來,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與百姓民眾通過琴棋書畫、歌舞百藝、獵騎習武、云游山水等各種方式來實現(xiàn)閑適恬淡、自在無我、怡情益智、修身養(yǎng)性的個人追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休閑有著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從《詩經》到《莊子》,從《楚辭》到《漢賦》,從《唐詩》到《宋詞》,從《元曲》到明清小說,到處閃爍著中國文化對休閑的理解方式。其實中國古人最懂休閑,他們不但把休閑當作生活,更提高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中國歷代的文人雅士、騷人墨客所向往和追求的超然脫俗的生活方式、思想境界都是最懂“偷得浮生半日閑”的自由和閑適,只是這些多屬個人的思考和生活體驗,而不像西方人變成學問。
一、先秦時期——休閑文化的萌芽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圣賢們就已經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豐富的休閑思想及休閑追求。中國文化中,“休閑”是一個美好而典雅的詞匯?!靶荨弊值慕Y構是“人倚木而休?!痹凇犊滴踝值洹泛汀掇o海》中被解釋為“吉慶、歡樂”的意思?!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中解釋“休”為吉慶、美善、福祿之意。“閑”,通常引申為范圍,多指道德、法度之意?!墩撜Z·子張》:“大德不逾閑?!逼浯?,“閑”有限制、約束之意?!兑住ぜ胰恕罚骸伴e有家?!绷硗猓伴e”通“嫻”,具有嫻靜、思想的純潔與安寧的意思。從詞意的組合上,表明了休閑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因而,它不同于“閑暇”、“空閑”、“消閑”。這個頗具哲學意味的象喻,表達了人類生存過程中勞作與休憩的辯證關系,又喻示著物質生命活動之外的精神生命活動。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體的頤養(yǎng)活動得以充分的進行,使人與自然渾為一體,蘊含著“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賦予了生命以真、善、美,具有非凡的價值意義。
《詩經》中有許多詩歌體現(xiàn)了休閑之含義,如《周南·漢廣》中有“南有喬木,不可休思”;《小雅·六月》中有“比物四驪,閑之維則”;《小雅·十月之交》中有“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等等。休閑以其獨特的方式補養(yǎng)著人的身體,撫慰著人的心靈,為人類構建著一個更加有意義的世界。
《詩經》之后,我國休閑文化主要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兜赖陆洝分小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心性尤其要悠然散淡,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和理想的生存境界。
《莊子》是體現(xiàn)道家休閑思想的經典之作,《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可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跺羞b游》的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游”。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從宇宙的高度來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從現(xiàn)實中升華,并且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狹隘心境中透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從而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涵達到新的境界,這與休閑文化所追求的閑適、超然與從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魏晉時期——休閑文化的發(fā)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政權紛立、戰(zhàn)亂頻仍,知識分子普遍遠離政治,隱逸遁世。他們痛恨現(xiàn)實的黑暗和名教禮制,思慕老莊逍遙,崇尚遠離塵世,棲息山林,寄情山水田園自然風光;他們往往尋找名山大川,世外桃源,終其一生辭官隱世,清談玄虛。于是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游山玩水、放浪形骸的風氣,隱逸玄游成為休閑生活的雛形。
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稌x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琊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樞巴跞帧F呷顺<谥窳种?,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endprint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莊”,排斥“六經”,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說。詩長于四言,才思敏捷,風度清峻;《幽憤詩》、《贈秀才入軍》較有名。嵇康擅長音律,所撰《聲無哀樂論》是一部音樂理論著作,認為同一音樂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斷言音樂本身無哀樂可言,而其目的則在于否定當時統(tǒng)治者推行的禮樂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賦》,對琴的奏法和表現(xiàn)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述。對魏晉名士來說,“暢游山水”是在自然風景的賞心悅目之中發(fā)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自我,回歸自我。自然之游把人與塵世隔離開來,使人在一個“非人化”的世界中尋找心靈的寧靜和閑適,清除塵世的紛擾和糾纏,詩意地存在和棲居。
陶淵明是隱逸文化的代表人物,所作《桃花源記》流傳千載,是中國傳統(tǒng)隱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歷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囂的塵世中都希望尋覓到能夠庇身隱逸的“世外桃源”,并以這樣的理想社會形態(tài)作為獨善其身的精神寄托。陶淵明的田園詩質樸、恬淡、清新,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田園詩的風格。毫不夸張地說,魏晉名士浪漫、豐富多彩的“游”,向我們展示了詩意性存在的不同方式,共同建構出早期休閑生活的雛形。
三、唐宋時期——休閑文化的高峰
唐、宋兩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興盛的歷史時期,此時中國的經濟、文化都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休閑文化也展現(xiàn)出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景。唐代以其海納百川、兼容中外的大國風范,彰顯的是一種開拓進取、朝氣雄風、剛健勇武、自信瀟灑的休閑氣度;而宋代由于科學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漸趨形成一種淡泊寧靜、細膩雅致、沉思內斂、理性低調的休閑氛圍。無論是紅色基調的唐文化,還是藍色基調的宋文化,洋溢著豐富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的休閑行為和方式,都為今天人們的休閑路徑提供了太多有益的借鑒藍本。
唐代是我國古代最善于吸收和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開放朝代,也迎來了中國封建歷史上蔚為壯觀的休閑高峰。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雄厚的經濟基礎、政府的支持以及開放的風氣將唐代休閑推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在唐代,休閑主體的構成更為廣泛,休閑者幾乎拓展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休閑已不再是魏晉時期貴族官僚階層的特權,就連普通百姓也可以參與到休閑活動中來。休閑活動不再完全是政治經濟活動的附屬物,而是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休閑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來支配自己的休閑活動。同時,不同的休閑主體,分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他們的休閑目的、休閑行為和休閑方式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特征,進而構成了唐代豐富多彩的休閑氣象。在休閑和時尚領域,唐代可以說是“胡風”盛行的時代,廣泛地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飲食、用具、服裝、妝容、禮儀、語言,當然還包括各種休閑活動和流行時尚。當時所謂的“胡樂”“胡服”“胡食”等在長安城是極其盛行的。唐代民風也呈現(xiàn)出更加活潑熱烈并富于個性的氣象。在民間,歌舞流行,民眾皆喜游賞,休閑娛樂活動大盛,各階層生活較為自由、隨性和開放。
而宋代較唐代而言,戶外體育活動減少,文藝活動明顯增多。這和宋代“重文輕武”的統(tǒng)治政策有關。宋代以科舉文官集團執(zhí)政,文官集文人、學者、名臣于一體,制約了尚武力量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影響,文人、士大夫很少參與劇烈的戶外運動,室內的琴棋書畫、聽琴品茗等怡情休閑活動,和投壺、圍棋、象棋等“輕量型游戲”成為他們最喜愛的休閑項目。宋人在關照現(xiàn)實與沉潛哲理方面無不突顯出清醒與冷靜,這與唐人性格的奔放外露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倡“靜態(tài)”的理性文化與休閑態(tài)度,與唐代民風的激情、勇敢與果斷格格不入。宋代的審美文化充滿了休閑的旨趣和風貌,而且從皇室到民間,宋代社會普遍崇尚和追求休閑的情趣?;适业男蓍e活動體現(xiàn)出“奢”和“雅”的特點,民間的休閑進一步世俗化,并體現(xiàn)出“狂歡”和“產業(yè)化”的特征。[2]
宋代民眾的休閑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宋代城市經濟發(fā)展打破了過去坊、市的限制和夜市關閉的禁令,這就使得民眾可以隨時隨地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進行休閑娛樂。百姓不再滿足于生存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愉悅。宋代的市民作為一個新興階層登上了歷史舞臺,并且成為參與休閑活動的主體。我們可以在史籍和圖畫中看到各色人等廣泛地參與到休閑娛樂活動中去,為休閑產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無論是在瓦舍勾欄里觀看表演,在酒肆茶坊吃酒品茶;還是在街頭巷陌觀看藝人的演出,以及在寺院宮觀里聽宗教故事,抑或是在園林里游玩,在夜市上品嘗各種美食,或者在郊外水邊欣賞風景……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市民階層通過參與休閑娛樂活動得以暫時從生活的負擔中解脫出來,瀟灑地追求和捕捉生活中的快樂和情趣,正是他們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市井文化。同時,也是他們沿襲前代的風俗,熱愛傳統(tǒng)文化,使得兩宋城市民俗娛樂項目得以保留并延續(xù)至后代。
四、明清時期——休閑文化的內省
明太祖推翻蒙元統(tǒng)治后,恢復了漢族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文化上實行思想禁錮,統(tǒng)治者全面復古的儒家思想要求文人必須服從于封建正統(tǒng)秩序,禁止一切敢于觸動封建綱常名教、動搖儒家倫理道德的思想言論,扼殺自由的人性。政治的日趨黑暗和經濟的低迷也阻止了休閑文化的進一步開拓發(fā)展。到了晚明時期,時局動蕩,前途莫測,文官大都心灰意冷,退隱江湖。在李贄、袁枚等人的推動下,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追求心靈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思潮,士人們逐漸擺脫了傳統(tǒng)思想的禁錮,開始追求高度精致的藝術化生活。他們熱愛自然,蓄聲器、好娛樂、游山水、筑園林、嗜茶酒、諳美食、著蓑衣、披僧袍、談閑書、做雅事。旅行社徐霞客甚至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和功名利祿,將一生許于山水。
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李漁是自唐宋以來有意識地從理論層面探討并論述休閑活動的第一個文人,其代表作《閑情偶寄》,是養(yǎng)生學的經典著作,也是休閑學的研究寶典。它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yǎng)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筑、花卉、器玩、頤養(yǎng)、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并闡發(fā)了自己的主張,內容極為豐富。這部書包含著相當豐富的休閑學思想,很多章節(jié)既可以作為理論文章來讀,也可以當作情趣盎然的小品文來欣賞。此書并非玩物喪志的“閑書”,而是“有益世道之新的微言大義”與“閑情”的“莊議”。李漁的生活態(tài)度、思想體系及其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方式與當代休閑教育理論和世界休閑協(xié)會《休閑憲章》的核心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endprint
清代出現(xiàn)了我國經典名著《紅樓夢》,曹雪芹以其親身經歷為背景,以愛情主題為線索,展示了四大家族的興衰,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小說堪稱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者,其中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就是把生活和自然本身融為一體,把貴族家庭的閨閣閑情和文藝活動寫得生動而富有韻味。例如,寶黛共讀西廂,大觀園女兒共結海棠詩社,開辦菊花詩會,琉璃世界眾人雪中聯(lián)句,寶玉櫳翠庵乞紅梅,以及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湘云醉臥、晴雯撕扇、櫳翠庵品茶、元宵夜宴、怡紅院夜宴、黛玉湘云凹晶館聯(lián)詩等一系列美麗的場景,畫面感極強,把貴族女子的閑情逸致描繪得極盡風雅。而這些風雅之極的休閑生活又被放到了行將沒落的現(xiàn)實世界里,來反襯封建社會女孩子們的美麗和青春生命被毀滅的悲慘命運?!都t樓夢》是一部內涵豐厚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社會后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封建社會末期文人階層思想意識的內省和人的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在休閑世界中一種自由理想和終極人文關懷的萌發(fā)。
觀之今日,中華民族在當代能夠使人們具有共同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的休閑活動少之又少。一些富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休閑方式被遺忘且逐漸消失,節(jié)日民俗的大量消亡,古典建筑和手工藝品難得一見,詩詞、書畫、(古典)歌舞、曲藝、戲曲、酒令等休閑活動在古代是何等的盛行,然而它們都在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現(xiàn)代化的沖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這些文明成果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會環(huán)境,于是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項目被裝進遺產名錄里,僅供后人從外部觀摩、回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吊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古代休閑活動的傳承更加重要,它往往意味著我們這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tài),這也是當代人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應有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馬惠娣.建造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休閑文化的理論思考[J].未來與發(fā)展,1996(03):25-28.
[2]潘立勇.宮廷奢雅與瓦肆風韻——宋代從皇室到民間的審美文化與休閑風尚[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75.
作者簡介:肖瀟,滄州師范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歷史文化、休閑史。
于秀萍,滄州師范學院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qū)域文化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