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已經(jīng)揭示出: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初級知識、智力、技能是學習高級知識、智力、技能的先決條件。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的化學教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化學教育。因此,將初高中化學教育有機銜接起來,是縮小初高中化學教育差距,提高中學化學教學質量的必要步驟和手段。
關鍵詞: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
同行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從事某樣教學的時間越長,我們就越感到這一科知識面窄,如我們從事初中化學教學時間越長,如果不去關注高中的教材就會和高中的知識脫節(jié),教學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在今年我教的兩個班級中,有個班的學生思維特別活躍,他們提出的有些問題若用初中的知識去解釋是不夠完整的,就得用高中的知識去講解。如在講解第九單元“溶液”時,導學案中有一道題目是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溶液,有部分學生列舉墨水,認為墨水是溶液,若用初中溶液的知識(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穩(wěn)定性)解釋它不是溶液是不好解釋的,因為墨水在一般條件下是較穩(wěn)定的(不分層)、均一的,但事實上它不是溶液而是膠體(也是一種混合物),若不用膠體的知識解釋,學生不能理解墨水是膠體(即分散質粒子一般在1~100納米之間的分散系)而不是溶液,膠體是高中的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應該關注一下高中的教材。
還記得在一次教研探討活動(貴陽一中舉行的一次關于初中和高中知識銜接)中,高中的老師就提到有的學生在初中化學學得很好,但到了高一很多學生就跟不上,原因是很多學生的知識銜接不上,所以要求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與高中的知識進行銜接。但初中化學老師在講授一些與高中有聯(lián)系的知識時還是不好把握尺度的,如:
(1)在“認識原子的結構”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當講解到氫原子的結構時,教材上提到的氫原子是沒有中子的,這只符合對初中學生的講解,但為了學生將來在高中的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些關于氫元素的另外幾種原子,如氕、氘、氚,它們的質子數(shù)都為1,但中子數(shù)分別為0、1、2,所以不是所有的氫原子都沒有中子。
(2)在講解“金屬活動順序表”時提到,在氫以前的金屬(鉀、鈣、鈉除外,也要講一下這幾種金屬非?;顫?,能與水反應,但又不能深講)能與酸(指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但有學生會問這些金屬是不是都不能與濃硫酸和硝酸反應,這時就要用高中有關硝酸和濃硫酸的知識來解釋。這兩種酸具有強氧化性,金屬如銅(但在氫以后)就能與它們反應,但生成的是水而不是氫氣。關于這個知識點初中老師又不能講得太多,否則有點喧賓奪主,講多了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3)如元素周期表,前幾年的初中教材沒有對它做太多的要求,但這幾年也要求初中教師對元素周期表進行一些簡單的講
解,若講得淺了,但有的練習和測試中又要求學生更進一步去認識(每一周期的規(guī)律,如周期的劃分與電子層數(shù)有關,且同一周期最外層電子數(shù)也依次遞增,每一族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是因為在同一族(即同一列),它們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而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元素的化學性質有關等),這些知識若老師講多、講深了,學生又會似懂非懂。
(4)在學生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核外電子的排布”知識時,對于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初中只要求掌握前20號元素原子,有的學生會問:“那20號元素以后的原子的核外電子應該怎樣排列呢?”對于這樣的學生則應給他講一點高中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每一層按2n2(n代表電子層數(shù))進行排列,讓學優(yōu)生知道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可以讓他在高中的化學學習獲益,但不能講得
過多。
(5)在化學反應(如氧化還原反應)的復習中,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從元素化合價的升降及電子得失上關注化學反應,這也可以為他們在高中學習化學方程式的配平打下基礎,但也不能講得太深。
(6)在進行有機物部分知識的學習中,其中提到有機物數(shù)目龐大的原因分析,可以適當?shù)刂v解有機物中碳原子連接方式可以是環(huán)狀,可以是鏈狀,可以是環(huán)狀、對鏈狀帶支鏈,由于它們的結構不同,所以性質也就不同,從而為高中有機物結構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同樣也不可講得太深。
(7)在學習新型燃料乙醇時,可以同時介紹一下另一種物質甲醇及冬天用來擦手的甘油(丙三醇),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幾種物質都有一個醇字,這時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引導,這類物質的化學式中都有羥基即OH,且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質,它們是高中要學習的一類有機物——醇類,還有甲烷及丙烷等也是有機物的一類—烷烴等,這樣的知識還有很多。
總的來說,我們初中化學老師應多關注一下現(xiàn)在的高中教材,這樣才能很好地把握一些初中與高中銜接知識的講解尺度,才能為學生學習高中化學的某些知識打下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續(xù)潤華,陳春梅.蘇霍姆林斯基論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J].外國教育研究,2002(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