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邦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未來教學活動新常態(tài)。本文基于信息化的條件下,以學生為中心,打破傳統(tǒng)教學,重構課堂關系,以特定的科目和學生進行實踐,探索信息化手段在中職學生考證教學課中的應用,總結形成了較有價值的做法,以供從事中職學生考證課教學的同行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 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手段 考證教學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07-02
一直以來,世界各國教育部門都十分重視信息化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美國、日本、加拿大等發(fā)達國家發(fā)布或出臺相關措施和計劃以推進信息化教育的發(fā)展。2012年,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提出要“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新理念、新平臺、新技術、新資源的持續(xù)應用,有力推動了信息化教學變革與創(chuàng)新,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未來將成為教學活動新常態(tài)。
一、背景
中職學生專業(yè)技能考證是中職教育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專業(yè)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同時是每位中職生必須面對的科目。計算機應用技能考證則是所有專業(yè)學生需要參加考試的科目,是普及計算機應用技能的一種重要手段。本文筆者以計算機應用技能考證這門科目為例,探索信息化在此科目學生考證教學中的應用所帶來的效果。特別對于基礎較弱、學習積極性較低的汽車專業(yè)學生考證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切實解決了一些課堂突出的問題。
二、信息化、信息化教學和信息化教學手段
1.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是指通訊現(xiàn)代化、計算機化和行為合理化的總稱。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定義為:指培育、發(fā)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常指計算機,它一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2.信息化教學是指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發(fā)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使教學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互動化。
3.信息化教學常用的手段。1)制作的教學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學習的內容。2)微課或教學視頻。使學生可以反復觀看,自主學習,有針對性深入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3)能夠突破學習時間與空間局限的手段:微信群、QQ群、百度云等手段。教師可上傳學習資料,實現(xiàn)對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4)校園學習平臺或教學資源平臺。學生可提前預習或者復習相關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5)模擬仿真應用。學生直觀了解操作過程,可重復實踐。6)中職MOOC(慕課)。提供中職在線課程建設、應用與共享平臺。
三、考證教學課中信息化手段的應用
本文以筆者所教的辦公軟件ATA高新技術考證課為例,教學對象為高一年級汽車專業(yè)的學生。以下是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綜合三種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探究所取得的教學效果。
1.微課的應用。辦公軟件ATA考證有具體的考試大綱及考試標準,學生只要學習掌握考試的操作知識點,按照考點要求進行操作就可以通過考核。筆者根據(jù)考試知識全部錄制成微課,每個知識點(操作點)為一個微課。提前提供給學生預習與課堂教學現(xiàn)場應用相結合,以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反復學習。
2.教學演示與微課錄制同步。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把此種教學方式列為教學方法之一,再在教學文案里做好詳細的教學設計。采用教學錄播系統(tǒng)(含現(xiàn)場講課錄音的處理),教師在面向學生教學開始時有意識地在用7-10分鐘向學生講解演示一個知識點(操作點),然后提1-2個問題來反饋學生的學習,這種在教面授課程同時錄制教學微課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并為學生課后時間碎片化反復學習提供資源。若在沒有教學錄播系統(tǒng)條件的實訓室授課,則可以利用教學錄制軟件代替,這種方式錄制的視頻也可以滿足學生課后復習需要。
3.教學資源平臺。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平臺,平臺中匯聚大量教學信息資源,面向學生開放式學習。學生利用分配的登錄賬號,通過手機或電腦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因材施教、互助互動、培養(yǎng)協(xié)作式學習,并為老師教與學生學提供平臺與交流渠道。
四、解決了考證教學課中的突出問題
以往在汽車專業(yè)學生考證課教學中,我們要面對這樣的事實,全男生,缺少女生來平衡,因此課堂紀律相對較弱,加上學習基礎薄,普遍缺乏學習積極性,接受能力差,但他們當中又不缺一部分學生學習能力強,態(tài)度嚴謹,成績優(yōu)秀。基于學生的實際,要完成教學目標,傳統(tǒng)課堂教學需要手把手給學生打基礎,反復教學才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印象,然而這樣衍生了一些突出的課堂問題。經過實踐,以信息化教學突破傳統(tǒng)教學,切實有效解決了一些突出的課堂問題,很好地提高了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1.解決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更多的是一堂灌,老師講解完后學生實訓,學生自我掌控的時間少,自我反思消化空間小,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課堂厭倦,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微課的應用,讓學生自由學習,自我分配課堂學習時間,反復學習變成了可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堂有了情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2.解決了課堂上對個別學生輔導分身乏術的問題。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講解演示過程中,大多數(shù)學生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理解你所講解的內容,又或者是缺口式地理解你所講解的內容。在實訓過程中,較多的學生需要你進行個別輔導,此學生剛輔導完,彼學生又舉手向你示意,這時你會覺得疲于奔命,分身乏術。微課的應用,讓學生可以回放學習的內容,解決由于當時分心沒關注學習內容的學生學習問題,從而大大減少老師的輔導壓力,老師就可以更加專注去輔導極少數(shù)的由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
3.解決了重復講解演示的問題。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就一個問題(知識點)老師可能要重復講解演示多遍學生才能較好地掌握,這是特定時間同一問題的重復性。對于同一個問題(知識點)明天學生可能會再問老師,后天繼續(xù)問,又或者以后的時間里都會多次問老師,這是不同時間同一問題的重復性。微課的應用,讓學生只要有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就可以自主去解決學習的問題,把老師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精力去升華課堂,讓學生熱愛上課堂。
4.解決了分層式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盡管分層式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由于汽車專業(yè)學生的特性和課堂的復雜性難以實施。教學演示與微課錄制同步,可以把學生按教學目標和內容剝離分層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最直接的結果是提高學習成績。考證教學課一般兩節(jié)連堂,有充足的時間組織實施分層式的教學演示與微課錄制同步教學。一般情況下,按照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基礎分成三個層次,基礎低于教學大綱要求、滿足教學大綱要求和高于教學大綱要求。教學實施時,先從基礎低的學生開始,時間10分鐘為宜,然后實訓,由于同步錄制了微課,學生可以自主解決問題。再向中高層次的學生,控制在13分鐘為宜,同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現(xiàn)場教學演示可以增加師生面對面情感交流,學習問題交流和討論,不僅僅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提高傾聽、說服、求共識的能力。學生這些能力的缺乏,正是分層式教學中遇到突出問題。
5.解決了課前課后時間碎片化自主學習的問題。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很難形成,課后少有作業(yè),學習時間幾乎集中在課堂上,學習提高的空間有限。教學資源平臺的應用,可以利用有效賬號組織或鼓勵學生課前進行預習,也可以在課堂課后反復學習,將知識鞏固消化。另外,平臺中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學習,對學習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平臺中開放式討論渠道,讓學生可以隨時提出學習問題,有助于增進師生感情,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手機移動式學習+教學資源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了學生課前課后時間碎片化自主學習的問題。
五、實踐效果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信息化在學生考證教學課中的應用取得良好效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實訓能力明顯增強,自我管理和學習心理障礙大大改善,學習效率和成績明顯提高。教師駕馭課堂更加靈活,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設計教學和細化提升課堂。筆者所教的14汽5班考證通過率100%,平均分92分;15汽3班考證通過率100%,平均分90分。相對以往傳統(tǒng)的考證教學,通過率有了100%的保證,平均分有10多分的提高。此種做法在學校其他專業(yè)的考證課中被廣泛推廣,取得良好的實踐效果,學生取證率近100%。
六、結束語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永恒主題,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的背景下,技術手段更加智能化,教學的生態(tài)更加開放,教學結構得到了重組,師生關系趨于平等,學習更加泛在化,愈發(fā)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本文正是基于信息化的條件下,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打破傳統(tǒng)教學,重構課堂關系,以特定的科目和學生進行實踐,總結形成了較有價值的做法。在未來信息化發(fā)展道路,我們要秉承開放的心態(tài),以學生為中心,將創(chuàng)新應用與理性思考相合,切勿陷入為信息化技術應用而改革教學的誤區(qū)。
參考文獻:
[1]胡小勇,朱龍,馮智慧,鄭曉丹.信息化教學模式與方法創(chuàng)新:趨勢與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16(6)
[2]郭媛.信息教學手段的應用舉例[J].中國新通信,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