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權威
(廣西水上運動發(fā)展中心 廣西南寧 530031)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特征與訓練方法①
覃權威
(廣西水上運動發(fā)展中心 廣西南寧 530031)
新時期對大學體育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督促大學體育課程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得以面世,為大學體育改革提供了標準和依據(jù),但是在運行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這需要從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等多方面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該文通過對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特性和訓練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對我國中距離游泳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距離游泳 游泳運動員 特征 訓練方法
游泳運動根據(jù)游泳距離的不同可以分為短、中、長3種類型,不同種類型的能量消耗比例不盡相同,因而,對游泳運動員的要求也不相同。依據(jù)游泳過程中的能量供給方式和體內(nèi)乳酸生成的特點,將游泳距離為200 m和400 m的游泳項目定義為中距離游泳項目,在運動過程中運動員體內(nèi)主要依靠糖酵解系統(tǒng)和有氧代謝系統(tǒng)來獲得運動中消耗的能量。
1.1 身體特征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有其自身的身體特點,通常來說他們的有氧能力較好,無氧能力平均水平較高。在他們身體肌肉的組織中,快、慢收縮肌纖維比例大致相當,也有些體內(nèi)的慢收縮肌纖維的比例稍高。由于身體具有良好的有氧和無氧能力,中距離游泳運動員能夠進行2~5 min的快速游泳,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爆發(fā)力較短距離游泳運動員稍弱,但是他們具有一定的短沖速度足以應付比賽前程所必須的速度,在比賽的后程階段,他們再借助強勁的打腿,進而獲得足夠的沖刺速度。
1.2 水感特征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水感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粘、浮、平衡、流線型”這四大方面。粘是指運動員在水中能夠握住水、劃到水,主要表現(xiàn)在游泳時對推進力的整體利用狀況上;浮是指運動員在游泳過程中身體的漂浮狀況,主要有“高、平、輕、漂”4種身體位置,浮運用的好壞決定著游泳過程中阻力的大小;平衡是指運動員在游泳過程中對于身體的掌控能力,不僅要借助平衡身體從而減小阻力的作用,達到減小身體消耗的無用能量,而且借助平衡身體確保運動員發(fā)力的有效利用率,從而增加運動中的推進力;流線型是指運動員在游泳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降低來自水的阻力。
1.3 能量代謝特征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在游泳的過程中,身體所消耗的能量都是來自ATP-CP、乳酸糖酵解、有氧氧化這3個系統(tǒng)。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的比賽段落這3個系統(tǒng)所提供的能力比例也不相同。50 m自由泳是游泳比賽最短距離的項目,2008年50 m自由泳比賽項目中冠軍用時24.06 s,該游泳運動員比賽過后,身體內(nèi)磷酸肌酸的消耗量非常大,而血液中積累的乳酸量較少。100 m自由泳項目冠軍用時53.06 s,該游泳運動員比賽過后,血液中積累的乳酸濃度可達14~16 mmol/L,糖酵解系統(tǒng)和磷酸鹽系統(tǒng)在運動過程中為運動員提供了大量的能量。200 m自由泳項目冠軍用時114.82 s,該游泳運動員比賽過后,血液中積累的乳酸濃度可達18~22 mmol/L,運動員所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乳酸糖酵解系統(tǒng)。
表1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訓練表
2.1 耐力訓練
大訓練周期的前半段,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每天的基礎耐力訓練,應保持在2 h以上,每周進行5~6天為宜,因為基礎耐力訓練過程中,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消耗的能量主要來自脂肪代謝供能,通過不斷地訓練可以改善FTa型肌纖維的有氧能力,并且不會將運動員體內(nèi)的肌糖原消耗殆盡。
大訓練周期的前期,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應進行提高閾耐力和超負荷耐力的訓練,每周3~4組為宜,進而改善閾值較高的FTa和FTb型肌纖維,從而提高它們的有氧能力。在進行該訓練的時候,要密切關注肌糖原的含量,避免將其完全消耗。
2.2 短沖訓練
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每周應進行3~5次的短沖訓練,該訓練的目的是讓中距離游泳運動員體內(nèi)產(chǎn)生乳酸,從而恢復在大周期訓練內(nèi)缺乏鍛煉的無氧能力,主要在大周期訓練的后期進行該類型的訓練,減少水上練習總量,從而恢復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正常的無氧能力,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訓練如表1所示。
2.3 陸上阻力訓練
在整個大周期的訓練過程中,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應結合自身的身體條件進行一定的陸上阻力訓練。這種類型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肌肉力量和爆發(fā)力,而且還能對原先的力量與爆發(fā)力水平進行保持。中距離游泳運動員在大周期的訓練中,進行了過多的肌肉耐力訓練,會造成肌肉力量與爆發(fā)力的減弱,不利于其提高。
綜上所述,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有著自身的特征,例如:身體特征、水感特征、能量代謝特征。在設計訓練方法時,要對運動員的身體狀況與比賽要求進行充分了解。該文通過對中距離游泳運動員的特征進行了詳盡分析,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對促進中距離游泳運動員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幫助,為我國游泳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陸一帆.中國游泳隊奧運攻關研究報告——游泳運動訓練有效強度關鍵性研究[J].體育科研,2008(11):45-46.
[2]陳立新,張明飛.世界優(yōu)秀游泳運動員的陸上練[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9(3):56-57.
[3]黃文偉,彭雄輝,翁松濤.蛙泳教學方法新探討[J].游泳,2005(5):18-19.
G8
A
2095-2813(2017)07(c)-0030-02
覃權威(1977,12—),男,壯族,廣西南寧人,在職研究生,中級教練,研究方向:體育。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