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四, 唐志娟
(1.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 江蘇 南京 210015; 2.南通航運職業(yè)技術學院 人文藝術系, 江蘇 南通 226010)
高職院校建立的時間一般都不長,與建校歷史相對長遠的不少本科院校相比,給人的感覺是不象大學。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應有的大學精神、人文底蘊、學術氛圍等人文內涵。近年來,不少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過程中,都意識到了人文內涵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一些嘗試,但整體上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職院校領導大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校企合作、內部管理、課程建設等方面,人文內涵建設方面的思路不夠清晰,也缺乏有效的舉措。人文內涵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涉及高職教育的方方面面,從硬件到軟件、從教學到管理、從領導到教師……而人文教育則是加強人文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可以作為人文內涵建設的突破口。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高職教育的實踐中,人文素質教育并沒有像專業(yè)教育那樣得到應有的重視?!敖逃宋囊饬x的失落,并不是當前我國教育界所特有的現(xiàn)象,從根本上說它具有世界性,是工業(yè)文明的產物。”[1]6工業(yè)文明背景下的教育不應該把人作為“工具”來培養(yǎng),而應該把人作為完整的人來培養(yǎng)。有鑒于此,筆者認為,高職教育應該以培養(yǎng)和諧的人為目標,不僅要開展科學教育,而且要開展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而不能僅僅以就業(yè)為導向。
人文教育以培養(yǎng)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為目的。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的素質和情懷,表現(xiàn)為對自身、他人乃至全人類的關愛。沒有人文精神的人不能稱之為和諧的人。這里的和諧包括個體身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盵2]146我國傳統(tǒng)中的儒學視野中的理想的人,是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人,同時也是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禮記·禮運》一方面描述了大同世界的社會景象,另一方面也刻畫出了“和諧的人”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的愛因斯坦所理解的“和諧的人”與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含義是相近的。馬克思指出:只有當人類社會進入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是 “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斗爭的真正解決?!盵3]81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是人類追求的最高目標,但它的實現(xiàn)是一個長期的過程?,F(xiàn)階段,我們能做的事情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通過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為人的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二是通過教育、管理等途徑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
和諧的人首先應該是身心健康的人。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對身心健康下了一個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tài),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tài)。這里特別強調的是適應力,即一個身心和諧的人應該能夠輕松適應各種環(huán)境,融入社會,順利地學習、工作和生活。身心不和諧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導致該問題的根源是物質文明的飛速發(fā)展及其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艾F(xiàn)代生活樣式,既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消解了‘人’身上的‘生物性維度’,確立了人的尊嚴與主體性,又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滿足了‘人’身上的‘生物性維度’,使得感官的放縱和沉淪主導了對生命意義的安頓。”[4]134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物欲的追求導致失去了靈魂?,F(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問題或者不和諧現(xiàn)象幾乎都與此相關。當前,導致高職大學生出現(xiàn)各種心理問題的原因,撇開遺傳因素,主要有學業(yè)、愛情、人際關系等方面。這些問題和市場經濟帶來的競爭壓力、對物質的追求導致的精神缺失,或多或少有關系。換句話說,由于整個社會缺乏人文精神,大學生也難以形成較高的人文素質。當前,影響大學生身心和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互聯(lián)網。網絡不僅導致虛擬與現(xiàn)實的分離,也導致了大學生理性思維的退化,還導致了大學生對紛繁復雜的信息無法辨別,最終導致不少人沉迷其中而迷失自我。這些現(xiàn)象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素質均造成嚴重影響。
和諧的人是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具體表現(xiàn)在:不管在公共生活領域、職業(yè)生活領域還是在家庭生活領域,不管是與熟悉的人還是陌生的人,他們都能從容應對,化解矛盾和分歧,努力做到人際關系和諧。這需要一個人具備基本的法紀觀念和道德修養(yǎng)。人際和諧是一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因為“通過他人獲得自己的存在和發(fā)展,又為他人提供生存和發(fā)展的條件,這是人成為人的邏輯?!盵5]43-47或者說,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是由人的本質決定的,也是人的本質實現(xiàn)的需要。導致人際不和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會而言,各種資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的不公是根本原因;就個人而言,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尤其是人文素質高低起著決定性影響。就高職大學生而言,其人際關系問題雖然是由友情、愛情、學業(yè)等因素引起的,但其根源在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等人文素質方面。
和諧的人是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人。和諧的人必須有更高的人文素質,具有更博大的胸懷和更高的精神境界。反觀當今社會,在貪欲和“工業(yè)文明”的雙重作用下,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驅使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遭到嚴重破壞。由于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高職大學生難以正確認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如網絡上經常能看到的調侃黨、調侃政府等反社會行為,使大學生在無形中產生了反社會傾向;不少沉迷于網絡的大學生,對民族、國家、集體的問題漠不關心、麻木不仁;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現(xiàn)象的大量存在,導致不少大學生難以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另一方面,高職大學生一般都缺乏實踐的歷練,人生閱歷膚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較少,所以,期望他們具有更博大的胸懷和更高的精神境界是不太現(xiàn)實的。這些問題的存在正好說明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具體到現(xiàn)實中的人,和諧的人有層次之分,身心和諧有高低之分,人際和諧、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有程度上的差異。而人文素質的不同正是導致這些差異的重要因素。因此,開展人文素質教育是促進人的和諧的重要途徑。
如前所述,教育是促進人的和諧的重要因素。具體到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課程育人、環(huán)境育人、實踐育人等途徑培育和諧的人。
在課程育人方面,高校普遍存在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問題,這在高職院校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從課程設置來看,高職院校的人文社科類課程被壓縮到最低限度,哲學、國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課程在不少專業(yè)的必修課中難覓蹤影,人文選修課體系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從任課教師來看,專業(yè)課程任課教師大都畢業(yè)于理工科高校,大都缺乏人文精神熏陶,所以他們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影響比較有限。事實上,不少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師也普遍輕視人文教育,認為人文類課程沒有什么實際用處,可開可不開。筆者身邊的不少教師就都質疑人文類課程包括思政課開設的必要性。在他們眼里,學生只要能干活就行,其它知識一概可以不學。由此可見,加強課程育人在高職人文教育中十分迫切。
人文類課程是進行人文教育、培育和諧的人的基本途徑。沒有人文知識做基礎,僅靠自發(fā)的人文覺醒很難提高人文素質。近年來,不少高校開始實行按大類招生,在經過一年左右的通識教育后再進行專業(yè)分流。這一做法對于加強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高職院校在通識教育方面也做過不少有益的探索。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開設哲學等必修通識課。心理健康教育課、藝術類課程在不少高職院校也都有開設。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大力推行通識教育,開設系統(tǒng)的人文課程體系,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專家講座等,以課程引導學生走進人文知識的殿堂,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幫助學生從自發(fā)的人文覺醒走向自覺的人文踐行。當前,最有必要開設的課程包括哲學基礎、國學基礎、世界歷史、中國歷史以及音樂、美術等課程。同時,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還應開設職業(yè)化素質、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等課程,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職業(yè)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這些課程有的應該作為必修課,如哲學、國學等,有的可以作為選修課,如音樂、美術等。對專業(yè)課教師以及非人文類基礎課教師,也應提出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引導他們把人文教育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如果說人文知識是形成人文素質的基礎,那么人文環(huán)境則是人文素質養(yǎng)成的必要條件。只有充滿人文氣息的環(huán)境才能熏陶出和諧的人。所以,高職人文教育必須重視環(huán)境育人。
在環(huán)境育人方面,理論界研究得比較多的是校園文化建設。高職院校在實踐上對此也頗為重視。從理論研究上看,不少學者認為,高職院校缺少大學氛圍,從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都和普通本科院校存在較大差距,應該從多方面向普通本科院校學習。當然,也有學者看到了高職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區(qū)別,認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體現(xiàn)自身特色,如借鑒行業(yè)企業(yè)文化建設經驗,體現(xiàn)行業(yè)、企業(yè)特色。從實踐上看,上述兩個方面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均有體現(xiàn)。一方面,高職院校重視學習大學的管理制度,提倡大學的人文精神,在硬件建設方面也和普通本科院校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到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又都呈現(xiàn)了自身的特色。高職院校物質文化方面最典型的是高職院校的實驗實訓設施建設,不少學校均突出自身的行業(yè)企業(yè)特色,如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南鐵院”)實現(xiàn)了火車開進校園,校園內有鐵路、火車、火車站;有的學校建設了自己的酒店,供相關專業(yè)實訓實習,還有的學校實現(xiàn)了“前校后廠”……行為文化方面主要表現(xiàn)為高職院校師生的一些獨特行為表現(xiàn),如南鐵院引入企業(yè)文化,實行半軍事化管理,早晨和中午列隊喊口號走向教學樓已成為校園一景。另外,在獨特的實訓場所學習也是高職院校的特色。其它還有諸如統(tǒng)一安排晚自習、統(tǒng)一穿著帶有行業(yè)特色的校服等。制度文化方面高職院校也有不少特色,如南鐵院等鐵路院校實行的半軍事化管理制度、絕大部分學校實行的實習實訓制度、部分院校實行的晚自習制度等。精神文化方面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勤學、苦練、實干、務實等精神,比較缺乏人文精神、批判精神、獨立精神、自由精神等??傊?,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環(huán)境育人的最重要方面。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學習普通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另一方面也應該突出高職特色,為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服務。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比較突出的有共性的問題是:本科校園文化學得不夠,行業(yè)企業(yè)文化引入不充分。在學習本科校園文化方面,要重點學習大學精神,包括獨立、自由、民主、科學、創(chuàng)新等一系列精神,并將之滲透到教學、管理等方方面面。在引入行業(yè)企業(yè)文化方面,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文化或制度文化層面,而應該深入精神文化層面。如南鐵院,建設了江蘇鐵路教育館,和上海鐵路局共建了鐵路文化中心,成為研究、宣傳鐵路文化的陣地。筆者認為,如果能夠把鐵路文化引入課堂,介紹中國鐵路發(fā)展史,宣傳鐵路精神和價值觀,這對“準鐵路人”順利融入鐵路、開啟鐵路職業(yè)生涯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建設如果推而廣之,就能實現(xiàn)北大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蔣廣學博士提出的“全環(huán)境育人”。“全環(huán)境育人”理念不僅僅將教育“局限于現(xiàn)實層面的課堂、班級、宿舍、校園、家庭、社會,還包括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網絡游戲,甚至是網絡購物。”[6]35如前所述,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突出。據(jù)清華大學德育研究中心對全國100所高校的調查顯示:“高校學生使用手機社交平臺客戶端占 93%、手機音樂客戶端占72%、手機視頻客戶端占 68%、訪問門戶網站占66%、社交網站占 64%、主流媒體網站占 30%”[7]151。手機是大學生上網的主要工具,如何利用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有效利用社交平臺、校園網,QQ群、微信群、微信公眾號、微博、學校網站、院系網站等,是開展網絡教育的主要途徑,宣傳部門、思想政治教育部門、人文素質教育機構等可以利用這些平臺進行知識信息傳遞、人文思想交流、成長問題引導等。目前,這些網絡平臺沒有被有效利用,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同時,我們應該注意,開展網絡教育應該發(fā)揮人文社科類教師的引導作用,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學生成長的導師,讓他們通過網絡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學生成長成才。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川老師,利用微信公眾號和學生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對高職院校來說,實踐育人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培育和諧的人的根本途徑。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美國“在大學教育中,很少用抽象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價值觀等概念對學生做純理論的演繹,而是把這些內容滲透、融化到具體的社會活動中,滲透到若干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中,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學習、擇業(yè)等實際問題之中?!盵8]147這和我們提倡的實踐育人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高職院校積累了大量實踐育人的經驗,開展得比較多的活動有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社團活動、實習實訓活動等。今后需要改進的是:對這些活動進行規(guī)劃與指導,有意識地把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滲透到這些活動中。在此,筆者特別強調實習實訓在培育學生人文素質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企業(yè)頂崗實習期間,一定要進一步強化職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企業(yè)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不能讓學生僅僅學習崗位職業(yè)技能,可以讓企業(yè)師傅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開展這方面的教育,把集中培訓與個別指導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盡快融入企業(yè),實現(xiàn)人才的無縫對接。當然,實踐育人主要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應該讓高職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了解他人、集體、自然和社會,學會協(xié)調人際關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體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自我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實踐育人環(huán)節(jié),也體現(xiàn)在課程育人、環(huán)境育人環(huán)節(jié)。因為,外在的影響必須內化為個體自身的素質,才能體現(xiàn)到行為表現(xiàn)上。所以,可以說,培育和諧的人是社會教化與個人修煉共同作用的結果。
總之,人文素質教育既是培育和諧大學生的需要,也是高職內涵建設的大勢所趨,更是中國制造業(yè)升級及民族復興的需要。高職院校只有轉變觀念,以培育“人”而不是工具為目的,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1] 杜時忠.人文教育與制度德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2] 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劉寶珠.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人的命運----馬克斯·韋伯合理性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 曹 剛,王艷玲.和諧的人----儒學視野中的人及其道德維度[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6] 蔣廣學,張 勇.強化“全環(huán)境育人”理念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4(22).
[7] 徐 強.提升高校網絡文化軟實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
[8] 蔡紅生.中美大學校園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